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开发计划

时间:2022-08-06 07:14:43

农村扶贫开发计划

一、“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现实基础

期间,我市有4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5个老区乡镇,其中2个重点老区乡镇,被省政府列入“插花”贫困地区。期间,我市在基本实现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制定了《市农村扶贫(扶苏)开发规划》,确定了“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温饱有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自食其力,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的工作目标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始终把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作为基本对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脱贫致富进程,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贫困面貌大有改观。

(一)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期间,共争取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209万元,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村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从年到年底前,全部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年以来,共解决了4300多户1.42万余人的脱贫问题。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21元,比年增加4230元。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和完善,使农村低保人口得到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特困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制度,所有特困户由政府财政支助免费参加新农合。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特困救助制度、特困学生助学制度,使救助对象100%得到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率达100%。

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5年来,共扶持重点村、贫困户产业化基地经济作物27377亩;扶持建设高效经济园4460亩,实现了贫困户人平一亩经济林。到年,全市柑桔产量达到42.02万吨,茶叶产量达到8290吨,生猪年出栏76.2万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年新建维修“断头路”、“晴雨路”67条、438公里,新修和改造通村水泥路108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主干公路硬化。建水窖水池1008个,铺设供水管29.5万米,完成末级渠道新建及整治14.3万米,修建U型水渠2.7万米,使农村贫困农户用水难问题基本解决。搬迁贫困户和地质灾害户522户、2067人,使“三不通”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本得到移民搬迁,逐步走上致富路。危房改造3035户,85%以上贫困人口居住的危房基本消除。

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5年来,通过市乡两级开展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群众科技培训,已使60%以上的贫困户掌握1~2门适用技术。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培训,共转移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2600多人。

(二)“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按年的扶贫标准,年底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37万人,按现行新的扶贫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将有新的增加。二是农村脱贫人口脱贫根基不牢。虽然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全市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但其收入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一遇自然灾害等风险,极易返贫。三是贫困现状更具多样化复杂化。由于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和新的致贫因素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市场波动减收等,贫困现状更具复杂性;山区与沿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贫困差距加大。四是扶贫投入不足。扶贫开发脱贫成本增大,扶贫投入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情况表明,“十二五”时期我市扶贫开发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坚巨,改变贫困地区面貌需要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一是扶贫开发工作更加重要。同志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将给予更大的支持。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实施的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作了兜底性的制度安排。三是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我省“两圈一带”建设,为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四是依法扶贫目标任务更为明确。《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依法扶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了良好环境。这些有利条件,是我市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更大成效的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为纽带,一手抓贫困地区发展,一手抓扶贫政策到户,实行专项扶贫、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党政干部帮扶与群众自立有机结合,帮助贫困人口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扶贫对象减贫主要目标。到2015年,扶贫对象收入有来源,基本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养老有保障,贫困代际传递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对没有劳动能力或基本生活常年困难的贫困家庭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重点帮扶,使其户均建成1项特色产业项目或其它稳定增收项目,就近向外转移1个劳动力,有1个科技明白人,确保年人均收入递增400元以上,70%以上的低收入贫困户完成生态家园建设。全市每年解决贫困人口脱贫3000人以上。

2、重点贫困村建设主要目标。到2015年,每个被纳入重点扶持的贫困村建有1-2个能够带动贫困户加入、激励其主动创业、合作服务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地平均增长水平;全面完成村级主干公路硬化后的组级公路硬化;巩固村内群众安全饮水;贫困户土坯住房逐步改造为预制房;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贫困人口大病得到有效救助;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

3、重点贫困(老区)乡镇扶贫开发主要目标。到2015年,对7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和2个重点老区乡镇的45个村实施整村推进,实现全乡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各项社会保障有力,群众安居乐业;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三)项目规划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在潘家湾、王家畈、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高坝洲、红花套7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和松木坪、枝城2个重点老区镇的45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一是实施产业连片开发及精品园建设项目。重点是围绕全市农业发展四大片区即优质柑桔示范区、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区、优质粮油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高效茶叶示范区的产业布局目标,在王家畈乡、潘家湾土家族乡连片开发建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区,在五眼泉镇等地为核心连片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区,在松木坪镇东七村为核心扶持建优质粮油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在枝城镇等地建万亩优质柑桔示范区。二是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兴修通组公路。三是实施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项目。重点解决整村推进村内无自建能力的贫困户土坏房改造或危房改造,力争5年内使400户贫困户住房得到改造,使其安居乐业。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重点贫困村及其它贫困地区贫困户水、电、路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进行规划投入。到2015年,对全市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安全用水工程进行巩固建设,对500名贫困人口进行扶贫搬迁,对100户退耕还林贫困户进行生态移民。

