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融资渠道的分析与探索

时间:2022-08-05 04:15:08

【前言】我国高校融资渠道的分析与探索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教育财政能力有限 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了,在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2-3%间徘徊,而世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水平...

我国高校融资渠道的分析与探索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我国高校融资面临“财政能力有限”、“收费空间受限”、“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财务风险加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高校融资的多种新渠道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提出了“持续争取政府投入”、“吸收社会捐资”、“扩大高校科研收入”、“重视融资租赁”“借鉴BOT项目融资”、“土地置换”等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建设;准公共产品;融资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政府努力推行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高校经费筹措新体制。随着高校收费标准的逐步提高,高校也获得了相应的教育经费来源。1999年的高校扩招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413.42万人,2007年在校生人数已达到了1739万人。但是从其近两年的高校融资的资本运行情况来看,资金的缺口很大,但是凭借学校资产贷款的信用额度却已经基本达到瓶颈了,因此,为了保证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多渠道筹措教育事业经费就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财政能力有限

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了,在20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2-3%间徘徊,而世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也为4.1%。这足以说明,我国教育财政的能力还很有限,不仅离我们自身既定的目标甚远,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大。教育经费的财政筹措力度明显不足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要想在世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不落伍,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扩大教育经费的财政筹措力度,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二)拓展个人收费的潜力已经不大

从国际上看,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于政府与民间的分担比例平均为3961,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4%。而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于政府与民间的分担比例为5149,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66%。近几年,我国高校学费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说明学杂费已经在高校教育经费收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有填补财政教育经费拨款不足缺口的势头。然而学杂费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所占的比例快速提高,由此产生的高等教育机会竞争的不公平性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从世界整体而言,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即使在学费较高的加拿大和美国,学费也都不超过人均GDP的10%。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20160元,保守估计我国高校平均学费在5000元左右,按此数据计算,我国高校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为24.8%,高于国际通行标准。此外,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为161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而我国高等院校中6成的学生来自于农村,5000元的学费已超过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足以让诸多农村家庭不堪重负,所以依靠提高学生学费而扩大高等教育筹措资金能力的潜力在我国几乎已经走到了极限。

(三)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首先,我国目前高校财政拨款的方式是按照平均成本配置高校资源,而不是按照边际成本配置资源,由于“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依据的生均成本指标采用的是前一年度的决算数据,虽然其操作简单,易于对高校进行集中的财政管理,但无法反映出当年的物价波动对学生人均成本增减的影响,并且拨款数额不能够很好地与高校的业绩挂钩,缺乏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的激励机制,这样的结果刺激了各高校盲目地扩大学校的规模,上项目,上设备,扩大基本建设的开支,直接导致了各高校学科、专业的重复设置,以及设备、基础设施等的闲置和浪费,从而使得高校教育资金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资金严重短缺,而另一方面资金又浪费严重。其次,各高校存在着规模扩大与投入资金不同步的问题。由于高校财政拨款方式存在着缺陷,导致了各高校盲目地扩大学校的规模,而根本不去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做保证,寅吃卯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高校银行贷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四)财务风险加大

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2000亿元,沉重的还债压力已使我国高校发展举步维艰。2008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02年底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元,而截至2005年底,这76所高校的贷款总额增加到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1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超规模的负债融资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贷款高校的财务危机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高校为了归还到期的巨额银行贷款,不得不暂停教师对外交流和科研项目经费,有的高校甚至连续数月冻结日常的财务报销,造成人心不稳。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高校多元化筹资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既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对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认识不足的原因。目前高校自筹经费的误区在于把自筹经费的重点放在了负债办学上,负债办学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轻视,特别是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在认清问题的同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的高校融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三、探索性建议

从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是政府,而私人产品则是由市场向社会提供的,而准公共产品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这决定了高等教育既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也不能完全市场化。所以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应该采用混合提供的方式供给。

(一)持续争取政府投入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首次世界教育大会明确指出:“不能减少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也不能把大部分沉重负担转移给家庭,这只能加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确立,政府将逐渐从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内退出,给教育经费的增长更多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的经费用于教育投资。2007年江苏省高校有100多亿元债务,江苏省通过“三三制”来化解――政府拿出30-40亿元,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30-40亿元,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而在浙江省,省财政拿出了40亿元作为高校贷款贴息。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参考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在适当时机发行教育彩票,以筹措足够的教育资金。

