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之旅

时间:2022-06-29 02:52:37

《阿凡达》的成功不仅在于电影新技术制造出了绝对逼真、梦幻而迷人的影调、型调和情调,[1]细致的传情和宏大的叙事,[2]更在于成功地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视角,以观照和透析当今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科技发展。当今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塑造力和颠覆性远胜于历史任何阶段,人类在思想上也就有着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的反思需要。影片通过地球人在外星球的梦境之旅,把观众引上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反思之路,成功地满足了观众的这一精神需要。

《阿凡达》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科幻电影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该类作品的主题特征――反思和批判。它不仅根据现有科技成就幻想了未来科技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状况,更以这些幻想为基础,推想了它所引发的种种后果,并对它进行了对现实具有巨大启发意义的批判和反思。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当代自然观的理性批判;对科技万能思想的严肃追问;对各种伦理观,特别是对政治伦理观的关注与思考。

一、对当今自然观的批判与反思

《阿凡达》以对比的手法展示地球人与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维人在自然观上的差异,悲情地展现了目前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对立,严正地批判在当代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的“人大于天”的自然观,控诉了该自然观对人类社会、对人性、对环境的摧残,催人反思。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古代的先贤对此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孟子和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二是荀子的“天人之分”的主张,强调自然和人为的区别,主张以积极的人为来改造自然;三是“与天地参”之说,它肯定天道与人道既有区别又相统一,强调人可以参与自然界的变化。

在三种观点中,纳维人的观点接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他们认为:“能量是循环的,我们从大地获取的,最终又献给大地!”“财富不在地下,而在我们中间”,即财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圣灵不会偏爱任何一方,“不会选择阵营,只会维持万物的平衡。”

反观地球人,这群“冷血的猎人”,终日为猎取自然界中的财富而忙碌和疯狂,把“天人之分”推向了极端,把人推向了天的对立面。地球人这种天人对立的自然观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地球没有了绿色”,人类丧失对自身的信心,绝望了。主人公杰克愤然走上了背叛之路,就是对地球人自然观的彻底否定。

(二) 人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关系上,纳维人与地球人的观点也迥然不同。纳维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可贵的,都是平等的。片中诸多细节,如纳维公主跪下来为被杀的野兽祈祷,纳维猎手们捕猎的时候会对所猎杀的动物说:“你的灵魂将与神同在,你的肉体将变成我们的一部分。”这都是对纳维人众生平等的观念的诠释。这一观点与庄子“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自然观何等相似。

相反,地球人却无知地认为在万物中“我”为上,唯“我”独尊。所以当野兽被杀死时,杰克对这些生命并无多少怜惜之心,更为可悲的是,在面对异族纳维人时,地球人还把自己推到了一个绝对的尊位,对其恣意杀戮。这一行为其实就是对历史上希特勒屠杀犹太人、18世纪白人为了土地与财富而无情杀戮澳洲的土著人等史实的真实写照。

不同的自然观赋予了纳维人和地球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纳维人“天人合一”“致一齐物”的自然观使人与自然诸物成为一个和谐整体,成为生命的乐园,生命得以不息,生活得以纯净安宁。而地球人“人大于天”、唯我独尊的观念,不但毁坏了人类生存的物理环境,还让人类失去了精神家园。难怪纳维人的先知认为地球人真是“愚不可及”。

影片暗示我们,尽管纳维人的自然观带有一些原始而神秘的色彩,尽管它可能更接近于人类早期的自然观,但却比我们的主流自然观更具理性价值和意义。

二、对科技万能思想的抨击

现代科技的发展曾启蒙了人类的心志,人类在借助科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信,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科技的威力的迅速膨胀,人类刚刚建立的自信又逐渐被它吞噬,人类开始对科技顶礼膜拜,尊之为新的上帝。影片体现了导演对这一倾向的深切忧虑和反击。

《阿凡达》没有直接以我们的现代科技社会为背景,但是影片中地球人“科技万能”的思想、对科技的崇拜却与当今地球人绝无二致。影片中地球人有着让潘多拉星球望尘莫及的科技,科技的力量让地球人为之倾倒,因之狂妄,以为凭借高科技就可以让他们拱手让出自己的家园,可以肆意掠夺潘多拉星球上的资源,可以成为这个星球的新主人,虽然他们狂妄地叫嚣着要“让他们不敢再踏进这个地区(纳维人的居住地)”,可结局却是地球人灰溜溜地、一无所获地返回了自己渐渐衰落的地球。

事实上,没有人文精神相伴,高科技不但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的需要,还会掠走人类心灵的幸福,不但不能征服一切,还会让人类失去很多。在高科技的追求中,人性被异化,个体沦落为科技社会的零件,人性的复杂和丰富多彩黯然逝去。

