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01:54:24

散文写作论文

散文写作论文篇1

论文摘要:因为在男性巾心的世界巾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旱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已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的繁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关于“女性散文”,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不外乎以下四种:第一,女性作家创作的散文;第二,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三,无论创作主体性别为男为女,只要观照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四,女性作家创作的,由女性眼光观察、评判世界,其文字具有女性经验和特征的散文。木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下,张洁、唐敏、叶梦、斯好、王英琦、张抗抗等女性作家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在男性强势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作为女人或成为女人的骄傲与艰难在她们笔下得到了最真切的表现。这使她们的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开始接受社会为自已规定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母性角色,同时,她们又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

一、从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

    基于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发出自已声音的要求,“女除散文”作家在创作初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市要选材之一。因此,性别意识的自觉在早期“女性散文”作家的笔下得到了普遍流露。其中,

又以叶梦、唐敏及王英琦对自已女性的身份感最为强烈。她们代表了“女性散文”在性别自觉上的两种取向:叶梦多表达作为女人的骄傲;唐敏、王英琦则主要言说作为女人的艰难。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中特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这一位女作家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与转换。

    叶梦是新时期最为大胆的“女性散文”写作者。这样说是因为她是最早的,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将女性的生理一心理体验引入散文领域的人。由于散文“真实性”的文体要求,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体借助虚构不断揭不身体的秘密之时,散文始终回避着这个私密性话题。不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的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务实的具体事件或务虚的精神漫游上。只有叫梦,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世界开始了“认识自已”的涅梁之旅。以《羞女山》为开端,《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等为接续,叶梦关注女性自身、表达女性意识的散文越发深入与自觉。

    《羞女山》还自然景观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木义命名并生发出富含女性意识的新的意义,在叫梦眼巾,“羞女山”是创造之神—女锅的化身,其“羞”则是人类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将“羞女山”作为“一位博大宽宏的母亲”的象征,激情赞美女性的肉体之美,嘲讽了以道统为女性行为规范的男权社会。由此,《羞女山》成为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作。随后,叫梦由借自然山水表达女性意识转为深入自我”生活白呈女性的经验与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已说自已的方式写下了关于初潮的《不能破译的密码》、关于青春期恐惧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关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关性爱体验的《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和有关生育经验的《月亮·女人》等。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历程在叫梦的笔下一一展现。经过“虚化”的处理.叶梦将那些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描写化作了表达感受的诗象,从而将对女性躯体感受的描述和审视变为了可能。

    虽然具有明确的女性身份意识,叶梦却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言说女人的文学行为更多带有自得其乐的性质。因此,当她成为母亲后,在“生育系列”散文里,作为女人尤其是成为女人的快乐和自得之情溢于笔端,其一贯的轻盈的诗性情怀被实在的欢喜重重坠落。在《陌生的儿子》里,她的喜悦和骄傲不能自制:

        “我的儿哟!”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韵道出这么一句来的。

          点着小家伙的鼻子:“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哩!”我居然说出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女人说过的一句

老话。于是,我与人世间所有的已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归地有了同样的感觉。

这使得包括《遍地巫风》在内的、具有个性的叶梦散文也“殊途同归”地泯然众人,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但无论如何,回到女人的本位,说女人自已的话,既是叶梦在散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其对于“女性散文”的最大的贡献。

唐敏作为“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散文《女孩子的花》的问世。《女孩子的花》流露出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因此既成为唐敏的代表作,也成为当代“女性散文”的典范作品。

    《女孩子的花》写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时间本身就可以生发出文本之外的诸多意义。不过,我们恐怕不需要那么迁回。因为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话题。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复申明自已渴望生个男孩并非出于对女孩子的轻视。恰恰相反,对女孩子过分的疼爱而产生的对其末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唐敏不忍让女孩子来到这世界上的缘由。因着对男性世界的依赖,女性总是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当用来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蜡烛烧毁时,她蓦然惊觉拒绝创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对女孩子的伤害,为此,她说:“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句话既是她说给自已的痛悔,也是她给予男性中心社会的提示。唐敏笔下流淌的是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诉,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灵的自我怜惜,又是对男性世界给予女性的伤害的温和抗辩。而在《月亮的海》中,唐敏以女性情怀感受自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将月亮的海描述成为满蕴着女性的哀愁和寂寞的海,从而呈现给男性世界一个不为人知、亦不需人知的沉静悲伤的女性世界。

