中国私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10 01:45:41

中国私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摘 要] 股份公司是一个由股东、经营者和职工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关系网络。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私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资本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私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体系,具体包括对职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的责任和慈善行为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1-0030-05

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相应地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原则和行为在为人类创造了无限财富的同时,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环境破坏、商业欺诈、忽视劳工权利及不公平竞争等负面效应,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和企业不能只考虑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盈利,而应考虑增长率的提高和利润增加所带来的实际社会成本的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要发挥在维护社会公益中的重要作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问题对私营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私营企业要积极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消费者、供应商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注社区和环境问题,从而积极有效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实现私营企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探讨中国私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凸现于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在对西方传统的企业目的理论,即企业的惟一目的就是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反思中发展起来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既是当代西方正在兴起的一种企业哲学伦理学,也是一种旨在追求“共同福祉”的实践(苏勇、谢军,2005)。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种广泛的认识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应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人的责任。简单地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捐助公益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一种社会存在:它是存在于社会之中,它是依赖于社会才得以存在。企业必须维护社会的存在,才能保障自己的存在。社会不会因个别企业的兴亡而兴亡,但任何企业危害社会公益都是社会所不允许的。企业既然是一种社会存在,它就必须自觉使自己的存在方式与社会相适应,使企业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统一起来,在维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实现企业利益,同时它还必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李贤沛,2002)。另一方面,现代公司在法律上讲是一种法人,它是法律所认可的,自然人以外的权利义务主体。法人是被当作一个具有与那些组成团体的自然人相区别的、独立的“人”来看待,因此有人将公司称之为“良好的市民”(Corporate as a good citizen),这表达了人们对公司这一法人的良好愿望,希望其能恪守“市民”的义务与责任。但公司毕竟不同于自然人,其拥有的强大社会经济力量是自然人所不具有的。自然人仅能支配自己所有的财产,而公司却能以“资本多数决”的形式支配巨额之出资者投入的财产,形成强大的资本影响力。一个大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举一动,对当地社区、所在国家乃至世界经济都会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合同方式,公司与雇员、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络,公司处于这个网络的中心和连结点。公司经营得好坏,不仅关系到股东,也直接影响着各个利益相关者。在美国,巨型商事公司对美国的政府、社会及经济的控制,已达到可称之为‘公司国家’(Corporate State)的地步,依照人们的看法,公司已使所有的社会机构――政府、工会、消费者甚至教育制度――成为达到其目的的工具。它已达到对某一社会目的之准独占,实际上掌握着无拘束的政治与经济权力(梅慎实,2001)。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不满传统资本主义企业不顾一切地追逐利润的短视做法,试图使企业的决策与雇员及他们的家庭、客户、环境和雇主的健康发展保持和谐。公司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一员,公司必须与其他社会主体通力合作,密切联系。企业社会责任以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信条,强调“设身处地替他人想一想”的理念,推崇双赢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企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剥离,企业有目标、有计划地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实现了企业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达到了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公司治理结构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企业所有权安排这个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流派:一种是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逻辑下的单边治理模式,主张企业所有权应由股东单方面拥有,股东是公司的惟一所有者,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另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主张企业所有权由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李伟,2005)。

笔者认为,股份公司是一个由股东、经营者和职工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关系网络。从本质上而言,股东和经营者都只是其中的一员。除了股东和经营者分享企业所有权以外,职工、债权人、消费者和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都可能对公司的经营行为产生影响,而他们的利益也会受到公司行为的影响,他们的权益需要得到保护。因此,应该把公司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分为资本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两类,其中,只有资本所有者①才是公司治理的主体,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其权益的保护只能依赖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来实现。因此,就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而言,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整套制度,它具体包括:如何在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分享企业所有权②和对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即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两个部分。

在这里,笔者着重研究一下资本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什么不能参与企业治理、拥有企业所有权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拥有公司所有权的目的不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是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包括股东、管理者、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销售商、顾客及所在社区的利益,股东利益最大化并不表示公司为社会财富做了最大贡献,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才是公司所有权所要追求的目标,因而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政府和社区应该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宗旨,笔者不反对作为人力资本的经营者和生产者成为企业所有权的主体。但是,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政府和社区,甚至自然环境、非人类物种、人类后代(大卫・威勒,2002)都纳入到企业所有权成为企业所有权的主体,确实非常值得怀疑。因为,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至多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益保护对象,或者说是利益保护主体。将他们作为企业所有权主体来对待,可操作性差,也就是说,它只能停留在理论上,而根本不可能真正应用于实践。

