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06 08:26:18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研究

[摘 要]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修正完善了影响力系数、推动力系数和合理度指数等测量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指标,利用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出口和进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都呈先扬后抑趋势,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有待完善。

[关键词] 外贸商品结构 合理度指数 投入产出

一、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迅速增长,使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学者越来越关注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刘重力(2000)通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认为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与世界趋于一致,但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出口竞争力也不强;李晋(2001)从“新经济”的视角审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认为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偏低,高技术产品比重小,并引发诸多贸易问题。沈利生、吴振宇(200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确定各部门出口、进口对国民经济的不同作用,从而分析了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并建立了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王建军、马序昌(2005)通过对新疆外贸结构的研究,认为进口产品的合理性应符合新疆瓶颈产业的需要,出口产品的合理性取决于新疆支柱产业的需要。本文借鉴沈利生、吴振宇(2003)的研究方法并加以改进,利用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角度评价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重点调整的进出口部门。

二、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评价方法

1.投入产出模型及分析思路

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投入产出模型的数学表达如下所示:

(1)

(1)式中,X是总产出矩阵,是里昂惕夫逆矩阵,Y是最终需求矩阵。

投入产出表清晰地揭示了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不同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此外,投入产出表还包含了当年全部的进出口额,且其分类与产业部门分类完全一致。由于以上优点,从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角度考察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是最佳选择。

通过表示不同产业部门地位和作用的指标值的计算,并按其大小进行排序,然后计算按产业划分的不同进出口商品的比重并进行排序,最后将这两种排序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一致 ,那么这样的外贸商品结构大致是合理的,两者越趋于一致,表明结构越是合理;相反,如果两种排序相去甚远,这样的结构是不合理的,越不一致,表明结构越不合理。在此基础上,再构造一种表示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度的指标,将不同年份的合理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是改善还是恶化。在对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全面分析之后,还可以构造表示各类外贸商品比重调整的必要性大小的指标,按其大小安排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以指导当前的外贸实践。

2.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

(1)基本指标

从投入产出模型中可以引申出两个重要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这两个系数对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至关重要。这两个系数的计算一般采用算术平均法,即假定各产业部门是等权的,这一做法忽略了产业规模的大小,而事实上部门规模的大小也影响其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不能不考虑的,同时采用算术平均法使分母的经济含义模糊导致整个计算公式的经济含义不清晰。为了使计算公式具备更清晰的经济含义,这里考虑把各产业部门的规模加进去而采用加权平均法。各部门产出的大小似乎可以代表各自的规模,则各部门产出占全社会总产出的比例可作权数,但从财富的创造来看,产出大的部门不一定创造的财富就多,而产出小的部门未必就是创造财富少,因此部门产出的大小并不能真正代表其规模,而部门增加值的大小代表对财富创造的贡献,才代表其真正的规模大小,因此以各部门增加值占全社会总增加值的比例作为权数才是相对合理的。据此,进行加权平均后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重新构造的影响力系数的分母表示在特定的产业结构下国民经济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对经济的拉动额,而新的推动力系数的分母表示在特定产业结构下为获得一单位国民经济最终产品而要求经济整体提供的完全供给额。可见,这两个重新构造的系数都是各部门分别与国民经济整体进行比较,而不是与各部门的平均拉动额或供给额相比较,比权重均分的传统计算方法更具经济含义。新构建的影响力系数是某一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与全社会总体影响力的比值,若该比值大于1,则表明该部门生产拉动力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力系数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部门需提供的完全供给量与全社会总体供给的比值,若该比值大于1,则表明全社会生产对该部门产品的需求大,是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

(2) 其它指标

通过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可以确定哪些是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而提高支柱产业商品的出口比例和瓶颈产业商品的进口比例都有利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这就要求各产业的商品进出口比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称。然而,现实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各部门的地位并不一致,那么此时的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程度有多高及其变化趋势怎样,仅仅通过比较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排序与其进出口商品的比重排序是难以确定的。为此,我们可以构造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如下所示:

(7)、(8)式中,是j部门的出口额,是总出口额,是i部门的进口额,是总进口额。

出口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排序与其比重排序越趋于一致,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就越高,表明结构越是合理。若该指数逐年增大,表明结构的不断改善,否则,就是不变或恶化。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具有同样的性质。

进一步地,考虑到现实中系数与比重的排序的不一致而需要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为了更清晰地把握应优先扩大出口或进口的部门,笔者考虑将系数与进口、出口比重结合起来构造一种指数,叫做出口调整指数和进口调整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出口调整指数:(9)