    不过,很快地,唐敏由疼惜女性而生的哀怨就转变为对女性角色的镇定接受。虽然没有像叶梦那样陷入母亲角色的自我陶醉中,但唐敏专门写给女孩子的散文集《女孩子的地图》却处处表现出一种母性的关怀。在这本文集中,唐敏以极具耐心和极其细致的笔触提醒、点拨女孩子要白面自已的成长,其中涉及到种种感情、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敏的策略转移:由拒绝、对抗男性世界对女性的伤害转为倡导女性的自我关爱与保护。这种选择看上去虽然颇为无奈,却反映出她已经开始考虑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关照转为自守自处。

    不同于唐敏的含蓄,王英琦对生为女性的艰难的表达是通过直捷而粗砺的方式实现的。她的作品多诉说身为女人、尤其是单身女人的艰难孤寂,虽也有《乡关何处》这种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儿情怀的温情之作,但多数作品感情强烈、判断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显粗犷、豪放,有“雄化”的倾向。在《写不出自传的人》、《永远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陈述自已的过去和现在,或对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直接表示蔑视,或呼叮女性“更理性更美丽地活出女性的滋味来”①。在《重返外婆的家园》中,她说:“以男子为中心的千年一贯制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本质上,女人仍是从属附庸地位。”在《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她“感到一种大愤怒”,评价说:“将一个女人的全部真诚,全部情感,献给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种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赞美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抱不平等几乎是王英琦散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她以母亲的身份创作,这个曾经对男性中心世界嫉恶如仇的“女游子”却写下了《七月的馈赠》、《准母亲》、《诞生》等创造生命、“成为母亲”的系列散文。在这一系列散文中,因身为女人的艰难而变得粗砺 , 并时常愤怒的王英琦不厌其烦地表达起身为女人的喜悦和满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称:“儿子的命是我给的,我成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是儿子给的。儿子诞生了我。”

着眼于以上几位女作家创作的起始与转向,不难发现:她们殊途而同归。表面看来,叫梦所表达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与唐敏、王英琦诉说的作为女人的艰难呈现出对峙状态,但在本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巾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做出的寻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但在创作实践的深入与发展中,她们的性别自觉意识渐渐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所取代,并开始转换自已的话语系统,由女性话语向母性话语过渡。在新的话语系统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对立于男性世界的抗辩被置换为性别资源所带来的欢喜,在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生活中,她们的灵魂获得了安顿。同时,她们的自我在这一角色中获得了重生,在感动与希一望中,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达成了和解,开始以平易性态度面对世界,安稳地回归到社会为其规定的角色中

二、从情绪感受型转向理智分析型

从新时期之初张洁的“大雁系列”为恢复散文对个人情绪的抒写所做出的努力开始,至1980年代中期唐敏、叶梦等人对纯粹个人性感受的捕捉与表达,“女性散文”一直是以对不确定性情绪的把握、对细密绵长感受的明嚼见长的。因此,张洁、唐敏、叶梦、苏叶、斯好等名字成为了通向感性世界而非理性世界的路标。但是,随着这些女性作家创作历程的增长,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坛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借助童年视角,以跳跃在文字底下的堪怜的童心的小小快乐和微微感伤征服了在忆悼中沉痛的读者。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革”中冤屈的灵魂泪眼迷离时,《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散文里,那个在饥俄、孤独中渴望关爱的“大雁”,独立于那些被抚慰的灵魂之外,向读者绽开了羞涩、无邪、甜美的微笑。在多数作家不能自拔于近距离的往事之际,张洁率先跳出时代语境和文学语境,重温远距离的童年旧梦,不求视域的广阔和叙事的宏大,而是在那些温情的追忆和想象里,以女性独到的、深挚的关怀与感念,引导散文不再抚摸“伤痕”,开辟了散文的新风。

