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 第10期

时间:2022-08-05 10:19:02

散文两篇 第10期

一脚踏进了秋天

白露前夕,一场透彻的秋雨,终于将秋老虎的余威一扫殆尽。如果说“立秋”只是捎来了一个关于秋的消息,还不会给人太多秋意的话,那么到了“白露”,秋天的确已经呼之欲出了。

二十四节气中,白露是最美好最为诗情画意的。不管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还是“青青园中葵,朝霞待日晞”,那些晶莹剔透的小露珠总能惹来人们无限遐想。清晨,当人们迎着晨曦,踩着草尖上闪烁着、跳跃着的露珠,总觉得有阵清风拂面而过,一丝丝沁人的凉意缓缓袭来,仿佛一脚踏进了秋天。

秋始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农历言:“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从此,天气失却了往日的闷热和烦燥,一切都将显得安详而平静,风轻,云淡,天高,水长,使人的思维和灵魂从夏日的浮躁桎梏中重新复苏,给人一种神清气爽豁然开朗的畅快。特别到了晚上,那种夜凉如水的感觉就会慢慢浓郁起来,一种浸透肌肤的凉意飒然而至。

白露含秋,那晶莹玲珑的露珠折射出了初秋诗意般的韵味。远山依然青翠,树木依然绿荫,小草依然葱茏,偶尔飘落的树叶,残留着一丝生存的体温。捡起一片,仔细抚摸,仍能感受到被绿色浸泡的质感。那最先飘落下来的叶子,可否是秋天的使者?放飞一个绿色的梦想,憧憬一抹金色的辉煌,孕育一个崭新的生命。

不管怎样,时令一旦进入了秋天,终归会呈现出别样的景致和意韵的。红消绿瘦间,漫山遍野不经意抹上了一层黄色,因为黄色意味着成熟、丰收,昭示着农家的殷实、喜悦。大街小巷上,愣不防弥漫起了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馥郁的馨香,那是来自乡野的烤番薯、炒栗子的诱惑。明媚秋阳下,阳光温而不火,如一道细细的暖流,缓缓流淌在每个人的心坎间。晴朗夜空中,总觉得一轮明镜悬空似的秋月,那么皎洁,那么迷人,挥洒下如水的月华,引人遐思,令人痴想。秋虫唧唧里,恍惚聆听那天籁之音,没有丝毫的悲愁忧伤,似有几分唐诗宋词的神韵,恰如一曲美妙绝伦的交响乐,尽情地吟唱着生命之歌。

走进秋天,常常给人带来一份理性的思辨。那悠悠秋云,让人思想深邃,目光久远。那清澈秋水,让人意静神闲,超然物外。那绚烂秋色,让人丰盈充沛,知足常乐。那飘落秋叶,每时每刻都在告诫人们:往后的岁月,不仅仅是收获的延伸,更有严寒的考验。

初秋,是一幅浪漫却又壮丽的画卷,当然也会略带一丝淡淡的伤感。秋的果实对于春天的花蕾,诚然是一种圆满,而秋的落叶对于春天的蓬勃,却是一种终结。秋让人感到生命的璀璨,同时也让人感怀生命的枯萎。因此,我是常怀着一颗敬畏的心走进秋天的。而今,当我的生命之旅也叩开了秋的门槛,我真希望在秋急促的步履声中,静静地倾听生命的不急不徐,从容不迫。在风轻云淡的秋天里,或品一杯香茗,或读一篇美文,或枕一弯新月……用一颗明澈透亮的心,走进秋香流溢的日子,采摘一个美好的心境,收获一份诗意的情怀,守望一片丰硕的土地,如秋天般恬静、安详、坦然、豁达地生活。

白露了,季节已一脚踏进了秋天。我憧憬着自己的生命也如同秋天一般,褪去夏的浮躁,呈现秋的宁静。我喜欢风轻云淡的秋,更向往心如止水的秋。

邂逅李清照

徜徉在“比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的百肪泉公园,于清泉环绕,修竹摇曳的曲径通幽处,突然一座静雅素朴的仿宋平房院落映入我的眼帘,举目凝望檐额上挂着的那块木刻牌匾,上书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六个清丽隽永的大字——李清照纪念堂。直觉告诉我,“一代词人”的故居就在这里,我与李清照在相隔千年之后的一个盛夏晌午,将不期而遇了。

