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匠心

时间:2022-08-09 02:17:16

[摘要]作者回了《电镀实践1000例》及前版本的编辑历程。着重从选题策划、书稿内容研发、处理出版细节三个方面,细数了诸多细致、具体的做法,印证了编辑是一种重在心智的职业,要用心思、有热情、有技巧。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电镀实践1000例》于2011年9月出版了。近日,作者郑瑞庭先生收到样书后来电话,对图书的出版表示谢意。这让我们回忆起多年前策划和编辑这本书的前版――《电镀实践600例》的经历。这些经历再次启示我们,编辑是一种重在心智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技巧,要用心思。

一、缘起:从一篇短文到一部书稿

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整理是编辑日常工作之一,阅览专业期刊是科技编辑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电镀实践600例》正是发端于我们2003年年初在《腐蚀与防护》期刊上读到的一篇文章。

当时我们正计划着重开发电镀方面实用技术图书选题,这篇关于镀镍故障处理经验的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文章并不长,主要内容是根据作者的经历,讲述电镀故障现象、进行原因分析、给出解决办法,简洁、通畅。在以往的编辑实践中,我们曾经以期刊连载文章为基础,请专家扩充编写了很不错的科技图书。我们设想:以这种故障处理为题材策划选题,如果内容足够,能出版实用性很强的科技图书。

于是,我们想方设法寻访和联系文章作者。当我们辗转找到文章作者郑瑞庭先生后,高兴地发现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电镀专家,已经积攒了大量的素材。

听说要出书,郑先生也十分兴奋,没过几天就带着自己积攒的厚厚的材料来到我们编辑部。郑先生当时已经年近古稀,但身体非常好。他介绍说,自己仅读过小学,之后就到上海银楼里做学徒,学电镀;由于勤恳钻研,业务精湛,后来被调到北京的―个研究所工作;上世纪80年代就被破格提升为工程师;现在虽已退休,但还担任着多家电镀企业的技术问,一直活跃在电镀生产一线。他做了近六十年的电镀工作,从1981年开始总结自己电镀方面的经验,在杂志上发表经验文章一百一十多篇,内容都很实用。

拿到这份材料后,我们先是仔细研读。这是作者二十多年发表文章的合订本,是一部实践经验文集。大体上是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内容比较零散,风格不一致;写作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专业期刊多;短文很多,也有长文章。显然,不能像作者想象的那样能够直接出版。但是,这些文章记录的是作者在生产一线工作时积累的宝贵经验,内容十分丰富。与当时已经出版的电镀专业图书大多是理论性文字相比,像这样来自实践的、如此丰富的内容则很少见,而这些内容是许多生产一线的电镀工作者迫切需要的!这份材料就像一块有待雕琢的玉石,我们编辑有责任也有信心和作者―起,把它整理出来。

二、研发:重内容也重形式

在仔细研读了郑先生的材料后,我们认为能够协助作者整理撰写出合用的书稿。于是再约作者交流,按照出版社选题的要求,一起讨论和设计本图书的内容和形式。

(1)根据材料中多数素材的特点,进一步明确读者对象。我们认为生产一线的电镀工人和工艺师是这本书的主要读者,他们对经验性的技术资料需求十分强烈。而处于电镀专业高端的科研开发人员,他们对具体生产操作的内容需求并不迫切,不是这本图书的主要读者对象。这是我们选题策划的起点。

(2)根据读者对象的阅读需求,调整内容结构。把原稿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零散事例重新排序、归并和适当补充,使得图书内容结构比较均衡全面地反映电镀生产操作和故障处理的各个环节,能够适应工人读者的查阅习惯和要求。

这项工作花的时间比较多。首先,请作者按照要求整理已有文字的篇目,进行分类和归并,形成初步目录。之后,作者和编辑一起,对目录进行调整,根据电镀本身的要求和读者在实践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再次归并一些条目,增加电镀种类、电镀形式、电镀生产安全方面的条目。最后形成清单和大纲,申报选题。

(3)确定文字风格和表现形式。实际上,在研读材料的同时,我们对书稿就有了初步想法:这种经验性的文章,内容相互之间跳跃性大,不连续,用条目式的写法较好表达(如“XX问”等)。作者提供的材料中,有多半就是一个个小条目,写他的工作实践,这种方式也便于作者再次整理和改写。