    不过,这种温婉和细腻的抒情没有成为张洁散文的主流。“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不仅是其中篇小说《方舟》的题记,也是张洁始终如梗在喉的隐痛。虽然她的笔锋没有直接指向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但敏感多愁的她,在深感作为女人的艰难的时候,在《过不去的夏天》、《一扇关闭的门》等作品中,轻盈的心便负载起对沉重现实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凌厉议论或许缓解了她的疼痛,却不再有“大雁系列”给人的感动,也末能在“女性散文”深入内心、裸现灵魂的当下为张洁带来再度光荣。

苏叶最优秀的散文是那些满怀温馨、义略带感伤的忆旧之作。《总是难忘》、《告别老屋》、《能不忆江南—常熟印象》、《梦断潇湘—故乡行之一》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是“一汪人性的潭”②。在这类作品中,苏叶以女性特有的对细节的敏感和超常记忆,着力于对人性关的呈现与礼赞。那些纯真年代的勃勃生机以及艰难岁月的相亲相爱,是她回望过去时的光芒。

苏叶的“过去”总是由一个个极具故事性的片断构成。每个片断皆具有独立性,各个片断在一条线索下连缀起来,便成为一个义一个回忆镜头。可以说,故事性和镜头感是苏叶忆旧散文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每个构成苏叶散文篇章的片断都是“有声有色”的。《总是难忘》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女所有“疯疯癫癫”的活动都充满了声色、动感。《告别老屋》中,刚搬进老屋时,“母亲憔悴的脸上有一市惊喜欲哭的神色”,母亲扶着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一样地摸”,她不断告诉父亲:“苏夫子,呢,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一个院子噢!”父亲则随母亲的指点摸索一阵,安详而喜悦地问:“志南,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立体感。苏叫忆旧散文的故事性就此产生。一个义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片断在其散文中顺承下来,一段漫长的属于回忆的自然时问经由作者心理时问的市新组合.有历史长度的记忆就被容纳在有限的篇幅内。

从苏叶忆旧散文故事的生动与感情的饱满细腻中,能见得她女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留意细节、善于感动等特点。但在另一类散文中,富于女性色彩的温婉感伤则被偏于阳刚的议论替代。这种散文创作可以在苏叶的《我的散文观》中获得解释:“我写散文很难,写着写着,常以为是一个正视社会、正视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以稿纸为纱布,以笔为刀,在书桌这张乎术台上检视自已内心的过程。”③因为喜欢凡高、鲁迅,苏叶试图以刚烈、坚韧的主体精神做出敏锐、深刻的文章。虽然此类散文是她所钟情的,但比起其忆旧题材的作品,苏叶的这类中性散文打动人心的力量还不够。即便其中被评论界看好的作品,如“把苦难当成甜的培养剂”的、认识受难的《木鸡腿记》,“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的、表达自已人格理想的《只有扇子岸》等,也因智性对感性的覆孟而不能有《总是难忘》  的鲜活,略显拘泥和板滞。

    斯好的散文成名于女性的温情细腻笔触,而后则以对现实的冷峻思考和荒诞感受作为自已的风格。按照其散文自选集《斯好散文精选》中自已的分类,斯好散文的题材、美学风格大体有四种类刑“女儿梦”、“心的形式”、“荒诞系列”、“斑驳人生”。

斯好旱期那些纯净、清新、明朗、优美的礼赞自然和人情、人性的《武夷日记》、《小窗日记》、《故乡》、《望月》、《女儿梦》、《童年》等都是她美丽缠绵的“女儿梦”,“其作品节奏疾徐有度、字词疏密有致,掷地作声,重复的却是前人的意境”{。但是,到了1985年,以《歪嘴仔》为界,斯好散文的风格突然有了转变。她由审美转而审丑,由轻灵转为凝重。1985年是她创作的转折期,这一年,她写下了表现畸形人生的《歪嘴仔》,之后又写有一批关于复杂人性真实人生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她表现“斑驳人生”的叙事性散文,较为著名的还有《表舅母》、《婉穗老师》等。在这些作品中,斯好既满怀悲悯与同情地审视儿俗的市井人生,又不无批判地揭不人性的复杂与卑微。她自已也由甜蜜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在省察外部世界的同时,斯好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省识。“心的形式”和“荒诞系列”的作品即为她返归内心、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心理独自。其中,《心的形式》、《心灵速写》、《梦ice)),《一封信,永不付邮》等都是思考着的斯好与自已灵魂的对话。由于她所感受的

