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

时间:2022-08-07 08:16:06

反思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的绝妙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正如叶澜教授所认为的那样,具有生成性的教学才是丰实的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公开课《填空题的解题策略》的备课上精心准备了两部分:预设、生成。

这是一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前一天的复习课,之前的知识专题已经结束,若开新专题,没有时间巩固,甚至可能没讲完就要草草收工参加模考,所以我选择了上一堂解题策略指导课。由于平时积累了一些资料,我把其中关于填空题指导的文章通看了一遍,最终确定了上课思路。这节课我预设三种策略:直接法,特例法,数形结合法。其中直接法和数形结合法平时讲得较多,所以我把重点放在特例法的讲解上。在这一部分,我精心选题,在不等式、函数、三角、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复数向量各个主干知识点上各选一题,从不同角度设置特例法的应用背景,有些题型学生做过的,有些是他们很少碰到的,我预备让学生在放电影式的回忆时又有一些新的涉猎,至于前面直接法和后面的数形结合法,我分别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前易后难的题目。同时,我在教学方法上也花了一些心思,大致流程是这样的,先预设一篇阅读文章系统介绍填空题这种题型的特点,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消除学生对题型本身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然后呈现框架:策略一:例题三个;策略二:例题八个;策略三:例题四个;最后小结解题规范,一张讲学稿的雏形就出来了。如果是平时这张讲学稿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但是这次我仍不满足,是否需要都由我来讲呢?我坚信学生的头脑更灵活只要稍加点拨,他们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于是我在每个例题后面加了让学生举例一项,希望把舞台让给他们。

当我把完整的讲学稿写出来请同组教师共同研究时,他们都说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学生举例,并且还善意地提醒我充分备学生,尤其是如果学生举的例子太难该如何点评,如何解决,这对于教师的解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为了以防万一,我把讲学稿提前一天发了下去,上课之前又收了上来,对学生所举的例子先看了一遍,并选了一些较典型的例子作为提问对象,这样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由于准备充分,上课时我挥洒自如,文思不断。开场导入我用“拣了一个西瓜丢了一袋芝麻”来比喻最近只训练解答题而忽视填空题的做法。课上还时不时表扬学生会编题:“你都可以做老师了。”“灵感来自于实力。”引导学生改进解题方法:“要优化思维哦。”“温故而知新。”等等。当我看到学生眼中焕发出光彩时,我体会出了王金战的至理名言:所谓幽默是指剩余的智慧,只有当你成竹在胸,你才能施展出你的幽默。但是上课还有一位学生举了我意料之外的例子,这位学生故意不用讲学稿上自己写的例子,而临时举了一个更妙的题。这是我备课时未能预设的,但生成得却是那么自然。一堂课下来,不仅是我,很多学生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完全没有往日的疲惫,忽然发现真的可以轻松地学、轻松地教,通过这堂课我充分地体验到预设的成就感和课堂生成体验的愉悦感。

但是我的思绪并没有停止,这节课后,外校教师和专家作了很好的点评,他们的有些见解让我回味无穷,比如对于直接法解填空题步骤可归纳为“发展条件,找出结论”,“寻找差异,消除差异”,特例法解题适合于“动条件,定结论”型的题等等,所以我重新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对于预设的反思。

首先,对于预设教学内容的反思。本节课为填空题的解题策略的指导,那么,策略全了吗?是否还有新招?比如“类比”的方法等。另外,每一种方法使用的题型是哪些?有没有通法?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渗透。

第二,对于预设教学方法的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是让学生举例的方法,主要是学生讲,这无疑是平时的突破。但是让学生“举例”作为作业布置下去,对有些学生形同虚设,他们误以为可做可不做,或者想做却不敢做。那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需特别强调这份作业的重要性,并多次训练,让学生适应。事实上新课改与旧课程较大的区别就是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思维,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那种教师说,学生写;教师出卷,学生答题模式的课堂,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多加培养。

讲学稿形式的推广,在这节课上使专题性突出,系统性加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笔记,做到了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解疑和课后的巩固融为一体,把教材、教参和作业合而为一,又便于教师收发讲评,应该说尝试的“利”大于“弊”。但这种形式在我校、在这堂课上还是初步应用阶段,还不够完善。比如,这堂课如果能用《几何画板》做出些动画,使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题目生动起来会不会更好呢?

反思二:对于生成部分的反思。

灵活的课堂,其生成部分应是师生共同思维的契合,有把教师和学生像吸铁石般吸引在一起的力量。然而这样的生成对于学生的素质和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常常是学生有好的想法而被无能为力的教师故意忽略,或者是教师有尝试的欲望而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如“举例”这样的预设,本意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但有些学生根本不发挥,原因是很多的。或者他不想做,或者他不会做,或者没时间而暂时不做等等。诸如此类,这时,教师除了加强管理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本节课课堂生成的还有“斧凿”的痕迹,但如果不凿又会是怎样的呢?当然生成不可预设,生成是“进行时”,而现在谈已变成“完成时”了。教师上课没有那么多如果,我们现在谈生成,是在为将来更好的生成做准备,那么就让我们不妨在以下几方面多做实践:第一,备课时,要备出让学生发挥的情景;第二,上课时要空出让学生说话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正确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不管对与错,对则大家欣赏,错则加以鼓励并共同纠正;第四。在教师的基本功上狠下工夫,加强专业知识的深造,多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有疑就有解,反问,创造性反思。

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行的,如果不是上了这堂课,如果不是精心的准备,有所预设,我不一定能写出这篇反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来一线教师要避免成为“教书匠”,必须在课改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形成理论,从而不断完善,不断生成。

上一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性学习 下一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