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设计学角度谈风筝的设计

时间:2022-10-25 04:19:04

从艺术设计学角度谈风筝的设计

[摘要]风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将艺术文化根植与本土文化语言来表现的优秀的民族性手工艺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本文从风筝的起源与历史,制作与传统文化寓意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意与读者共同探讨与发现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的魅力与价值意义。

[关键词] 风筝 分类 艺术 形象

风筝的故乡在中国,风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流传并保留于民间。它与广大人民的生活、娱乐和审美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情结。风筝不仅是人们放飞的一种娱乐品,也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从其精巧的制作,优美的造型和充满浓郁民间绘画特点的画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早期风筝用于军事,还被用于传递消息,测量风力等。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风筝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我国山东潍坊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也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是中国风筝四大产地之一,也以山东潍坊的风筝为最具代表性。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中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意思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在汉朝时,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即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但是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到了宋朝,风筝已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太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曾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在故宫里现在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蝙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在纸没有发明以前,风筝是用木料制成的,形似“鹊”,“鸢”,“三日不下”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代,出现了用竹制框架,以纸糊、绳牵、放在空中的“纸鸢”。

关于风筝的最早起源学术界说法不一,争论不休,但关于其名称,即“鸢”。“鸢”就是风筝的意思。鸢读yuān,动物名。又名“老鹰”。属于鹰科的一种小型的鹰,有长而狭的翼,分叉很深的尾,薄弱的喙,两足只适于攫取昆虫和小爬行动物,也吃腐食烂肉,以善于在天上做优美持久的翱翔著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一一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鸢就是风筝的意思,而现在的所说的鸢都,是指我国山东的潍坊,潍坊是风筝之都。1988年,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在潍坊宣告成立,并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

风筝的制造工艺

风筝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域,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是典型的沙燕风筝和绘制精美的宫廷风筝,天津为代表的是风筝魏的各种可拆装、折叠和组合式的风筝作品,潍坊为代表的是龙头蜈蚣和串类风筝,南通为代表的是板鹞挂哨风筝等等,可堪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品之作。风筝的制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它的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都十分的讲究。

一只成功的风筝作品要经过多方的深思熟虑,几经多次的反复试验,而最后取得满意的效果。得到人们的承认,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

风筝的分类:

(本文按结构上对风筝进行分类研究)

中国风筝从结构上分:主要分为硬翅类、软翅类、板子类、串类、立体形类、龙类、自由类和复线操纵类八个类别。

(1)硬翅风筝

它的硬翅是固定形式。通常人们也称它是“元宝翅风筝”或“扎燕风筝”,它的表现的主题式样较多,如北京沙燕型、米字型和多层硬翅。这类风筝适宜表现为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风筝画面可以作多种文章,有的在画面上画牛郎织女,或金鱼童子,画莺歌燕舞等。潍坊的硬翅风筝画面,多用杨家埠年画拼贴而成。

(2)软翅风筝

它的结构不同于硬翅风筝,主体骨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可以表现的主题范围很广、种类很多,题材有禽鸟、昆虫,制作时大都模仿其形,手法高妙,能给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觉。

(3)板子风筝

即平面风筝,京津一带也叫它拍子风筝,其形状是平板,一般带有穗子或长尾巴。竹板做骨架,丝绢蒙面,手工绘画,适合展览表现多种题材。它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一种。

(4)龙类风筝

龙类串式风筝是把数只相同或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串雁;蜈蚣风筝等多种。龙类风筝主要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全,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腰片。一条蜈蚣风筝的大小和长短,是由腰节直径、节数、节距来决定的。

(5)串类

硬翅串类风筝是由几个硬翅类风筝用线连成一串放飞的风筝;软翅串类风筝就是由数只单层软翅类风筝串连而成。

(6)立体形类风筝

凡抽象或形象而成立体形的风筝,均属此类。由一个或多个圆筒或其他形状的筒组成的风筝,如宫灯、花瓶等。

(7)自由类风筝

这类风筝系指按其形状造型,用三角形的骨架支撑,或无骨架而拉成弧形的软风筝。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如“鹊桥会”,“梁山一百单八 将”、“百鸟朝凤”等,都是自由类风筝。

(8)复线操纵风筝

复线操纵风筝是一人操纵,用双线或四条线牵引放飞,在空中大幅度运动的风筝。风筝可按照放飞者的意志在天空中做起飞、俯冲、旋转等各种花样表演。

同时风筝还可以按大小,形象,艺术风格以及用途分类。

风筝制作的过程

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在具体制作中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程序:

扎绑

在制作风筝时,绑扎风筝的基本工具主要有:剪子,钳子,火炉,酒精灯或蜡烛,锉刀,大小锯,大小剪刀,熨斗,单把和双把刨子,以及各种颜料,绑扎的绳,另外,还要准备制作风筝骨架用的毛竹条、木条、细尼龙线,裱糊用的绢或纸、合成胶水、浆糊、白乳胶以及各种彩绘用的颜料等。

扎绑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大体可分为选料,加工,绑扎等几道工序。

绑扎之前需选料,通常用来扎制风筝骨架的材料有毛竹,藤白木条,芦苇和云杉木条等。以加工毛竹为例,一般要经过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和弯曲成型等五道工序,加工出适合的料条。在绑扎前,应选一平整的工作台,拼放成型。绑扎有三种绕线方法:第一种是缠线压锁头法,第二种是缠线扣锁头法,第三种是扣扣锁绑扎法。绑扎好骨架后,风筝骨架竹条的联结绑扎有四种方法:一是十字绑扎法,二是藏头绑扎法,三是顺头绑扎法,四是竹条联接绑扎。(在扎绑风筝时对于不同种类题材的风筝还有具体不同的要求。)在最后进行装饰阶段还要按设计图要求,联接绑扎在预定的位置。