现实“冷峻多于温馨,痛苦多于幸福,利_陋多于美丽,无限的灵魂在无限的梦境里领略到的却迥然不同,风光大异”凡,因此旱期散文巾流溢的女性的温婉细腻情怀被置换为孤寂纷乱、荒凉无助的情绪。《心的形式》一文,在追忆了荒谬时代的生活后,她这样表述自已对人生的体认和感受:

          这是头一次明自人生要跋涉要承受的太多太多,可以安享可以选择的却那样稀薄有限。

          也是头一次明白幸福可以不必富丽堂皇.有声有色。……有一种感觉像山一样沉重,又像空气一样飘忽

不定。我有时真切地感到它来了,但很快又感到它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无法确切地说出它是什么,但我知

道它走后我出奇地冷静.出奇地坚忍不拔….

    有一种渴望老在我心底盘旋。它计我透视人类的渺小,人生的无谓。它抹掉尘世虚假的光泽,还它以本的幽暗与芜杂。它是一个警句,一条格言。是一个质疑,也是一份回答。它是唯一的水恒,唯一的真实。它使我在仄倦的同时能够观照,在沉溺的同时能够警醒。

斯好这类跨越具体事件本,直面对心灵的倾诉是最可代表其散文成就的作品。它们向灵魂深处漫游,在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中探询着生命中能承受之轻。在冥想的世界里,斯好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情节链条,只尊重从心灵的呼唤,倾听心灵的回声,这使得她在表述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是,密集的思考计斯好越发放弃了叙述优势,除了“亲子”散文外,其他作品对世俗生活疏远的倾向令其散文越来越背离“情”、而靠近“理”,这恰恰又为其散文的局限。

    张抗抗的散文以喻理见长,性别意识井不明显。她以不散的“魂”、’以固的“核”支撑自已的作品,以使自已散文中琐碎和闲趣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散文的“魂”与“核”即对人生析理的参悟。因此,在不放弃审关追求的同时,张抗抗散文还表现出审智倾向。《地下森林断想》、《下一吞泉》、《牡丹的拒绝》等即是在“艺术境界和智慧境界”里的富于启迪性的佳。

    从自然景观中理人生并行自我低砺是张抗抗散文的特色。以《下一吞泉》为例,作者叙述的是一直向下方能见到壮观的三叠泉的游历。我们不妨挑选出这样一些话:“多奇怪,竟然是一白往下走”,“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  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才自已辟出一条路来……”“而这种感觉,却只有走了那么险的‘下坡路’,站在峡谷底才会得到”,“如果按照原路回去,便一白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从这些句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三叠泉游历的目的—暗示读者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当然,具体选择什么角度,则是读者个人化的决定。在《牡丹的拒绝》中,张抗抗盛赞洛阳牡丹花会上,没有开放的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日暮自已冷落自已”,显然,她将牡丹.赋予了人格意志,作为了人格化身。《地下森林断想》、《仰不愧于天》等作品也都是借写实而写虚,因此,张抗抗笔下的自然总是人格化的自然.总是呈现出主体大于客体的人格精神,指向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张抗抗的喻理散文不同于“十七年”散文的“理”即“政论”模式,但由情至理的写作路径总难免给人以目的性过强、艺术性不足之感。

    综观张洁、苏叶、唐敏、斯好、张抗抗等人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

    如果“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性别诉求、接受了自已的社会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的和解的话,这种趋向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确实值得肯定,因为任何极端的、激进的、无休止的对抗状态都只能说明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不健全,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暗示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健康与成熟。但是,当“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了自已敏感、细腻的心理资源时,她们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已的专长。因为这样一来,女性散文作家惯于摒弃理性分析、直达体验与感受的表达方式,天生的艺术领悟力,善于抓住心灵的每一丝微波细澜,及时将电光火石的、转瞬即逝的感觉转换成沉静有力的文字等优势将难于展现。在后来的发展巾,“女性散文”的声音渐渐稀薄,从情绪感受刑到理智分析刑的转向是其市要原因之一。