1.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和数量难以准确确定。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包括除资本所有者以外,所有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影响的人或团体,具体是指供应商、消费者、销售商、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新闻媒体、企业评论家、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压力集团,等等。可见,其他利益相关者种类繁多,构成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分布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域。因此,他们的身份很难确定,数量也就更难准确确定。更何况,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数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时点上,数量也不完全相同,即使今天能够确定,明天又可能发生变化。无形中,这又增加了确定他们身份和数量的难度。另外,其他利益相关者还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人口和法律法规等因素有关,这使其身份和数量的确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2.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资产数量难以准确确定。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安排应该依据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专用性资产来确定。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因为对于大部分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其专用性资产是不可能准确确定数量的。更何况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策、体制及法规等手段进行的,政策、体制、法规等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不是一种专用性资产。它对企业的影响虽然可以通过某些指标来评估,但要准确确定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将他们都纳入到企业所有权中,企业所有权的安排也就难以进行。

3. 以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为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难以构建。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企业,但是,由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和数量难以准确的确定,所以,企业的治理结构边界也就难以确定。有人提出利益相关者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它应该由全体的利益相关者组成。但是,参加者的身份和数量都难以准确确定,利益相关者大会也就很难召开,因而也就无法行使职能。如果是根据利益相关度的强弱来确定利益相关者是否参加大会,那么应该怎样来确定利益相关度的值?即使是能够准确确定利益相关度的值,可能又否定了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观点。同理,由其他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也很难设立。

4. 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的剩余风险不同。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因为直接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他们是否承担剩余风险,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其他利益相关者间接承担一些风险,如销售商、供应商和政府等;有些根本就不承担企业的剩余风险,如新闻媒体、企业评论家、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压力集团,等等。因为缺乏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依据,其他利益相关者自然不能成为企业所有权的主体。

可以看出,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企业所有权安排的问题里,只会导致具体操作上的不可能,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存在的题中之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公司治理的主题,只有资本所有者才是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无直接关系。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应该说,企业一诞生,就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只不过相关者有各种不同的层次,企业在由资本所有者行使所有权时,必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严格遵守与供应商的契约规定,按时支付货款;提供给销售商的商品要符合契约规定的质量和数量;要保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以后的各种权利,搞好售后服务,及时满足他们的要求;要注意保护企业所在社区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要实施绿色生产、绿色营销,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环境、子孙后代和非人类物种的利益,等等。任何企业从开始就要考虑这些相关者的利益,因为只有在相关者利益获得实现的前提下,企业才能持续地生存下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只不过这一切并不通过让其他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方式来实现,而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来实现③。

三、中国私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及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国际经合组织在2004年初通过的《OECD公司治理准则》(OECD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简写)中将“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作为五条原则之一,供各成员国政府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作为参考(陆一,2004)。另外,2005年10月,中国颁布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公司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公司职工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公司股东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④”这些规定事实上已经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利益相关者保护问题带到了中国私营企业的经营实践当中。

长期以来,人们对“私营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的命题没有进行更深的思考,甚至由此而自觉不自觉地把它理解成“私营企业只是一个经济实体”。其实,“经济实体”只是对私营企业本性的一个方面的描述,私营企业也是一个社会实体,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保护相关者利益的公器”,私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体系,它由私营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共同组成。具体而言,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中国私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包括六个方面。

(一)对职工(或雇员)的责任

职工是与私营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实现,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得以有效运转,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公司兴,职工富;公司亡,职工穷。在一些企业制度规定中,要关注职工的合法权益,如在竞业限制制度中,应保护劳动者权益。竞业限制制度对用人单位的保护是以限制劳动者择业权为代价的,所以,完善的竞业限制制度应努力将这种限制对劳动者的损害减到最低。为此,一是规定单位限制劳动者择业范围的,必须给予其经济补偿,并规定最低补偿标准。二要从时间和空间上限定竞业限制的范围。三要严格限定竞业限制仅适用于商业秘密保护,防止用人单位通过滥用竞业限制“封杀”某些并不掌握商业秘密的关键人才,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发挥人才的社会价值(沈水生,2006)。除此之外,公司还应当对职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1)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奖金,不得无故克扣、拖延,并根据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工资水平;(2)改善劳动条件,做到安全、卫生,杜绝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积极预防职业病;(3)建立规范的员工培训制度,使员工有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4)培育良好的公司文化;等等。

