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06 11:10:58

《变形记》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汇报课,我上的是《变形记》这篇课文。《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鼻祖,奥地利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机器大生产背景下的西方资本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暴露了西方社会家庭关系的虚伪性及其利己本质。小说这一主题,生动地通过格里高尔与家人关系的描写,逐层深刻地揭示出来,从而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这层温情脉脉的薄纱,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课余,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觉得这是一堂不成功的汇报课。现将本节课的得与失总结如下。

首先,为了让学生理解本文主题,了解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探究主人公变形及变形的原因;(2)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以上两点都紧紧围绕本文的主题展开。这一点与课标的要求是符合的,并且对问题的分析较深刻,这是本节课可取之处。

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对目标的执行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第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整节课下来,基本上是由我自问自答。像情节的回顾,应该让学生来回答或者一起来回顾,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其他难度较大的问题,如变形原因的探究,也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由我来补充归纳,从而水到渠成地自然得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第二,时间掌握不准。本堂课由于是汇报课,加之很多领导教师来听课,导致我个人比较紧张,语速过快,且留给学生表现的时间不多,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学生在我教鞭的指挥下匆匆地学完了这篇课文。因此,课堂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第三,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名著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名著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往往有超越时空、指引现实、成为永恒的魅力。而这节课,我未能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社会探究《变形记》的现实意义,从而未能很好地完成课标的要求。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通过对这堂课的反思,我明白了,作为教师要想进步,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特点,更要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产婆术”教学法在中职食品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海滨寻贝 探索与发现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