书稿理论性内容不多,文字很朴实、平易,对技术操作本身介绍非常到位,分析问题也比较周详,应该能引起电镀工人读者的共鸣。我们认为就应该坚持这种风格,这样有利于一线电镀工人读者的理解。于是我们确定,就像在《腐蚀与防护》期刊中看到的文章一样,书稿中对每一个技术操作的介绍,尤其是对故障处理的介绍,都要先写出现象或问题,再分析,再给出处理方案,最后还给出处理结果,这样符合一股解决问题的工作程序。

郑先生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认为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容易为电镀工人和一线工艺人员所接受,而且感到这样的书稿不难写,容易成稿,很受鼓舞,十分配合。

三、出版:处理好细节

在这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从图书内容特色和读者阅读等多个方面考虑,注意对几个细节作了较恰当处理。

(1)书名。报选题的时候,叫《电镀生产现场实践500例》,当时总编辑认为应该改造一下。于是,我们商定用《电镀实践500例》,简洁明快。后来作者说有600个条目了,就改成《电镀实践600例》。完全成稿时,发现有六百六十多个条目。作者问,书名改为《电镀实践660例》行不行?我们觉得,“600例”念起来上口,而且读者买了《电镀实践600例》,发现有六百六十多条,超出预期,感觉会非常好。最后,定下了现在这个名字。

(2)实例的标题。原来的素材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有的标题是按照各个期刊自身的要求拟定的,风格不一;有的作者自拟的标题很长,实际上就是一段文字,而有的标题只有一个词语。作为实例的标题,要做到不过长,过长则嗦;也不要过短,过短则不足以表达实例的核心意思。从试写样稿到后来的编辑加工,作者和编辑都按照这个要求做标题的修改工作。大部分实例的小标题拟得比较恰当。

(3)实例的篇幅。当时我们注意到,像类似“几百例”、“几百问”的图书,读者一般希望通过查阅就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的信息,包括问题和解答,这实际上是对读者“阅读兴奋持续时间”的把握。因此,我们确定,一般的实例不超过一面的篇幅,或者说每一面应该都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例标题。如果实例篇幅太大,则设法对实例进行合理拆分,以达到篇幅要求。

(4)目录。本着为读者出书的想法,我们在这本书中列了两套目录:简要目录列出各部分标题,共两页篇幅,让读者很快知道这本书的内容范围;清单列出了六百六十多个条目的标题,有二十多页,让读者知道这本书的详细内容,能很快检索到自己想查阅的文字。图书出版不久,就有读者来电话,说这是“人性化的设计”,表示感谢。

这种列出两套目录的做法一般只出现在大型工具书中,小型图书这么做应该说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后来我们在多种类似的图书中都作了尝试,读者均反映比较好。

(5)序言。我们请作者的朋友、电镀界颇有名望的专家张允诚先生审阅书稿并作序。张先生的序言写得很诚恳,很有亲和力。

四、结果:由读者来检验一切

《电镀实践600例》不出所望,2004年上市以来,受到电镀技术人员,特别是电镀工人的热烈欢迎。当年有一位浙江省的读者得到图书信息后,等不及邮购,委托来北京出差的同事,乘出租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辗转找到化学工业出版社,找到责任编辑,到读者服务部买了一本书带回去。

这本书三年时间印刷了四次,发行近18 000册,这在电镀这个不大的专业领域内算是比较突出的。除了销售情况令人鼓舞之外,这本书的成效还表现在:大量的技术类读者和小企业主来咨询,促进了编辑与读者的交流,促进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通过这本书、通过出版社和责任编辑,作者得以经常和读者深入探讨生产技术问题,甚至受邀到山东、河北等地的生产现场解决电镀故障。

为了顺应技术的发展,把作者后续积累的工作实践经验补充上去,同时对原书不尽合理的内容结构进行调整和修改,我们在2007年又出版了《电镀实践900例》,印刷二次;2011年再次修订,出版了《电镀实践1000例》。

修订中,我们和作者一起,用心观察电镀行业关于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各个方面的新要求,领悟电镀工作者在新时期、新的电镀技术下的工作困惑和需求,整理出作者新的工作实践经验,不断对图书内容进行充实。我们相信,作品注入了编辑的匠心,读者是能体会得到的。

上一篇:庄子哲学的孤独意涵 下一篇:“两型”约束条件下的区域产业选择与推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