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10 06:57:40

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文章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衡量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并建立模型研究在不同竞争性行业中盈余管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不同竞争性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文章还对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两职合一性与盈余管理不存在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关系在竞争性不同的行业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董事会特征; 盈余管理; Jones模型; 行业竞争性差异

一、引言

要解决中国企业盈余管理问题就必须根据中国企业情况进行研究。在我国,由于很多上市公司来自国有企业,行业间发展受政策等影响不同,明显存在行业竞争性差异。因此,提出对竞争性不同的行业进行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及对其进行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是有基础的。通过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笔者已知国内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动机和手段上,而对盈余管理的产生、存在的内在动因研究尚处理论探索阶段,而对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在行业竞争性差异较大的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还相当少。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董事会作为一种控制工具,处于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顶端,在公司治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公司治理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运行良好的享有声誉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为核心的董事会。就会计方面而言,董事会是财务报告的监督主体。经理编制的财务报告需要经董事会审核批准后,由董事会提交给股东大会,董事会全体要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董事会的好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影响。

(一)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

Jesen(1993)认为一个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容易发挥监控职能,而规模较大的董事会更容易被经理层所控制。Beasley(1996)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即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加,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国内方面,孙艺峰等(2002)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并没有设立专门职能委员会,董事的分工并不明确,董事会规模过大会出现董事间沟通、交流、协商的困难。综上所述,规模大的董事会就难以监督防范盈余管理,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1):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二)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

Beasley(1995)指出,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所占的比例显著地影响了盈余管理的发生率,独立董事越多,盈余管理发生率越低。而国内王立彦、刘军霞(2003)在对A―H股财务信息差异分析中也发现了独立非执行董事比例与A股盈余管理活动显著地负相关;刘立国、杜莹(2003)以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执行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越大,公司越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董事会的构成将会影响一个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越独立,监督效果越好,董事会中内部董事越多,董事会的监督效果越差。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2):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三)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

通常认为,董事会更经常召开董事会议可能会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使经理层依据股东利益行事。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董事会行为可能会相对被动,常是在公司出现问题时被迫从事较经常的会议,而并不是用于事前的改进公司治理的一项措施。也就是说,董事会议多了,可能是由于公司出了问题,而这时,董事们与经理层合谋进行盈余管理以便于解决问题的可能较容易出现,何况中国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还比较多。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3):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四)两职合一性与盈余管理

在国内对治理问题的众多规范论述中,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往往被认为是阻碍公司绩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证监会也把总经理与董事长的两职分离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措施。如果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公司的大部分经营决策权就会归于同一人手中,不利于公司内部的民主。除了董事长之外,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公司实际的控制权,无法对董事长所作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公司董事长由于各方面的利益驱使就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4):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五)行业竞争性因素对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陈晓、江东(2000)已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行业竞争差异性研究,刘凤委等(2007)也对薪酬契约的行业竞争性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行业竞争性差异对公司现金持有量、对公司业绩等均产生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处于不同的地域环境,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可能受到不同地域政策的影响等。为了考察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信息是否也存在行业竞争性因素,提出假设(H5):公司治理相关因素对盈余管理信息的影响随着行业竞争性不同而不同,即董事会特征变量与盈余管理关系存在行业竞争性的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是基于行业竞争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区分竞争性差异的行业,研究中引入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①(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通过计算不同行业的HHI值,来将行业样本进行竞争性划分。HHI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在研究中常将它用于表示行业的竞争强度②。本文采用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来计算HHI指标。

当独家企业垄断时,该指数等于1,当所有企业规模相同时,该指数等于1/n,故而这一指标在1/n~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度越高。理认上认为,HHI合理反映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可以大体反映行业的竞争情况,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本研究中用HHI指数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通过计算整理得到2005―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的HHI指数,如表1所示。

按照美国政策实践中的一般标准为:HHI值大于0.18的为高度集中,HII值在0.10和0.18之间的为适度集中,HHI值在0.10和0.05之间的为集中度偏低,HHI值在0.05以下的为集中度过低。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时间不长,还不成熟,笔者将HHI划分为三个层次:HHI值大于0.15的为高度集中;HHI值在0.05和0.15之间的为适度集中;HHI值低于0.05的为集中度过低③。根据分析,将行业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竞争不激烈的行业(研究中用垄断行业表示),包括B类、G类和L类企业;第二类是垄断竞争的行业,包括A类、制造业中的C3和C4类、D类、E类和F类;第三类是相对激烈竞争的行业(研究中用竞争行业表示),包括制造业中C1、C2、C5~C9类,H类和K类企业。研究中将行业进行竞争性划分只为说明竞争性差异而并非指行业就是垄断或竞争的,后面将围绕垄断、垄断竞争及竞争行业这三个分类来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选择2006年至2008年期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考虑到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同其他行业相比较特殊,故剔除掉所有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掉全部ST、*ST、S*S、SSTT及PT上市公司;剔除掉B股。考虑到取数的完整性,在具体研究时,剔除掉2006―2008年数据不完整上市公司,最终确定的样本是1 086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1.解释变量

本文研究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根据前面所述的研究假设,定义4个解释变量,如表2所示。

2.控制变量

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因素除管理层激励变量外还有很多,因此在模型中设立了控制变量,以控制其它因素的变化。

(1)公司规模(SIZE)。关于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结论。规模大的公司可以调整报告盈余的范围比较广泛,但受到来自政府监管部门、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关注也较多,公司运作更规范,信息较透明,从而增加了大股东实施盈余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因此相对小公司而言大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小。故提出假设(H6):假设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并取以e为底的期末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

(2)净资产收益率(ROE)。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有关上市公司发行股票、配股等的规定都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有关,通常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存在的盈余管理就更大。因此,本文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业绩的控制变量。本文提出假设(H7):假设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信息存在正相关关系。