(二)对消费者的责任

消费者是私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其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及价格等因素。消费者的分散性、求偿能力的局限性,以及现代科技的发达所导致的产品缺陷的隐蔽性,又使得消费者在客观上处于一种社会弱者的地位。鉴于此,公司社会责任的倡导者们都将公司对消费者的责任,视为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责任主要包括:(1)丰富产品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2)保证产品质量,杜绝制假售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3)完善售后服务,及时为消费者排忧解难;等等。

(三)对债权人的责任

在私营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类利益群体就是公司股东和公司债权人。公司是股东用来进行投资的一种基本形式,股东享受有限责任的优惠,将投资风险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实际上是将投资风险消化在公司的外部,由公司债权人承担,由此构成他们之间明显的利益消长关系。因此,倡导公司对债权人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责任主要包括:(1)及时准确披露公司信息,不编造、隐瞒;(2)诚实信用,不滥用公司人格;(3)积极主动偿还债务,不无故拖欠;等等。

(四)公司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⑤

这是私营企业对环境和资源所有现实和潜在的受益人所负担的一项责任。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公司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承担责任,这是公司对全人类和后代负责的体现,公司此项责任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责任(卢代富,2002)。目前,虽然各国都规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法律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问题都考虑进来。公司除积极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外,还应主动承担法律以外的一系列环保社会责任。其主要表现:(1)节约成本,合理利用资源;(2)自觉自愿地处理“三废”,防止环境污染;(3)慷慨解囊,资助环保事业,等等。

(五)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责任

私营企业特别是巨型公司对所在社区的经济、治安以及文化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公司给社区经济带来了繁荣,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居民成为由公司造成的危害的最大或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所在社区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1)公司应该积极参与并资助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工程项目建设,协调好自身与社区内各方面的关系;(2)公司甚至可以考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从所在社区招聘员工,努力扩大所在社区的就业机会,等等。

(六)慈善行为

慈善行为是对不确定的群体(尤指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这是最早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认识。此项责任包含的内容颇为广泛,诸如向医院、养老院、患病者、贫困者等进行慈善性捐赠,招聘残疾人、缺乏劳动技能者或其他就业困难者,向教育机构提供奖学金和其他款项,参与预防犯罪或为预防犯罪提供资金等均属此列。

私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涉及面广,内涵及外延都极其丰富的概念。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不断深入,对利益相关者保护范围的扩大,中国私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将更加充实和具体,各种具体的责任形式也将逐渐融合,相互交织和重叠,而并非绝对的分立。但其精神实质却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要求私营企业以“公司公民”的姿态,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此促进公司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资本所有者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两类。本文不研究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问题,而只分析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原因,以及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问题。关于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原因和形式,可参考笔者的“基于资本治理理论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8期)一文。

②这实际上就是对在公司内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之间配置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的高度概括。

③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如制定《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可以强制地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④参见新《公司法》第5条、17条、20条。

⑤单纯就企业对环境的责任而言,其不属于公司治理制度的范畴,因为在环境责任中,利益相关者并不好明确确定,更多地是一类抽象的主体。但是,为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完整性,本文亦把这部分责任内容归入进来。以上解释适用于慈善行为。

[参考文献]

[1]苏勇,谢军.论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0).

[2]李贤沛.李贤沛文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4]李伟.基于资本治理理论的企业所有权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5]大卫・威勒.利益相关者公司[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陆一.寻找“平衡”的公司治理――2004版《OECD公司治理准则》解析[J].中国企业家,2004,(10).

[7]沈水生.竞业限制要兼顾劳企权益[N].人民日报,2006-04-19.

[8]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上一篇:分工视角:企业剩余权与国有企业效率 下一篇:中国总量性非自愿失业模型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