(二)吸收社会捐资

社会捐赠在一些发达国家是筹集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据民盟中央调研,美国名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已占到年度预算的20-40%,日本私人捐赠占公立高校总收入15%、私立学校则超过50%。反观我国,社会捐赠占高校经费比例很小。我国社会捐赠高教事业之所以落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不仅仅是捐赠形式单一,捐赠范围狭窄,更主要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国家政策缺乏引导,社会各界对捐赠高等教育事业还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社会捐赠高等教育的激励机制、筹资机制和管理运营及监管机制,创建适合我国社会捐赠高等教育的政策环境。

高校应该学会向社会、市场寻求资金,积极争取企业、基金、政府部门和个人的教育捐赠。并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教育捐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如成立专门的募捐委员会,定期拜访校友、社会团体和相关企业等,一方面不断扩展捐赠网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使捐赠者清楚自己捐赠资金的投向和在高校所发挥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规模化、长期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三)土地置换

虽然从现行法律规定看,高校里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作为高校是无权擅自处理这些国有资产的。但是我国一些地方高校已把土地置换作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一般是把位于市区的老校区与当地政府协商,转让这部分土地作为房地产开发,以获得资金或者更大的土地。无疑土地置换既可以使高校摆脱财务困境,也可以减轻各地政府的负担。土地置换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效果方面,同时也有助于改善高校的教学效果。因为将学生从复杂的老城区迁出,可以使得学生在相对简单的求学环境中,更加专注于其学习任务。但是土地置换能否成为我国高校的融资方式之一,学术界目前还存有争议。

(四)借鉴BOT项目融资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方式,是指政府或其所属的公共部门通过协议授予投资者(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搜取利润,特许权期限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或其所属的公共部门。高校可以借鉴BOT融资方式,建设学生公寓和食堂等设施,高校同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高校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在协议有效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些设施的权利,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成本和获取利润。协议期满后,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高校。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可以缓解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

(五)扩大高校科研收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为高校发展多方筹措办学经费的同时,也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强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造血功能。一方面参照日本的政策,对从产业界获得的科研经费执行特殊政策,学校不对其进行科研管理提留;另一方面,高校利用自身的智力、科技、设备和校产开展对外咨询和培训,组织和安排会议,出租学校设施,销售软硬产品,进行科研合作等。高校应该引进完全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制定校办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和合理的分配政策,充分调动校办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促进校办产业的发展,增加高校收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增强高校教育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六)重视融资租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实验室、电教中心等所需要的设备。但是,银行贷款会增加高校的负债,在高校资产不能抵押的前提下,不仅实现全额信用融资比较困难,即使能够从银行获得资金,今后进一步融资就会受到影响或增加融资成本。高校购置的设备具有昂贵和专用性的特点,非常适合采取融资租赁方式融资。通过融资租赁,高校只需支付少量的首期款就可以得到所需要设备的使用权,后期的现金流表现为租金的分期支付。租赁期满,依租赁合同的规定,高校可以续租、退租或留购设备,一般的做法是出租人将设备以名义价格转让给高校。另一方面,因为高校的这些设备需要与学科发展挂钩,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所以对于某些不得不购买的设备在其使用年限未满,但是已经不适合学校使用的设备,也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输入社会,这样不仅解决设备维护费用,也可以获得一部分经费收入。

四、结束语

在我国地方高校面临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的情况下,探索高校建设融资的新途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在融资方面需要以财政融资为主,向多种渠道融资并存发展。这种多渠道筹措经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高校内部效益,也有利于扩大高校规模,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因此,高校建设融资渠道多元化是高校寻求自身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多元化、灵活的融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的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马迁利,王兆华,李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融资实践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7(5).

2、红梅.我国高校多元化筹融资渠道途径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陈志坚.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5).

4、黎平.浅析我国地方公立高校融资问题[J].新学术,2008(5).

5、童兴无.关于我国高校融资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8(20).

6、廖雄军.教育彩票发行决策与管理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上一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下一篇:关于黄金投资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