进口调整指数: (10)

(9)、(10)式中,是j部门的出口额,是总出口额,是i部门的进口额,是总进口额。

出口调整指数 是影响力系数与出口比重的差,当某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而比重相对小时,这个差就会较大,表示该部门应当优先扩大出口比重。通过计算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的出口调整指数,然后对该指数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即可发现哪些部门应优先加大出口比重。同理,通过对进口调整指数 的排序也可以知道优先扩大进口比重的部门。

三、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1.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性分析

分析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实质就是分析出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因而首先要确定哪些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相关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各部门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即可确定支柱产业,以下20个部门都是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即这些都是支柱产业。

由表1可见,1997-2007年这十年里,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这些部门中,大部分产业的排序都未发生重大变化,显示这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也有一部分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序发生巨大变动,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序从1997年的第26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15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第31位提前至第17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却从第2位跌至第18位。前两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排位提高固然是有益的,但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缩小,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链在缩短,生产波及面趋于狭小,这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然后,我们根据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计算结果利用合理度指数计算公式测算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观察1997-2007年这十年间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的变化趋势。经测算,1997、2002、2007年这三年的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分别是1.145,1.208,1.204。可见,1997-2002年,出口商品的结构合理性指数增大,而2002-2007年,合理度指数基本持平,但略有下降,表明这期间的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性在前五年得以改善后于后五年基本不变,但应谨防其恶化的趋势。

针对出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的测算结果,为不断改善结构的合理性,必须让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其出口比重相匹配,即让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影响力系数小的产业缩小出口比重,而关键是提高支柱产业的出口比例。这时可以通过计算出口调整指数来确定哪些是应优先扩大出口的产业,根据2007年前20个支柱产业出口调整指数的计算并对其进行排序,发现应优先考虑增大出口比重的产业部门,前十位分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进口商品结构合理性分析

通过三年各产业推动力系数的计算并进行排序,我们可以发现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结果如下:

表2显示,推动力系数大于1的这18个部门基本上都是资源、能源及原材料生产部门,还有部分服务业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品是整个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但未见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部门名列其中,服务业在整体上推动力较小,表明我国生产中的高级要素投入比例偏低。推动力系数的排序变动甚于影响力系数,变动幅度较小的部门还不到一半,基本上集中在前七个部门,说明这些部门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性,而剩余的一半多产业的推动力系数排位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如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房地产业、金属制品业、批发和零售业等部门的排位比以往大大提前,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房地产业的变动尤为显著,分别从第24、34位升至第8、9位,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品废料和金融业等产业的排位却急剧下降。

经测算,1997、2002、2007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分别为1.239、1.284、1.263。从测算结果来看,1997-2002年,合理度指数得到提高,表明进口商品结构在此期间有一定程度的改善;2002-2007年,合理度指数呈现小幅下降,进口商品结构合理性在恶化。由此可见,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在1997-2007年这十年间经历了先扬后抑的变化过程。为了使进口商品结构不断趋于改善,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对目前的进口商品结构作进一步调整,这就需要确定哪些是优先扩大进口的部门。

通过对2007年进口调整系数的计算并进行排序,确定如下部门为优先增加进口比例的部门,为突出重点,这里选取前十个部门: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房地产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产煤大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进口不应盲目扩大,而房地产业本身无进口,也就不存在增加对该产业的进口了。

四、结论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1997-2007年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发现我国的支柱产业在这十年里变化不大,表明这些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较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支柱产业中大部分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以及能耗少的产业如工艺品及其他制造品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等产业的地位在提升,而高能耗产业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等地位趋于下降,这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有利于经济的可待续发展。相应地,这些支柱产业的出口比例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使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但由于在这十年的后期支柱产业的出口比例没能进一步优化而使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没有改善反而略呈恶化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瓶颈产业多属于原材料和资源、能源生产业,其地位与支柱产业相比变动较明显,除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等传统资源、能源产业外,其它产业如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的推动力都得以提高,表明我国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在不断改变,也印证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但由于近些年这些产业的地位提升而出口比例没有相应调整,以致进口商品结构在1997-2007年的前期得到改善后,于后期走向恶化。由此可见,这十年中,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都是先改善而后恶化,根据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重力: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0,(5):23-27

[2]沈利生 吴振宇:外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66-72

[3]唐宜红 杨琦:北京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合理度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7,(9):48-54

[4]薛俊杰 李春森:投入产出法教程[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

上一篇: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调查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职高专学院国际货运物流专业教育改革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