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构想

时间:2022-08-10 01:26:21

对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构想

摘 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它连接着课程、学生与教师,是重要的媒介。然而教材所追求的普适性和真实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之间的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写作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具体构想,使得写作教材更适应现实情境,从而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缺。

关键词:写作教材 二次开发 构想策略

初中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初中写作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创造性地开发,以及个性化使用现有的各类教学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它既以教材为依托,又超越教材,是当前形势下推进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积极实践与探索,是初中作文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

初中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基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展开的。其具体构想分为两部分,一是大作文系列,二是小作文系列及其他。大作文系列安排了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共四册,每册七次大作文练习。其中,九年级上册安排七次大作文,作巩固复习用;九年级下册留作教师自主安排,主要是对中考的适应性训练。小作文部分两周四次。其中,包含一次应用文练习,一次读书笔记,其余两次配合大作片段练习。以下是“二次开发”理念的具体构想。

一、优化、整合教材资源,构建写作训练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并不强调知识要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就给作文教材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和设计的弹性。基于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三个年级六册书中的写作教材做出如下调整。

1.或删或留

删去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简单的说明文”。因为根据新课标要求,只需会“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而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相对抽象,没有一篇文章能成为说明简单小制作的范文,所以决定删去。九年级上册因复习巩固的需要,删去第三、四、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内的作文训练题。此外其余大部分内容均保留了下来。应用文序列全部保留,其中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如介绍信、契约等作为了解内容,不要求掌握。修改专题序列较为完整,全部保留。

2.或调或补

整合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的“有感而发”和第二单元的“说真话、抒真情”,将两次训练合二为一,作为七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的训练内容。原本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小说,综观全套教材,没有“事件波澜、情节曲折”的专题,而小说单元在这方面正是典范,所以就增设了“写出事件的波澜,引人入胜”这一专项训练。而原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内容较为丰富,可分三次训练。

另外,八年级第四单元原本安排的是“写人记事突出中心”,可初中进行写作训练都快两年了,这时才谈关于中心的问题为时太晚,所以把这一内容调整至七年级。原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调整至七年级下册,这是小学作文的要求,也是写复杂记叙文的基础,所以笔者将其放在“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之前,作为巩固复习。

九年级下册并没有安排写作专题,而是留给教师做中考适应性训练。因此其他五册书,可每学期安排7次大作文,每次两周。这两周内安排4次小作文,其中含应用文一次,读书笔记一次。如果没有应用文,那么读书笔记安排2次。由此三年下来,共35次大作、140次小作训练,修改专题贯穿始终,课标有关作文的能力点全面覆盖,构建了基于苏教版的初中写作训练网。

二、重视重点引导的写法,注重实践性

就苏教版写作教材中缺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一问题,在“二次开发”写作训练点的,重视重点引导的写法,并与课内的知识短文之间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一方面,结合课文实例、引入本校学生优秀作文库中的实例,以及近几年来的中考高分、满分作文来讲解,让学生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将写作指导贯穿于作文的始终,从写作前到写作中再到成文后,使学生明晰操作步骤。教师可以是直接提醒,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

在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实施阶段,拟将上述具体构想用导学案的形式一一编写出来。导学式高效课堂是我校的校本特色,目前除语文的作文外,其余各科都已全面铺开。虽然在实施中还有诸多困难,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校鼓励教师分工合作编写每一次大作文训练的导学案,在使用之前再进行个人的二次备课,结合本班学生写作情况作个性化的调整。在作文批改后,分析目标达成情况和存在问题,结合优秀作文、可升格文等形成个性化的讲评学案,做到有的放矢。写作学案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反馈并修改完善,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写作教材经过这样的“二次开发”,既符合学生的需要,也更利于教师的操作。

三、坚持两结合,创设写作情境

所谓两结合是指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结合教材这一方面不再赘述,这是对苏教版读写结合理念的传承。每一次写作训练前均设“参考例文”栏目,大部分内容都来自语文教科书,这些课文是根据写作训练的要求进行审慎选择的。

结合学生生活方面,主要是指结合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德育活动众多,三年一个循环,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深切,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最真实的校园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之一,不能忽视。因此,在35次大作文训练中安排6次以学校德育活动为材料进行作文训练。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正值学习“长征之歌”这一单元,长征途中战士们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涤荡心胸,又恰逢初二年级举办“唱红歌迎国庆”的活动,每个班都在积极准备之中,每个学生肯定都有自己的感受,所以命题《当我们唱响红歌的时候》,学生必然会由眼前之景打开思路,有话可说。所以,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进行作文教学。

节日文化是另一道风景。传统佳节和众多国际节日,富含浓郁的文化氛围。35次大作文中有5次是联系节日拟题的。如三八妇女节,我为家中女性长辈做一件事并成文;在父亲节时,我给父亲写封信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南通是文博之乡,拥有环濠河博物馆群,以南通博物苑为首,有蓝印花布博物馆、沈绣纪念馆、珠算博物馆、风筝博物馆等,都对市民免费开放,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所以教师就结合节日文化、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置了《某博物馆导游》的写作训练,使得原本枯燥的说明文写作多了一些趣味,多了一分情感。

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写作训练的有4篇,如南通的“凡人善举”是全国闻名的。这些人、这些事就在我们身边,是鲜活的素材,训练中不仅仅要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更要注意情感价值观的熏陶。

学校的德育活动、节日文化和地方文化基本上覆盖了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创设活动情境进行作文教学,引入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四、前后关联,真正实现写作能力的螺旋上升

在苏教版写作教材的“二次开发”中,应注意三个年级各有侧重。七年级文体训练方面侧重于写记叙文和简单说明文,培养学生观察(景物、人物、事物)的能力,立意、围绕中心选材、想象的能力,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叙事由一件事的记叙向复杂记叙文逐渐过渡。

八年级在文体训练方面侧重于记叙文和简单议论文,侧重于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包括详略、文章结构、情节曲折等。八年级学生心智相对成熟些,所以要求在强调真实的基础上富有激情,选材方面力求选择有价值的材料,立意力求深刻、学会联想,与七年级相比要求更高。

九年级作文部分糅和在“综合学习与探究”中,也因此受综合学习内容的限制,编排不太理想,能力的螺旋上升很牵强,因此应重做安排。九年级上册安排七次作文巩固复习情景交融、议论论点突出和有理有据、人物描写立体丰满、场面描写、点面结合、说真话、抒真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技巧,这些能力点相对来说难度稍大,需要在反复练习中提升。而九年级下册不回避中考现实,留作中考的适应性训练。

另外,七年级两学期分别安排了两次自由作文,初步设想是一次自由作文,一次根据写作的现实情况,机动安排。如果某一次训练普遍不到位,教师可再创设情境,拟题再训练。而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实践,相对规范些,所以只保留了一次自由作文。

总体来说,课标要求的各项训练重点均得到了有效落实,单篇大作前有2次小作文作铺垫,35次大作文前后关联,环环相扣,修改系列贯穿始终,鼓励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与锤炼语言,注重情境创设,让写作成为学生交流和自我表达的需要,在反复练习中真正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螺旋上升。

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仅有教材的完善是不够的,作文评价、教师课程的执行力以及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且配套改革必须跟上。任重而道远,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提升。

上一篇:火烈鸟,快跑 下一篇:浅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