每次读“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胡适语)”的诗词,令我陶醉之余,常常被她的豪放与洒脱,坚定与毅然,锐利与透彻所折服。这不经意的邂逅,如同突然见到了梦里寻她千百回的心仪之人,断然不愿擦肩而过的,而是迫不及待地跟随她的踪迹去寻觅,寻觅那凄美涓丽、韶华依旧的千古风韵。跨入飞檐的大门,绕过迎门的屏风,我漫步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院落虽然不大却也古色古香,幽静清雅。在通往正厅的小道两旁,奇石玲珑,松竹掩映,而流动的清泉,婀娜的绿柳,以及窗前那几丛是谁种下的芭蕉,交相辉映着清新与明丽,宁静与清幽。还有东西两侧曲廊间的“叠翠轩”和“溪亭”,朴实淡雅,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婉约词人的气质、风度和喜好。伫立在“漱玉堂”那尊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李清照塑像前,细读两边抱柱上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我想,这副对联应该是对女词人的身世与作品的高度概括和最好诠释。凝视清丽柔媚中略显几分愁绪,几分倔强的绝代美女,让我感到了她的气度不凡,打心底里敬佩她挺立风雨的傲骨,敬佩她用智慧的光芒照亮了词苑的天空。恍惚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柳荫下、在花丛中、在泉潭边、在书房里看到了那位风姿绰约的词人。在她纤柔的倩影里,看到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在她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了“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愉悦;在她飘逸的衣裙上,看到了“斜偎宝鸭亲香腮”的甜蜜;在她清丽的容颜中,看到了“黄昏疏雨湿秋千”的烂漫……而在她忧郁的目光里,又看到了“惜春春去”的情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国愁,以及“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万古婉愁。

推开“易安旧居”那扇质朴典雅的大门,但见院中堆叠的假山直挂着瀑布,耸立的亭阁相映在青松翠竹之中,方亭曲廊边,取“出土有节,凌云虚心”之意的“有竹堂”端庄静雅,小桥流水旁,取“静心治家”之意的“静治堂”古朴厚重。在这里,李清照留下了少女天真活泼的俏皮,留下了如胶似漆的缠绵,吟咏出了“买得一枝春欲放……徒要教郎比肩看”的温馨与欢愉。在这里,李清照超越了时空的孤独,让孤独化作咸咸的眼泪,绵绵的思绪,婉约出了“藕花深处争渡”的千古绝唱。又在这里,李清照带着凄凄惨惨的相思,踏上了一条在离乱的风尘中冷冷清清寻觅一生的不归路。是呀,有着馨兰之气质,美玉之精神,寒梅之高洁,秋水之风韵的李清照,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无疑是枝头上的一朵奇葩,凛冽的秋风摧残她,冷酷的霜雪蹂躏她,但她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不曾萎靡凋谢,尽情绽放,溢出绝世的清香。当然,世事难料,命运多舛,数十年的坎坷道路,李清照从声誉鹊起的词人,到被人垢辱的嫠妇,从海内传诵的词家,到客死异乡的孤魂,这怎能用一个“愁”字可了得啊!好在有历史这面铁面无私的筛子,说李清照是温婉、聪慧、洒脱,蕙质兰心的才女也好,是好酒、嗜赌、荒淫,不知羞耻的女人也罢,是精华,自然会留下,是糟粕,早晚要去除。随着时光的推移,随着人们对她的理解,李清照的词虽不像坡的铁板铜琶,雄浑激荡,也不同于辛弃疾的金戈铁马,豪情万丈,但她以自己独特的神韵,柔水亦能克刚,在南国一片靡醉的残声衰音中,愁肠百结,挥泪赋词,唱出了雄浑刚郁而石破天惊的时代强音,从而使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愈来愈不可撼动,最后留下来的便是璀璨照后人的文学成就。正如郭沫若诗云:“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离开易安旧居,来到李清照曾掬水梳妆、填词吟诗的漱玉泉畔,凭栏肃立,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绿肥红瘦,虽然亭台楼阁依旧在,虽然甘醇清冽的漱玉泉水叮咚作响如同弹奏那曲《声声慢》,但终究寻觅不到“独步千秋”再来梳洗打扮的那张姣好的容颜。我多想望穿那一池清澈的碧水,层层的涟漪可是翻动的书页,在这纤尘不染的书页上,是否还能读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毅……

吴仲尧,浙江上虞城南中学教师。

上一篇:阅读中应养成学生的批注习惯 下一篇: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