扎绑风筝的基本要求是,竹条软硬相对称。风筝的造型,骨架结构大都是相对称的,不仅结构和形状要对称,竹条受风力后的变形也要对称,更主要的是膀条受风力后变形要对称,这样才不会影响到风筝的放飞性能。注意风筝骨架制作的对称性的要求,扎制的风筝才能高高地飞上蓝天。

裱糊

风筝骨架结扎完成后,把彩绘的纸糊在骨架上,南方风筝艺人称“蒙面”,北方叫做“裱糊”。

风筝一般是用纸糊制的,其材料因规格形状的不同而异。但总的要求是应富有弹性和韧性,常用的有如绢,桑皮纸,宣纸,高丽纸,皱纹纸,电力防塑薄膜等等。它们质地轻,纤维分布均匀,着色效果好。风筝的常用黏合剂有面粉糨糊,合成胶水,白乳胶等。裱糊可分为整块料裱糊法和小块料裱糊法。但不管用何种方法裱糊最重要的是讲求平整。

绘画

风筝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综合绘画技法的体现。风筝的题材丰富,绘画有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图案和色彩在风筝平面上表现直观效果,另一方面,又要体现高空中的远视效果。

在风筝上绘画着色,设计图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和加强形式的美感。所以色彩和描绘技法,是风筝制作的重要环节!风筝要靠色彩来塑造形象,风筝制作者,应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和各种描绘技巧,才能制作出真正的好风筝。潍坊和南通风筝的绘画艺术性特别强,既有鲜明的民间艺术色彩,又有含浑凝重的国画笔墨。

风筝具有一种静态美,它的式样繁多、造型别致,它融绘画、书法、工艺为一体,在“扎、糊、绘、放”四艺”中,最引人赏心悦目的是风筝上的绘画信《燕京岁时记》中介绍:“缚竹为骨,以纸糊之,制成仙鹤、孔雀、沙雁、飞虎之类,绘画极工。”近代画家马晋曾效法郎世宁的画风,把中西画特色融入风筝彩绘,使作品于古朴中见典雅,明快中呈含蓄。爱新觉罗・毓恒又将传统的国画技法移入风筝,使风筝具有写意特点。潍坊风筝尤重色彩,强调对比,注重高空视觉效果,并移入木版年画的工艺,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风筝充分体现了绘画艺术之美。另外,还有争胜斗奇者,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以书法为主体造型的风筝,制作出“天下太平”、“吉祥如意”、“杏花天”等字样,又使人领略到书法艺术之美。

风筝制作的取材

风筝在中国的全国范围内有“南鹞北鸢”之说,它受当地民俗文化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风筝制作的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民间传说,现实生活,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由此可见,风筝的取材与与祖灵信仰,民间传说,民俗信仰等关系密切。在民间信仰中,如多神信仰(原始信仰)、俗神信仰、祖先信仰、巫术与禁忌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的必经之途,是任何民族都无法超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部分。

风筝的象征意义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风筝,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民俗事象。民俗文化对风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龙”“凤”的吉祥风筝:

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龙”被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即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凤”又称凤凰,雄性为凤,雌性为凰,素有凤求凰之说。也是幻想中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被认为是百鸟之王。传说,凤凰能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因此,凤凰成了人间祥瑞,以凤凰为题材制作风筝也日益增多。“龙”和“凤”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而“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风筝的出现,就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

“动物”的求福风筝:

动物崇拜,是信仰民俗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图腾信仰,一种是对动物精灵的崇拜。人们在计算年龄时,将十二地支各配一相应的动物名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动物崇拜现象,十二生肖所涉及的动物,也自然成了风筝的好题材,一些动物的名称有吉利之辞,象蝙蝠有“福”的谐音,鹿有“禄”的谐音,鹿还是传说中的四灵之一,人们以蝙蝠和鹿为题材做成风筝,象征有福,财运亨通。鸡有“吉”的谐音,鱼有“余”的谐音,人们以鸡和鱼为题材做成风筝,象征万事吉利,年年有余。这也是人们动物崇拜的一种现象,也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共同的追求心理的体现,与此有关的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等等。

“吉祥与情趣图案”的婚娶庆寿迎喜风筝:

风筝是一些礼俗的“载体”。其中关于庆寿、贺喜方面的风筝就有数十种,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以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为风筝的有老寿星风筝,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百寿图风筝等等。用来庆祝婚娶,寓意美满婚姻、夫妇和谐的风筝有:天仙配、柳毅传书、梁祝风筝、鸳鸯风筝、比翼鸟风筝、日月龙凤、龙凤呈祥,百鸟朝凤风筝等等。中国很早就有“多子多福”,“五子登科”的传宗接代的民俗和生育观。而这一民俗现象,在风筝制作题材中,就出现了“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百子图”等风筝。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迎喜”是中国的一种民俗现象。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时颇具情趣的图案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等,而这种样式的风筝都是我们较为常见的。在我国这个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中国,人们选择美观和精工细做的风筝,作为“寿礼”、“贺礼”相互馈赠,同时表达彼此的良好祝愿。

结语

放风筝是一种游艺竞技活动,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天下太平,和谐安康,人们才会有心情放飞风筝。在灿烂的蔚蓝晴空,当风筝和阳光拥抱在一起,这风景是否也让人恢复了一颗童心……人们在放飞它的同时,也让文化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得到了共同发展。

上一篇:浅析临川傩舞服饰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影视动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