    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使得“女性”不再具有性别意识的内涵,而仅仅成为作家性别身份的标识。此时,富含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便走向了无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虽然从文体的发展、作家的自我超越等角度来讲,这末尝不是一喜;但从转向后的“女性散文”自我表达的实效来看,却是一悲。女性作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已先天的优势,又不仅仅倚重于性别资源提供的话题,恐怕是“女性散文”所面临的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王英琦:《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乡关何处》,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79页

    ②高红十《我看苏叶散文》,《人时代文学》1992年第7期。

    ③苏叶:《我的散文观》,《)口明日报》1993年4月24日。

    ④老愚.《上升的群群—论当代中国新生代散文》《上升—当代中国人陆新生代散文选》,北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此处老愚所说的“前人的意境”指的是“朱自清杨朔式的状物写意,为境造情”,

散文写作论文篇2

散文化议论文集散文与议论文两种文体优势于一身。散文重在语言的形象生动,议论文重在有思想见解,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这就是好文章。它不仅具有充足的论证力和说服力,而且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散文化议论文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散文化,有散文的特质,避免了传统议论文语言的枯燥乏味和空洞抽象。“语言就是力量!”雨果如是说。它最有利于展示语言的魅力,能把语言做好、做精和做美,使文章锦心绣口,文采飞扬。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也明确规定要富有文采。而且评卷时,同等内容的作文以语言的优劣评定分数的高低。

因此,散文化议论文也最能体现出文学性。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也能展示较深厚的文化积淀,最能见出考生的文学功力和文化底蕴。而且语文阅卷老师也大都喜欢此类文章,因他们最钟爱于文学。

散文化议论文的本体是议论文,而议论文往往观点明确,便于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全文观点和所写内容,不致于费时费力,阅卷既快捷又准确。很多学生包括语文老师都认为记叙文多年写作,十分熟悉,写记叙文最稳妥。殊不知,学生最难写好记叙文,一是语言平凡甚至平庸,二是难写出叙事的波澜曲折,所以学生不具备写好记叙文的能力。况且记叙文必须全文看完才知所写内容,而如此则会耽搁很多时间,不合考场阅卷习惯。因此记叙文难得高分,除了经典的小小说,但经典的小小说又是极难写成功的。而散文化议论文适宜于写任何内容,可谓以不变应万变。何况,散文化议论文还可做出具体模式,供学生借鉴运用,学生极易操作,精益求精,大多学生都能写好。

当然,练好散文化议论文必须首先练语言,而语言必须从高一开始慢慢训练,而且要用多种方法全方位训练:积累语词,尽量运用新鲜、新颖和新奇的词语,避免运用大众词、常见词,因汉词丰富多彩;多用典雅、纯正的书面语,少用或不用乏表现力的口语,可增强文章的书卷气;练句练段,不在乎句段的长短,重在其有意蕴,耐人寻味,力争练经典句段;练各类仿写和扩写,强化整句意识,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练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和排比,这是散文的重要特征;练各种描写,描写是最重要的写作能力,最具文学色彩;提炼诗语,诗歌语言是语言矿藏中的铀,能提炼或运用诗语,更增文章的含金量。不仅如此,老师还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名言警句、经典语段、新诗精品、古典诗词名句名作,学生多加领悟、背记和运用。通过种种举措,学生可提高语言水平,写好散文化议论文。

能写好散文化议论文,其它文体的写作就可游刃有余,这既是基础,更是功力的体现。而且写好了散文化议论文,许多各类语言表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因为语言表达题多是对语言能力的直接考查。

散文写作论文篇3

一、记叙文

记叙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这样的文章叫记叙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必须有贯串全文的线索。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某种思想感情等。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议论和抒情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三分之一。叙述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对策:一是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二是用故事表达一种思想,三是将思想蕴涵在描写之中。

记叙文写作的标准:一是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二是有一个波澜起伏的故是事是,三是有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四是有一两处生动的细节、场面描写。

