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研究

时间:2022-08-09 05:13:49

【前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不可能的任务——“完全信息”假定 艺术设计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逻辑秩序的过程,但仍然要强调理性的意义,其目的在于将“设计思维”与“艺术思维”区分开来。整个设计过程贯穿了判断、选择、再判断、再选择等过程。面对被选择项,如何做出决策,是直接影响最后设...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研究

[摘要]以合理进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为主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规划虽已有一定的探索与突破,但直接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研究却仍然几乎处于失语状态,对艺术设计学生的成长建设起到的指导作用极其有限。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研究,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成果,首先通过不可能的任务——“完全信息”假定来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SAD、PAD和CA模式与GCA模式方法来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造性思维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32-02

引言

随着全国艺术设计专业加快建设的同时,教学方法体系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要实现教学方法体系建设目标必须要加强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研究体系。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研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当前学术界对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存在问题、前景趋势及对策建议上,而对SAD、PAD和CA模式与GCA模式方法的研究却极少分析,可见,目前学术界在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研究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这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而且能够为高校提供实践参考模式,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不可能的任务——“完全信息”假定

艺术设计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逻辑秩序的过程,但仍然要强调理性的意义,其目的在于将“设计思维”与“艺术思维”区分开来。整个设计过程贯穿了判断、选择、再判断、再选择等过程。面对被选择项,如何做出决策,是直接影响最后设计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决策,就应该确定某种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决策标准往往是理性的,需要由多种知识背景辅助判断,如调研资料、相关学科、设计先例等。

但是,设计的特点之一恰恰就是无法对每一决策均用理性标准来衡量。也就是说,在做出决策时,要讲求理性,但不能拘泥于理性。在艺术设计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困境——不完全信息。简单说来,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分析过去,设计未来”。所有的设计背景资料,无论是现状调查、基础数据,还是实例研究、历史考证,都是基于现在或过去的信息。

同时,艺术设计信息也是不可拆散的。设计本身是——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它不仅包含风向、日照、地形,也包含人们的记忆、情感、习惯等。而建成后的房屋,也是一个相应的整体,使用者使用该建筑所提供的各种功能与保障—通风、隔热、隔声……在设计中没有孤立特征的存在。单独的某种特征,可以作为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但不能成为统率设计的线索。这是由于设计与纯科目不同,设计无法抽象提取出某一种性质,最终要产生的成果必将是整体而综合的。如果诸多特征里的某一条不够理想,将导致整个“设计”不够理想。

二、SAD,PAD及其他:认识不同的方法

艺术设计不是简答数学题。既然信息是无法完全掌握的,那么等待充分信息只能意味着停顿。回忆我们常见的设计过程:拿到任务书,阅读资料,现场踏勘,绘制分析图,构思方案,等等。似乎完美无缺,是真的吗?那我们就从第一步,调查分析方法谈起。

(一)SAD

SAD即是英文Survey-Analysis-d-Design的缩写:调查-分析-设计。它发源于19世纪的英国,首先是景观设计领域出现,由英国规划师、教育家盖德斯提出。虽然这个三段式的设计方法看似简单,但它几乎影响了现代设计整整一个世纪以上。但任何方法都无法尽善尽美,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调查—分析—设计”的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质疑。大家都认为,误解和缺乏想象力的预测使这种方法陷入仅仅是为了搜集资料本身。

SAD设计方法最明显的弊端是,它试图要找出每一个元素的设计价值并期望每一个已知要素在设计中产生影响,这是一种含有极权主义倾向的“唯科学决定论”。这种观念甚至认为人或者及其使用统一的具有确定性的方法“必然”达到同一种结论。

(二)PAD

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一书问世后,导致了以模式为切入点的新视角,PAD的建立。这其实算不上一种设计方式,但模式却为设计带来了新的注解。模式是人脑认识外界的关键,而且人脑处理模式的能力非常高超。亚历山大模式表达了一个特定文脉、问题和解答的关系,解答就是设计者应该在街道和前门之间设转换空间。在转换空间中加入连接街道和入口的路,用光的变化、声的变化、方向的变化、表面的变化、地坪地变化来突出它,或者也许用门来改变一个围合空间。

模式语言为设计开启了新的认知方式,但它仍不能很好地解决设计如何起步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在描述设计细节的局部问题。虽然对每一个模式的分析都详尽深入,但是复杂的建造环境和不断生长的需求又怎么可能用枚举法。

其实无论是SAD还是PAD,都是强调外在环境对设计、对心理的影响,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这也许还不能很好地描述设计本身,还需要从设计过程本身自内向外进行分析。

(三)CA模式与GCA模式

为了更好地描述设计者在开始时所经历的真实状态,英国的比尔希列尔等人提出了设计中的“猜想—分析”模式。这种模式直接推进了原来的“分析—综合”模式所表达的内容。他们认为设计师“必须,而且的确是预先架构他们的问题以解决这些问题”。而只有这些问题被预先架构好,它们才能通过理性分析或经验调查而被设计师们把握和处理。“猜想”不是基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而是大部分基于设计师个人已经存在的认知能力。它应该存在于设计过程的初期以帮助设计师预先架构设计问题。这样,对于实际问题的潜在的解决方案可以被缩减至设计者在人认知上可以把握的范围内。

另一位设计师达克则进一步将“猜想—分析”模式发展成为“生成—猜想—分析”模式。她通过采访建筑师的方式,对一系列住宅设计实证研究,提出在“猜想”这一阶段之前,还有一个特殊的阶段,即“生成”。“生成”所涉及的是产生某一解决方案的概念或是目标。达克认为这些概念或目标是设计师进入其问题的起点,而不是像传统的系统模式那样,由把所有的限制条件都列出来作为起点。在她的设想中,任何一个特殊的生成起点都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理性分析来判断它的可行性。在她的设想中,任何一个特殊的生成起点都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通过理性分析来判断它的可行性。但在它刚刚进入设计过程中时,往往只是设计师自己加诸于自己的某种限制,并不需要十分明确。这样的“发生器”不是某个具体的设计。而是产生这一设计背后的概念。而“猜想”则涉及设计问题的架构,其实也就是最初的设计。在这个最初的设计里,设计所需的资料及设计本身都是不完全的,而且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正是由于前文提到的“完全信息”的不可能性,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设计更加令人信服。“生成”和“猜想”这两个阶段实际是一种重要的设计策略,它将某个设计任务的无数可能性降低至设计师可以把握的数量范畴,使设计真正成为设计师能够主动控制,而不是寄希望于基础调查研究而自然“推导”出的某个设计成果。

因此,既然信息不完全,或是说信息不对等,如何能用单一、纯粹的理性标准去判断设计中的各项决策?进而,那种倡导完全以调研数据生成设计成果的观念也无法自圆其说。关于设计方法或是设计思考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地进行着。

上一篇:关于高职软件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素描教学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