地球人的失败宣告了科技万能信念的破产。这一结局构成对地球人科技万能信念的强烈反讽,体现出来科幻作品的典型风格――浓郁的悲观主义和敌科技托乌托邦叙事风格。这一叙事风格试图让众人从科技万能思想中觉醒、明辨并走出技术崇拜的误区,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从而前瞻性地规避科技万能思想所引发的地狱般的梦魇。这一警示在高科技风起云涌的今天,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三、对多种伦理观的追问

《阿凡达》中的另一思想亮点,是对现代伦理观的多角度追问与反思,在敌科技托乌托邦的叙事中,质疑、解构现有的各种伦理观,无形地建构和塑造新的伦理观。

(一) 对另类基因生命伦理的反思

《阿凡达》以现代基因科学的飞速发展为幻想背景,借助一种由人类基因与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维人的基因制造出的基因合体人――阿凡达的命运,引发了大家对另类基因生命的伦理反思。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将来完全可能制造出像阿凡达之类的另类生命。到底应该定位像这样的另类基因生命?它是人还是物?21世纪被称为生物的世纪,这类问题是这个世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影片中,阿凡达被视为物,不但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甚至连生死都操控在地球人手里。导演的这一安排不仅是出于剧情的需要,其实反映了当今许多人对另类生命的态度:这类生命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一个产品,应该与其他产品一样,应该为人类服务,且绝不能威胁人类的生存。

人类这种自卫式的态度是任何生命在面临挑战时的本能反应。但是在看过《阿凡达》以后,也许我们对另类生命的态度会有些改变。阿凡达不仅有着人类般的血肉之躯,还有着人类般的情感与思想。面对这样的生命体,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把“它”视为物,并随心所欲地剥夺他们的生命吗?也许我们大家都会有些动摇和犹豫,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对待这类生命的态度是否符合我们现在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善。

(二) 对科学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反思

近20年来,在学界,特别是社会学和科学哲学学界,在各种涉及人类安全和伦理的会议中,甚至在普通百姓的心中,都认为科研人员应该担负起科研中的伦理与责任,即保证自己的研究不要危害社会,危害人类。

《阿凡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以为科研伦理就能让人类不陷入伦理困境、保障人类安全的想法在现实世界是多么的幼稚与荒谬。影片中格莱丝等科学家本着求真的精神,探索基因科学的奥秘,但在军方眼里,却是“”,是军方和开发商用以掠夺他人财富的工具,他们不仅不能决定科研成果的去向,甚至连科研项目能否得以进行的话语权都没有。这些事实沉重地告诉我们,过分地强调科学家的伦理责任并不公平,过分强调他们的伦理责任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为科学而科学”是许多科学家和大众的美好理想,但科技从来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正如“福柯所说,科学常常受权力结构、官僚和国家政权的支配,在科学声称的重力中下面隐藏对科学的政治性与经济性的运用”[3]。银幕内外,莫不如此。因此尤其需要加强伦理责任修养和对其进行伦理约束的,应该是那些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有话语权的人,而不是地位卑微的科学家。 影片揭示了当前主流政治中伦理缺失及其危害,提醒大众:对政治伦理制度性构建远比对科学家的伦理讨论更为重要。

毋庸置疑,影片中对另类生命伦理、科技伦理、政治伦理观的批判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启蒙教育功能,促使大众更新和修正自己的各种伦理观,建构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新伦理观,从而前瞻性地规避由错误的伦理观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结 语

《阿凡达》虽为科幻片,实则为一顿营养丰富的心灵之餐。它那让人震撼的视觉冲击是这顿心灵美餐的色与香;它对现实的耐人寻味的折射和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是它的营养所在,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影片以彻底的解构精神表达了导演对于科技文明发展所触及的自然观、科技观、生命伦理、政治伦理的关注,发挥了科幻文学“最为重要的和最有意义的文化功能――批判和省思科学及其发展后果,给予启发与警示”[4]。该片再一次成功地体现了导演的拍片的原则――“不想让娱乐完全流于空洞”[5],完美地演绎了导演“首先做对我自己产生意义的电影,有我的想法和认定的价值在其中”的思想”[5],成功地让“观众跟着杰克重新审视世界”[5],把观众引上了一条批判与反省自身的心路,同时也使影片成为问鼎之作。

[参考文献]

[1] 刘洪.《阿凡达》中美术语言的神话意味[J].电影文学,2010(10).

[2] 刘君红.《阿凡达》的细致传情与宏大叙事[J].电影文学,2010(10).

[3] Kurtz Paul.The Growth of Antiscience[J].Skeptical Inguirer,Vol.18, No.3.

[4] 邬晓燕.科幻小说:科技时代新的解读方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5).

[5] 李东然.《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的归来[J].三联生活周刊,2010-12-31.

[作者简介] 曾维秀(1969― ),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文学;王子康(1968― ),男,重庆人,重庆大学硕士,重庆工商大学计信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及计算机技术运用。

上一篇: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商业成功之探析 下一篇:新时期家庭伦理叙事影片的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