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文化和谐初探

时间:2022-08-09 01:50:4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文化和谐初探

摘 要: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国家精神状态和凝聚力的展现,对于国民素质的形成及其能力的提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文化和谐,繁荣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既要认清文化及文化和谐的思想内涵,也要深刻把握促进文化和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最终归宿,科学遵从文化发展规律,从而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促进文化的和谐。

关键词:文化;和谐;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021-02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整体布局的一个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尝试从文化及文化和谐的思想内涵,促进文化和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最终归宿等方面发现文化发展规律,从而探索出促进文化和谐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与文化和谐

古往今来,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体上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一切反映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本文笔者所谈的文化仅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基础上依照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发展起来的文化,是既有别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但又与之密切联系的文化。所以,本文主要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来探讨和分析文化和谐这一重要课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实践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科学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便由此诞生了。它具有广阔的内涵和外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又不尽一致;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创新;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终状态其实就是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文化和谐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三)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区别与联系

文化和谐指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包括: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文化体制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就其表现形态来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形态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形态方面的内容;就思想观念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就制度规范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在和谐观念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规范。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而文化和谐的形成是文化要素本身、文化要素之间的先后碰撞和交融,相互排除和吸收,在斗争中求同一,在融合中求发展的。

同时,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是形成的途径存在交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而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文化和谐的源泉。二是指代范围存在包含关系。文化和谐是文化自身的和谐,和谐文化是在文化和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反之,和谐文化为文化和谐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二、文化和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2]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反过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反作用。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条件,而文化的繁荣兴盛,反过来又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因此,文化和谐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二)文化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综合国力实际上就是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文化实力等基础实力。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文化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知识无疑将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前提;文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特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2]。总而言之,文化建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凸显的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文化和谐有利于促进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形成

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国家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国民素质的形成及其能力的提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激发着民族的创造力,铸造着民族的凝聚力。二是文化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中华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推动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文化和谐的基本内容

文化和谐的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2]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规定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由此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个最基本的内容[2]。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最基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的日益丰富。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112。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党的十七大针对新形势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越来越突出的现实和我国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的现状,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把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2]。

四、促进文化和谐的基本思路

(一)文化和谐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文化和谐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123。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公正的逐步实现,精神文明的逐步提升,民利的逐步扩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一切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一切文化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71。促进文化和谐,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建设和大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通过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得以弘扬,群众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内得以熏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从而提升参与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水平。

(三)文化和谐要坚持促进文化协调发展的前进方向

1.坚持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重大举措。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群体生活、生产的真实反映,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发展,直接反映文化是否和谐。推动文化和谐,需要通过创新文化下乡形式,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下乡活动,改善农村、偏远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推动文化和谐需要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农民工地位、改善农民工文化娱乐方式、改善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调节农民工“乡土化”人际关系及公共参与状况,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通过城市文化带动乡村文化的方式,促进城乡之间文化的交流互动,推动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2.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和谐呈现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一是社会主义文化传媒事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化等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二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化项目、文化基础设施、卫生体育等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三是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得到实施,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逐步形成,文化市场繁荣,国际竞争力增强[5]136。

参考文献:

[1]曹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历史考察[EB/OL].2010-04-13..

[2]刘斌杰.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3]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66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刘克利.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大医精诚 再谱卫生事业华章 下一篇: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