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责任险期待突围

时间:2022-08-05 11:03:30

【前言】董事责任险期待突围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股市大崩溃产生了对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强烈要求,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设立和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通过,美国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需要承担的经营风险陡然增加。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伦敦劳合社在1934年推出了董事和高管人员...

董事责任险期待突围

董事责任保险,是指由公司或者公司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出资购买,对被保险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公司管理职责过程中,因被指控工作疏忽(Negligence)或行为不当(其中不包括恶意、违背忠诚义务、信息披露中故意的虚假或误导性陈述、违反法律的行为)而被追究其个人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负责赔偿该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责任抗辩所支出的有关法律费用并代为偿付其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保险。广义的董事责任保险,保险公司除了承担上述保险责任外,还应当负责赔偿公司根据董事责任和费用补偿制度,对有关董事作出的补偿。

董事责任险发展历程

董事责任保险是一件舶来品,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上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作为职业责任保险项目下最重要的子险种之一,从性质上讲,董事责任保险属于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概括地说,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事责任保险”),是以公司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向公司或第三者(股东、债权人等)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

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为自己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购买了董事责任保险(D&OInsurance)。美国Tillinghast-TowersPerrin公司200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59家美国和加拿大公司中,96%的美国公司和88%的加拿大公司都购买了董事责任保险,其中的科技、生化科技类和银行类公司的D&O购买率更是高达100%。在我国香港地区,董事责任保险的购买率也达到了60%至70%。

在2002年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国内几大财产保险公司――平安、美国美亚、中国人保、华泰财产保险公司等相继隆重推出了董事责任保险的险种。2002年1月24日,在平安保险公司的董事责任险险种会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平安保险公司签订首份保单,成为了“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的第一买主。据了解,之后,北大高科、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宝钢、康佳、云南铜业、南纸股份、云南白药集团等相继向不同的保险公司购买了董事责任保险。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股市大崩溃产生了对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强烈要求,随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设立和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通过,美国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需要承担的经营风险陡然增加。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伦敦劳合社在1934年推出了董事和高管人员职业责任保险,开启了该险种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董事和高管人员职业责任保险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得到了证券界的青睐,并成为了保险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

近十年来,美国安然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网易公司及其包括丁磊在内的高管人员等,被美国投资者提起集体诉讼等一系列事件,使董事责任保险问题成为证券投资界、法律界、保险界等广泛议论的热门话题。

影响保费的主要因素

影响保费的主要因素包括:经营模式,经营模式的改变导致营收变化;财务状况以及保费攀升财务预期,成本、营收是否发生或将会发生重大改变;公司治理,CFO和审计委员会主席的资历,其是否在这一领域擅长,高管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这几个方面都是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公司所属行业、市值和股价表现也是考察的因素,保险公司还会跟投保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法务总监和其他负责人进行沟通,甚至到客户公司现场了解,以便更好地了解投保公司的风险。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约只有5%左右的A股上市企业购买了董责险。而美国市场则有97%的投保率,加拿大市场投保率亦高达86%。有统计显示,目前在国内上市公司只有100多家购买了董责险,其中主要是一些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对国内上市公司高管的诉讼内容主要集中在:招股书内容含有重要事实之不当陈述、招股书遗漏必要之陈述等信息披露问题,而董责险可以提供包括证监会行政调查中相关的律师费和调查费;证券民事赔偿诉讼双方和解所协商的赔偿金额或经法院裁决的赔偿金额,以及相关的律师费和诉讼费用。

相对于民营企业董事责任险大幅上升的尴尬,在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的董事责任险相对涨幅不大。国企董事责任险保费变化不大。小公司基本没有涨价,规模稍大国企涨价也只是象征性的,只有5%―6%甚至更低。

作为上市公司,其管理层并不是公司主人,而是应该具有信托意识,要尽到诚信义务,作为民企,其主人意识比较强,而信托意识较薄弱。从这一方面来说,国企可能更符合资本市场的要求。因此保险市场上对不同公司的偏好也不一样,从而反映在价格上。

在国内备受争议

和美国极发达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极其强烈的民众权利意识不同,中国的相应环境由于存在诸多缺陷或者说自身国情因素,导致内地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董事长和独董的董事责任险参保率至今不到10%,远落后于港台,与欧美日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相比更是差距悬殊。此间,各界对董事责任险的争议分歧不断,甚至对董事责任险的内涵都尚未取得共识。

