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时间:2022-08-06 09:52:17

我国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提要] 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已占GDP的比例为4%,高等院校数和招生数都在逐年增加,生源下降,高校间招生的竞争日益激烈,提升办学效益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高校办学效益的涵义出发,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办学效益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教育经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0日

一、高校办学效益的涵义

效益是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占用或消耗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相应地,高校办学效益是指高校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占用或消耗与取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办学效益的高低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办学效益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教育成本投入与内部效益产出的对比关系。主要包括教育设备、经费的使用效益以及师生比等,即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即社会效益,简言之,就是高校教育成果对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力。高校必须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

二、构建办学效益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际性。指标的建立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以高校的实际财务数据以及院系信息资料为基础,联系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教育目标时代性,考虑评价指标是否与高校成本投入以及效益产出密切相关。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以客观真实反映高校办学效益的状况为导向,以符合评价对象总体情况为出发点,建立符合实际并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

(二)独立合理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独立性。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是并列关系,应避免指标相互重叠以及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

2、可收集性。评价指标具有多样性,但是在建立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客观环境,是否可以取得数据。在评价指标中,有些指标数据可直接取得。对于不能收集到数据的指标,应谨慎使用。

3、可比性。选取评价对象应在同一层面或具有共同属性,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应该可比。

(三)综合性。办学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具有短期效益性,而社会效益是长期沉淀,具有长期效益性。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还要考虑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四)激励性。指标设计的目的在于给高校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依据。评价指标应对高校教育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对比关系更加合理化有指导意义,加强特色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弱系的发展。

三、构建办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高校办学过程中使用教育资源产生的内部效果及影响。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方面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指标。高校人力资源主要表现为高校的师资队伍。高校教职工包括专任教师、教辅行政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离退休人员及其他。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人力资源指标主要包括生师比以及教师占教职工比例两个指标。

生师比=标准学生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0.5)。其中标准学生数=(年初学生数×8+年末学生数×4)/12,这一指标表明了教师数量相对应学生数量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的程度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基本条件以及办学质量。

教师占教职工比=年末教师总人数/年末教职员工总人数。这一指标体现了高校教师在高校教职工中的分布情况,反映了高校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是否存在人员浪费或者组合不合理的现象。

2、财力资源指标。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事业支出和基建支出。事业经费支出分为个人支出和公用支出。公用支出是指用于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及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支出。高校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科研经费拨款、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研收入、经营收入及其他。为避免指标重复,本文将高校的基建纳入物力指标,将科研项目作为社会效益指标,因此财力指标即生均公用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以及自筹收入比率。

生均公用支出=年末公用经费总额/标准学生数。公用经费是经常性支出。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的办学基本条件以及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

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公用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这一指标衡量了高校事业支出的结构,反映了高校对资金合理分配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的资金投入越大,公用支出的比率一般在50%左右。

自筹收入比率=学校自筹收入总额/学校经费收入总额。自筹收入比率指标反映了高校自筹资金的能力以及高校在办学上对政府拨款的依赖程度。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大。根据行业的一般评价标准,正常的自筹收入比率一般在50%左右。

3、物力资源指标。物力资源主要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消耗或占用的固定资产值。主要包括生均教学设备,生均土地占用值等。

生均土地占用值=年末教室及宿舍折旧费/年末学生总人数。这一指标反映了高校教室及宿舍等房屋的利用率。生均土地占用值不宜过高或过低,生均土地占用值过高(超过一定的范围),则说明高校教室和宿舍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存在土地或房屋闲置的现象。在高校效益保证的情况下,生均土地占用值过低,则说明高校房屋需要扩建,进一步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居住环境。

生均教学设备值=教学设备年折旧额/年末学生总数。这一指标反映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及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为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合理购置教学设备提供参考。

(二)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是指高校办学过程中教育成本投入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学校为社会输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研发成果以及学科影响力。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学科影响力以及科研产出三方面分析。

1、人才培养指标。学生就业率是衡量学校为社会输送人才最直观的指标。就业率越高,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此外,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能给学校带来好声誉,而且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高质量人才培养无法用一个直观的数据量化,因此应慎重选用此指标。

2、学科影响力指标。学科与专业建设是评价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高校的重点学科以及特色专业越多,说明高校的教学效果越好,随之带动高校的专业声誉度。从外部效益的角度,专业声誉度是衡量高校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专业声誉度属于高校的无形资产,本文将高校生均专业录取分数作为衡量专业声誉度的指标。

生均专业录取分=某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综合/此专业学生总数。生均专业录取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个学院及其专业的声誉度,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专业的认知度。一般情况下,生均录取分越高,说明招生计划内报考的人数较多,说明专业声誉度与社会认知度越高。

3、科研产出指标。科研项目是体现科研产出的重要标准。科研项目的研究发现某种程度上会对某一领域知识结构与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也必然会给某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带来影响,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科研产出主要表现为科研项目数、论文数和学术专著数。

主要参考文献:

[1]丁月华,鲍善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3.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S].发改价格[2005]1008号.

[3]付明慧.基于DEA的高等职业院校相对办学效益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5.

上一篇: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谈高校计算机管理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