(3)资产负债率(DEBT)。有关盈余管理契约动机中债务动机的研究表明,当公司面临较高的负债比率时,管理当局为减缓契约条款的限制压力,会倾向于从事盈余管理以避免财务危机。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越高,则受到的契约限制越多,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因此,以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提出假设(H8):假设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

3.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模型

国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以截面的Jones模型估计出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能够有效地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Dechow et al,1995;Bartov、Gul and Tsui,2000)。就国内资本市场的研究来看,使用截面的Jones模型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也已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如魏明海(2000)对中国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的研究;曹廷求,钱先航(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王生年,白俊(2009)从股权结构、社会激励、董事会特征与监事会有效性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等。夏立军(2003)对国外主要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及其调整模型在中国股市上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上,使用截面数据并分行业估计的Jones模型经过一定调整后能有效揭示出盈余管理的程度。因此,本文研究借鉴这一方法,采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计量盈余管理。具体表述如下:

DAi,t=TAi,t-NDAi,t(1)

模型(1)用于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DAi,t即为计算得到的样本i在t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Ai,t为样本i在t期包括线下项目的全部应计利润;NDAi,t为计算得到的样本i在t期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TAi,t=NPFi,t-NCFi,t(2)

模型(2)用于计算全部应计利润。其中,NPFi,t为样本i在t期的净利润;NCFi,t为样本i在t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NDAi,t/Ai,t-1=?1/Ai,t-1+?2(REVi,t-RECi,t)/Ai,t-1+?3(PPEi,t/

Ai,t-1) (3)

模型(3)用于计算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其中,Ai,t-1为样本i在t-1期的资产总额;REVi,t是i公司第t期的业务收入与第t-1期业务收入的差额;RECi,t是i公司第t期的净应收款项与第t-1年的净应收款项的差额;PPEi,t是i公司第t期的固定资产的净值;?1、?2和?3为由模型(4)计算得到的行业特征参数OLS的估计值。

TAi,t/Ai,t-1=a1/Ai,t-1+a2(REVi,t-RECi,t)/Ai,t-1+a3(PPEi,t /Ai,t-1)+?着i,t (4)

模型(4)用于估计行业特征参数。其中,a1、a2和a3为待估计的行业特征参数;?着i,t是回归估计方程的残值项。

本文的研究通过区分研究样本的行业分类,分行业采用以上模型计算研究样本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并对DA取绝对值,以|DA|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最终进行实证研究。

4.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

根据以上研究变量及控制变量的设定,本研究建立以下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假设检验:

|DA|=β0+β1NUMD+β2DULI+β3DTM+β4DUA+β5DEBT

+β6SIZE+β7ROE+?着 (5)

式中,|DA|是计算得到有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β0,β1,β2……β7为待估计的回归系数,?着为残差项。模型(5)用于检验假设1、假设2、假设3和假设4。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研究董事会特征变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取2006―2008年三个不同类别的行业值变量指标,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用SAS9.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模型(5)对样本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整理分别如表3、表4、表5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垄断行业,董事会特征变量对盈余管理均无显著影响,仅控制变量中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极其显著的。

由表4可以看出,在垄断竞争行业,董事会规模对盈余管理影响是显著负相关的,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的影响极其显著,控制变量中的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是显著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极其显著的。

由表5可以看出,在竞争行业,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对盈余管理影响是显著的,控制变量中净资产收益率是极其显著的。

由表3、表4和表5可以看出,对于这三类行业只有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是一样的,而资产负债率仅对垄断竞争性行业产生影响,资产规模对三类行业都不产生影响。只有垄断竞争性行业中,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即假设H1成立;在垄断竞争行业和竞争行业,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这使得假设H3在这两类行业中成立。研究还发现:在三类行业中独立董事比例和两职合一性变量均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关系。这也说明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的假设H2不成立;假设H4也不成立,即两职分离与盈余管理不存在正相关性。

这三个行业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差异较大,也证实了本文假设H5:公司治理相关因素对盈余管理信息的影响随行业竞争性不同而不同。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研究对不同竞争性行业进行样本变量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情况在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董事会特征变量在不同竞争性行业有差异。结果表明垄断竞争性行业的盈余管理水平相对于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均更高些。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对于垄断性行业,董事会特征的所有变量均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关系,说明垄断性行业由于其垄断地位的存在,公司治理对其影响不大;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这说明垄断性行业本身具有较高的垄断利润,当它的净资产收益率越小越有可能是进行了盈余管理。

第二,对于垄断竞争性行业,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成负相关关系,即董事会规模越大越能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成正相关关系,即董事会会议多开反而提高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原因可能是董事会行为相对被动,通常在企业出现问题时才被迫开会;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均与盈余管理成正相关关系,说明垄断性行业也会在竞争中通过对资产、负债及收益的调控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第三,对于竞争性行业,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成正相关关系,原因可能是董事会行为相对被动,通常在企业出现问题时才被迫开会。

本研究是建立在分不同竞争性行业的基础上的,并且仅针对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特征变量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行业竞争性的研究还有待于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和财务研究,2003(2).

[2]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3] 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0(8):28-35.

[4] 刘高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J].经济师,2004(1).

[5] 李丰敏.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1).

[6] 刘立国, 杜莹.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7.

[7] 王立彦,刘军霞.A股―H股上市公司双重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J].经济科学,2002(6).

[8] Jones.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vol.29,pp.193-228.

[9] Bartov E.Gul F.A. and Tsui J.S. Discretionary accruals models and audit qualification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0,76(1):27-58.

[10] Klein,April.Audit committee,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and earningsmanage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375-400.

[11] 戴志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资产减值理论分析 下一篇: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