董事责任险,在国内从一开始就备受质疑,作为董事的风险分散与权益保障机制,董事责任险于20世纪30年端于美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有着广阔的市场。我国的董事责任险起步较晚,并自推出以来遭遇了“雷声大(反响强烈)、雨点小(投保率低)”的挫折。然而市场遇冷并不应该成为否定董事责任险的理由。在中国内地当前的经济环境与法律背景下推行董事责任险,有其现实必要性与客观可行性。

从经济与法律层面看,董事责险的必要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战略、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与《公司法》利益调整相适配、填补公司补偿制度不周全四个方面。

从目前的客观环境看,董事责任险在中国内地也具备了可行性。董事责任保险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70余年的历史,相应的规则极为丰富、成熟。特别是美国对董事责任保险的有关法律规定是借鉴的典范。同时,因美国董事责任保险市场的发达,在官方制度规制下的保险公司成熟的保险单条款及有关行业惯例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现今关于董事责任险的有关零散性规定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它毕竟对我国董事责任险市场的起步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国外法律与国内的现有规定是董事责任险开展的规则基垫。

同时,2006年出台的《公司法》与《证券法》对董事义务与责任问题在旧法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董事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予以完善,加大了对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同时亦加大、加重了董事任职的风险与压力。而近年来广大中小投资者维护自身权益、追究企业高管人员责任的诉讼活动也在激增。董事责任险的潜在需求得到激活,并能转化为有效需求。

此外,在大力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对外开放背景下,诸多国际知名保险公司如美国丘博、友邦保险、美国国际集团等纷纷入驻中国,这些保险公司在中国有着开辟董事责任险市场的强烈欲望。其业务开展对我国的董事责任险市场发展有着主观上的牵动力与客观上的推动力。

突破之路在立法

责任保险赖以存在的基础为法律规定的民事赔偿责任。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也概莫能外。因此,在将该保险产品推向市场之前,厘清董事及高级职员因其职务行为而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则尤为重要。

由于董事或董事会的决策既直接关系到公司本身利益又关系到股东投入到公司中的财产安全,为确保股东及公司的财产权益,明晰董事的民事责任尤为重要。对此,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公司法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公司法虽也有相应的规定,但因过于注重董事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董事民事责任的规定则过于简单。

我国公司法中欠缺关于注意义务的规定,当然也就不可能规定它的衡量标准。鉴于董事与公司关系的特殊性,如果适用《合同法》关于委托的理论又无法很好地解释董事应负的注意义务。当然,如果公司将这一义务载明于公司章程,对董事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并产生约束力。因为公司章程为公司的自治规则,在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可以将股东大会认为需要规定的法定事项以外的其他事项记入章程,作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

董事责任保险的保险费通常由董事就职的公司作为投保人全部承担。对公司为被保险董事个人购买保险是否合法,是否间接侵害了公司股东的利益,曾引起不同看法。专家认为,根据保险利益原则,只有在作为投保人的公司与保险标的――董事应负担的赔偿责任存在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公司作为投保人而订立的保险合同为有效。事实上,由于存在上述董事责任的费用补偿制度,即在董事因过失行为违反注意义务而给第三人造成经济损失时,公司将按照补偿制度的规定给予责任董事相当部分的经济补偿,最终公司利益受到损害。据此,可以认定,公司作为投保人为其董事及高级职员购买责任保险是完全符合保险利益原则的。另外也看到,损失的另一部分(更多为诉讼费用等以外的费用)则由责任董事个人承担,因而,被保险的董事分担部分保费应该更符合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也更为合理。

董事责任保险在美国则较早地得到了承认并被广泛使用。美国《修正标准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可以为董事购买责任保险,而不管公司是否可以对其进行补偿。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家大公司中,有超过90%的公司购买了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一些小公司也同样购买了此保险。尽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反对就违反证券法的行为予以补偿,但仍然批准了该责任保险的购买行为。

我国《公司法》没有涉及董事责任保险的问题。但是,从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第七条第(六)款的规定及国家经贸委与中国证监会联合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来看,董事责任保险虽然在法律上已获得了支持,但是具体措施还有待细化,如果在法律上得不到具体细化,那么该险种就无法真正落实。

上一篇:过关“最困难之年” 下一篇:克里蒙·斯通和他的“积极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