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育儿观的差异

时间:2022-08-08 05:07:20

【前言】中日家庭育儿观的差异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以笔者所在部门54名已婚已育教工为例,自己带孩子的同事只有两位,仅占3.7%;这一数据很能反映中国家庭育儿主体的现状。在中国,受传统家庭观的影响,老年人给自己的子女带孩子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老年人也常说“盼着抱孙子”,甚至还有两亲家抢着带孩子的。在日...

中日家庭育儿观的差异

摘 要: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育儿观的显著差异,导致儿童性格及成年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完全不同。对比中日育儿观的不同之处,借鉴其积极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对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日家庭 养育方式 育儿观 差异

引言

近日我国人口管理出台新策,夫妻双方中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养二胎,俗称“单独二孩”政策。围绕这一政策,不少媒体就中国将新增多少人口,对经济生活甚至楼市将产生何种影响等展开了讨论。笔者认为,相较于“生”几个,我们更应关注“养”几个的问题,即如何教育好孩子,培养好孩子。中国和日本在家庭观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而在对孩子的养育方式、育儿观方面却大相径庭。

1.父辈托管与保育园托管

以笔者所在部门54名已婚已育教工为例,自己带孩子的同事只有两位,仅占3.7%;这一数据很能反映中国家庭育儿主体的现状。在中国,受传统家庭观的影响,老年人给自己的子女带孩子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老年人也常说“盼着抱孙子”,甚至还有两亲家抢着带孩子的。在日本,孩子出身10天后,就有可供托管的保育机构。其专业的设施和保育服务,让父母很放心。所以在日本,如果女方不是全职主妇,就会选择将孩子放在保育园。很少有人会请父母照看。老人认为养育照顾孙辈是孩子父母自己的事,与他们无关。

这里固然有中国保育机构不完善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家庭对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的认识不足。我们普遍认为孩子那么小,是不适合离开亲人到陌生环境中的。

2.“圈养”与“放养”

2009年辽宁省教委“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庭教育》编辑部联合进行过一项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发现59.18%的家长在养育孩子上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每周干家务的时间极少,18.72%的孩子根本不做家务劳动,7.8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65.27%的孩子要父母接送上学。从数据明显可以看出我国父母的过度溺爱,“圈养”型养育方式让孩子严重缺乏自主性。

在日本,笔者住所附近的小学生,每天都是自己上下学的,没有一个人要父母接送。只有幼儿园的孩子,才由校车统一接送。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他们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零用钱。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在中国,不少大学生打工只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

相较于中国父母,日本父母“放养”型的养育方式,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使孩子从小就独立自主,长大后自然更能适应社会。

3.顺境与逆境

中国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避开逆境。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太关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安顺利看做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吃苦头,或者少吃苦头的意识贯穿于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以穿衣为例,我们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经不起冻,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而在日本,人们希望孩子能从小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性格,因此从小就对孩子实行耐寒教育,磨炼其意志。笔者看眼所见未满月的孩子就被父母抱出去购物,大冬天小脚也就那么露在外面,冻得红红的也无所谓。

日本父母这种为达到培养孩子顽强意志的目的,而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中国父母是难以做到的。我们既不忍心又不敢于将孩子置于艰险之中。所以,尽管中国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仅仅是象征性的,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坚韧不拔的性格靠说教是培养不出来的。

结语

很显然,中日两国成人在儿童养育方面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两国人对儿童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所致。中国人认为儿童因不具备成人的肌体和能力而需加倍保护,以免夭折;日本人却认为要使儿童健全地成长则需加强锻炼,以便习惯环境,并具备适应外界的体魄和性格。从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来看,日本人的这种锻炼型养育方式无疑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环境,使儿童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儿童,会使儿童因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参考文献:

[1]徐海青等.中日两国3岁儿童的母亲育儿意识之教育观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2).

[2]金洁,田晓虹.父亲参与育儿的中日比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3]王际莘.中日育儿习俗比较研究[J].民俗研究,1996(2).

上一篇:改变教学策略,突破教学盲点 下一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的反思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