当然,高中生写记叙文宜写复杂的记叙文,不能停留在一般记叙的水平上。

二、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明确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提出或表明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是指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再次,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否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深刻、周密,且讲究说理的艺术。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现在高考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而写议论文正是检测考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的最好手段。高考作文通常都要求作文文体特征鲜明,绝大多数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明文规定考生要写议论文。理性思考就是见微知著。作文不能局限于写一人一事一花一草,而要由点及面、由树木到森林地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生在写作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作文不仅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理性思考还要求观点具有启发性,立意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的境界。

三、散文

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的体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一种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抒情、议论,但要依附于事件、人物的叙述和描写。一般来说,叙事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刻性,记叙事件常常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描述人物也只是选择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样式。它注重依事生情,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这类散文往往以情感为结构线索,通过形象思维展开艺术联想,将生活的片段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常常以象征、隐喻和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来吸引读者。

3.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一种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散文样式。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写作这类散文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安排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4.议论散文。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对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从而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创新文体

近年高考作文强调文体特征鲜明,讲究文体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文体创新;相反,如果考生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文体创新,“万绿丛中一点红”,就会更讨阅卷者喜欢。高考作文创新文体大致分为两大类:应用文和文艺文。应用文主要有书信、日记、访谈录、辩论词、书序、说明书、广告、合同、广播稿、启事、招标书、会议纪要、诊断报告、成果报告、申请报告、实验报告等。文艺文主要包括适合于编故事的小小说、寓言、童话、故事新编,适合于抒情的诗歌、散文诗,以及适合于设置矛盾冲突的剧本等。

文体创新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相关文体知识作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进行文体创新,切忌为形式而形式。从近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来看,文体创新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自不量力,弄巧成拙。一些考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而是眼高手低,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创新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如有的考生选用诗歌,在形式上也按诗歌的要求分了行和节,但只是把记叙文的内容分行排列而已,既无节奏,也无韵律,更寻不到意象,探不到意境,纯粹是游戏之作。

2.认识片面,盲目跟风。一些考生片面地认为,选用了创新文体就可以得高分,于是盲目跟风,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内容,从而出现形式不能为内容服务,或内容单薄的情况。

散文写作论文篇4

余子愚:2004年9月,我到洛阳读大学,因为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大学生活觉得很枯燥。那时候没有手机,和高中同学联系还是写信,书信往来,在信中倾诉烦闷。我的老乡、高中同学何继远喜欢文学,他写信劝我搞写作,何继远说:“大学时间这么多,为何不进行写作呢?”何继远的话给我的大学生活指出了一个方向,也为我的写作生涯开了一个头。

说起写作,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他喜欢诗词,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对我说,能写诗词,你也可以试着写写。从那时开始,我就偷偷地学习写古体诗词,可是没让父亲知道。

早在2000年,我到确山一高上学,学校里有一位语文老师喜欢写诗,还出版有诗集,我很崇拜他,那时想着什么时候我能出版自己的诗集就好了。我的语文老师王秀纯也喜欢写作,她的散文曾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报刊发表,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作品。

王秀纯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每天写读书笔记,或者写日记,这是个很好的创举,对我以后的阅读和写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那时,文学的种子就已种下,大学时期,文学的种子开始萌芽。

2005年3月,我在网上无意中搜到丑石诗歌论坛,这是福建的一个诗人群体,办有《丑石》诗报(现为《丑石》诗刊)。谢宜兴、刘伟雄、三米深等人是丑石诗群的核心成员,也是论坛的版主。我在丑石诗歌论坛注册会员,开始在网上发表帖子,交流诗歌作品。他们对我的诗歌习作提出很多意见,我和他们至今保持着联系。

2007年,我开始在官方刊物发表诗歌。2007年12月,诗歌入选《华侨大学报》“中国高校诗歌联展”。2007年12月,简介、诗观及作品入选《新作文》“中国八零后诗歌写作报告”。2008年4月,获得第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三等奖。

2008年7月,大学毕业之后,在打工之余仍坚持诗歌写作,同时开始散文、小说、评论等文体的创作。

李 东:如此说来,我对你的了解还是不够,真不知你还写小说和评论。既然你的写作涉及多种文体,你如何看待不同文体?