3、提高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

--努力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根据贫困人口培训需求,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为全市每一个贫困农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平一亩多经园得到较好管理的总体目标,实施扶持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科技扶贫工程。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技能培训,围绕为全市贫困农户家庭35周岁以下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一次转移培训就业机会的任务,开展“雨露计划”培训。

--认真做好两项制度衔接。对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实行全面的扶持政策,通过扶贫开发和低保制度予以全面覆盖。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以及生活常年困难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2015年,在全市组织实施200户的扶贫到户能力建设工程,扶贫项目直接扶持到户,帮助其发展生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

4、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围绕扶持老区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信等社会项目的建设进行规划投入,帮扶老区经济社会项目发展。

5、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争取扶贫贴息贷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就地安置贫困人口打工就业的目的。

三、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专项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1、增加财政扶贫开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要把扶贫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市政府继续在市级财政预算中单列安排本级配套的扶贫专项资金(年安排150万元),并根据市级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调整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结构,突出扶持重点,将8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支持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项目,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住房保障。

2、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扶贫,着力构建脱贫长效机制。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市场前景好、具有比较优势、辐射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来源。“十二五”期间,全市扶持贫困地区兴建和改造2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强化龙头企业的扶贫责任。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产业基地应主要建在贫困村,覆盖70%以上的贫困农户,辐射和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农户和协调龙头企业方面的中介纽带作用。拓宽产业化扶贫领域。积极开展招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培植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培训补贴对象,重点开展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留守贫困劳动力生产技术培训和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实用人才培训。通过扶贫再补贴,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和增收能力,根除贫困代际传递。改革转移培训实施方式,实行“指导计划、培训到户、直补到人”,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培训对象转移就业率达到100%。“十二五”期间,每年为500个贫困户和科技示范户聘请农业技术员进行技术服务承包,5年力争扶持到1000户贫困户和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年参与扶持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农业科技培训2000人次,5年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1000人。

4、大力实施扶贫搬迁,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对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贫穷偏僻边远山区实行易地开发、扶贫搬迁,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生存与发展条件。根据搬迁户的贫困程度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重点向最贫困的搬迁户倾斜。补助对象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将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整合相关资源,明确建房标准,创新安置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和生产条件,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二)发挥部门扶贫开发作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十二五”扶贫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先向老区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发展改革、民族宗教、财政、金融、交通、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电力、广电、通信、邮政、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农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民政、建设、能源等部门,要在项目资金分配、受益群体、投入强度等方面向贫困区域倾斜,促进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城乡互联、统筹共建”联点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认真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每年为老区贫困地区联系村办1-2件实事。

(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要结合各自职能和特色,组织开展青春富康行动、巾帼扶贫、残疾人扶贫,提高扶贫开发实效。发挥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协会、慈善总会等社团的作用,引导多方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到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医院和技术服务站所建设,每年组织专家团到贫困乡村开展技术咨询、健康答疑、坐诊问病等活动。引导“百企反哺”工程的企业与贫困村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村企共建”双赢合作机制,到贫困村兴办基地、领办产业、创办企业,带动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和农民增收。

(四)健全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制度,使帮扶工作常态化

坚持“1321”(1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规划任务)帮扶贫困村工作机制,完善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机制,使帮扶工作常态化、科学化。组织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落实“三帮一扶”措施,即帮助转变思想观念、帮助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帮助提高素质能力,扶持建起一项当家产业或致富项目,做到扶贫扶本。各级政府要把组织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作为一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纳入工作责任制管理范畴,实行定期考核,不脱贫不脱钩。

四、加强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扶贫开发领导责任制。继续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重点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乡镇主要领导要围绕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对本区域内的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亲自布置、协调、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和帮扶力量落到实处。依据本规划,市政府对承担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各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依据责任状和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每年实施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开发责任制考核,把扶贫开发工作进展快慢、效果好坏作为主要领导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制订各地扶贫开发规划和专项规划。各乡镇要按照实事求是、综合设计、因地制、分类指导原则,制订本地扶贫开发规划,将相关指标分解细化到村,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

(三)强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监管。各地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落实重大扶贫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实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和扶贫项目资金县级报账制。扶贫部门负责扶贫项目的筛选、立项、申报、审核、备案工作,要建立扶贫项目库管理制度,年度扶贫项目主要从项目库中选择,严禁随意调整扶贫项目。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体系,依据《省农村扶贫条例》赋予的职权,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和督办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四)加强扶贫开发文化建设。认真研究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面临的新情况,加强扶贫开发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创新。把扶贫开发文化建设作为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五)做好扶贫开发统计工作。建立健全适应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需要的扶贫开发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认真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工作,全面、系统、准确、动态地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贫困统计监测工作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

(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机构队伍建设作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保障措施来抓,切实解决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市扶贫办及各地扶贫开发工作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加强效能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搞好组织协调,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全市扶贫开发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上一篇:香烟行政执法的局限分析 下一篇:行政执法网络平台建构现况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