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及城镇适应性

时间:2022-08-10 09:28:28

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及城镇适应性

摘要: 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城镇生活适应性都是影响新疆维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城镇维族务工人员的调查,获得了605份有效问卷。运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发现:维族青壮年劳动力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务工,对外出务工职业认同感比较强。但饮食习惯、汉语交流的困难严重阻碍他们长期务工。清真生活困难,降低了城镇适应性;汉语交流困难,导致务工技能提升困难。因而拓宽亲情网络渠道,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汉语交流水平,主动融入城镇生活,是稳步推进维族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维族;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城镇生活适应性;外出务工

中图分类号:F304.6;C9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037-05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外出务工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农民工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和城市适应性是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有序转移到城市的重要因素。就国外的研究来看,布劳[1]认为: “流动人员不能简单的抛弃旧有的角色属性和角色关系,但他们如果不接受、也不建立新的角色属性,那么他们就不能适应他们的新位置”。迁居到城市的农民工,如果不能主动积极地与当地人接触沟通交流,建立起新的角色,就会造成自我身份定位的迷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融入城市环境的步伐。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乡村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纽带表现出强连带的特征。袁小平[2]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由血缘、地缘连接,关系非常亲密,彼此感情深厚,亲密的感情保证了他们互动的频率,传统情感规范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职业认同,主要指农民工对职业目标、工资满意度、人际关系等的认知和识别。赵永乐[3]认为职业认同是一个演变的过程,可以为将来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为个体提供一个指导、调节和维持个体行为的认知。三是城市适应性。马戎[4]认为受长期生活环境及,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维族青壮年农民工“文化适应能力弱”,产生“内卷化”倾向,这使得生活在城市的维族农民工成为游离于城市的“异乡人”。

以上研究表明,外出务工改善了农民工的生活,对于汉族已成为常态,但融入城市也相当艰难。比较而言,少数民族更为困难。因此,本文研究从影响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信息沟通最直接的因素――社会关系入手,从离土离乡,从事非农就业的接受程度――职业认同深入分析,以进入城市务工能否适应工作、生活,融入城市社会为归宿,从微观层面探究维族外出务工的质量和“市民化”走向问题。

上一篇:中国省域节能减排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农民工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