余子愚:我比较赞赏诗人、作家于坚的看法――写作者不要限定自己,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在开始写诗之前,我一直在进行小说练笔。我的父母年轻时都曾当过民办教师,家里订阅有《小说月报》《收获》等报刊,我从小学起就开始读这些刊物,我记得父亲问母亲,孩子这么小,能看这些刊物吗?我的母亲很开明,说不管能不能看懂,他喜欢看就看吧,只要不影响学习。我现在还记得当时读《导师死了》这篇小说,许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是我们河南小说家李洱写的。

我觉得诗歌是抒感的,散文是用来记录的,而小说是用来虚构的。诗歌容不得虚情假意,它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文无定法,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一般的写作者很快就能开始散文写作,散文写作的门槛较低,但是写好不易。小说比较考验作者的逻辑和叙事能力,一个好的诗人和散文家,不一定是一个好小说家。

对我而言,我已经写了几百首诗,写了近20万字的散文,写了不到十篇小说,还有十几万字的文学评论。我是一个喜欢尝试的人,也喜欢探索,我觉得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评论,我都想试一试。可能这会分散我的精力,导致每一种文体都表现平庸,但是我觉得尝试一下还是值得的。

李 东:如果从大学时期算起,你的写作也有十年时间了吧,似乎从来没有间断过,你是如何做到的?

余子愚:首先是热爱,不可否认,我的写作带有功利心,靠写作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从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到成为一个媒体人,靠文字谋生,这要感谢文学。

我一直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无论是在南方打工,还是回到洛阳,我一直在坚持写。现在写得少了,但是并没有停笔。

其次是阅读,好的阅读是合格作家的必须。阅读如同吃饭,要善于汲取有益的营养。我曾经去过一个老人的书房,他从小喜欢文学,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作品,可是他的阅读不够精细,从他书房里摆放的书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他不能判断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眼界的限制,导致他的写作无法继续。

再次是坚持,没有坚持一切都是空谈。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没有作品,不能成为一名作家。十年回首,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当文学的逃兵。写作的道路是马拉松,漫长而又寂寞,很多同行者走着走着就掉队了,在许多个小城镇,总有孤独的写作者,只能通过文学来和异乡的同行交流。

还有鼓励、赞扬……如同演员需要舞台和掌声,作家也需要读者的肯定。我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后,一位朋友在公交车上因为读我的诗而忘了中途下车,一下子坐到终点站。江苏沛县有一个学生在她班里的黑板上抄写我的诗歌《十亩地》,还拍成照片发给我,让我很感动。我们老家石滚河初中的老师在网上看到我写的《石滚河》,他把这组诗歌抄在板报上让全校师生阅读。我觉得他们是我真正的读者,这也是我坚持十年写作的真正动力。

现在,写作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不求发表,也不求获奖,写下去,哪怕只有一个读者,甚至是未来才出现的读者,我都将写下去。

李 东:“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这种状态非常好,为自己书写,不为名利所累。你这次给我发来的是草木散文,你为什么钟情草木?

余子愚:我的散文作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童年记忆,第二种是草木散文,第三种是身边的日常生活。

因为是农村孩子,从小对草木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所以有意识地写一些草木散文,比如《草木书简》。

古人说,草木有情,同样的草木,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形象和情感。大学开始,我的生活从农村进入城市,到现在定居洛阳,草木也成了故乡的亲人,写草木也是写故乡的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是蓝天白云,一望无垠的草地,生机勃勃的树木和庄稼,脸上堆满笑容的乡亲。可是今天的故乡已经面目全非,农田变成了建筑工地,树木遭到砍伐,河水变得浑浊,而且水量很小。那个美丽而又温暖的故乡只能在我的文章中出现,这是一个遗憾。

李 东:据我了解,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规划,比如围绕某个地域、某一类人或者某个主题写一系列文章,或者具体到多长时间出一本怎样的书等等,你有创作计划吗?

余子愚:我不是高产作者,近一两年写的东西很少。2005年至今,写诗十年,想把自己的诗歌精选一下,搞一本十年诗选。此外,还有《现实书》诗歌系列,写了三十多首,将继续写下去。

在散文上,继续草木散文的创作,在写作上拓展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从个人的角度入手,使作品的表现更加自由,增加散文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写作是一种自我的审视。如果有可能,我想把自己近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写成小说,告诉更多的读者。

散文写作论文篇5

在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字,包括了许多文体。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将各种文体合并归类,尚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古文中文体甚多,这在现代散文中也颇有延续,比如日记、书信、游记、传记等。有的则是变了名称,如序跋变成前言后记。但现代散文也催生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文体,主要就是小品、随笔、杂文和报告文学等。小品与随笔,古时也有,但多指短小的篇章。现代小品文主张抒写性灵,颇有个性解放之义。随笔不同于古来的笔记体,还接受了外来影响,尤其是英法随笔的参照。再如杂文,也叫随感录、杂感等,因鲁迅的倡导而形成一种文体。报告文学,也是新兴的体裁。孙犁说:“文艺通讯,包括了通讯、速写、特写、访问记、印象记,以至报告文学,这些文学上的短小形式。”报告文学,也就是一种文艺通讯,但更讲究文学手法或表现。散文中不只是一体,而是多体共存。就此而言,散文颇有母体之义。不仅催生出许多子文体,本身仍是一体,一种富有弹性的文体。散文的文体,相对于诗歌与小说及戏剧来说更难界定,或者说更具弹性。散文的另一种区分是着眼于表现的,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等。朱光潜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畴里去,就是情理事态。”而在《情与辞》中又这样说:“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这里首重情致,显然是着眼于文学意味的。余光中在《不老的缪斯》中则分了六项,即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及状物。若加上写人一项,就齐全了。

散文中又有美文之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象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胡适用美文来形容周作人写的散文小品,显然是配合着白话文学的倡导的。即文言中有美文,用白话也可写出美文来。胡适所说的美文,应当就是写得美的小品散文。关于小品散文的写作,周作人有明确的意识。他在《近代散文抄》的序中说:“小品文则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它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这就完全地由载道变为言志,且为了与前人的表述区别开来,又进一步作了界定:凡载自己之道者即是言志,言他人之志者亦是载道。如此,周作人的写作往往囿于个人的性情,而这性情又以闲适为主。比如《北京的茶食》一文中所写:“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悠闲的心态中,所要领略的是一些生活的情致。看似无用,实则可以抚慰心灵。又如《故乡的野菜》,文中讲与故乡的感情并不是特别地深,离开之后也不是很眷恋,但有时也会想起。然后讲了故乡的几种野菜,即荠菜、黄花麦果及紫云英,尽管各有吃法,但就滋味上讲仍旧是清淡的。这也可用来比方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作为闲适心态的表现,写来平和冲淡。

周作人在《美文》中又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里所说的美文,讲艺术性,也就是文学性。从表达来看,则重叙事与抒情。求之于作者自己的写作,主要仍就是那些写得美的小品散文。但作为参照,则是引进的随笔文体,主要就是英法随笔的传统。随笔文体始于法国的蒙田,他说写作中要以自己为对象。“我宁愿以一种朴实、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因为我描绘的是我自己。我的缺点,我的幼稚的文笔,将以不冒犯公众为原则,活生生地展现在书中。假如我处在据说仍生活在大自然原始法则下的国度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那我向你保证,我会很乐意把自己完整地、赤祼祼地描绘出来的。”蒙田所说,是一种良好的写作态度,有所观感及想法,尽可能坦城地言说出来。尽管不一定能够说服别人,但还可以说服自己。就蒙田所写来看,除了一些性情的流露外,言说得最多的是各种感想,也就是对于世事人生的思考,而其个性也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蒙田的随笔写作是感性与理性兼而有之的,但感性与理性也可各有侧重。此种文体在英国的呼应,先有培根的随笔,是理性的,以思力取胜,文风简练。后来则是兰姆的随笔,以感性为主,也就是看重情趣或趣味。培根的随笔是对人生各种问题的思考,文字的密度大,信息多。兰姆多取材于个人经历,由于有过悲苦的境遇,便常出之以解嘲的口吻,从而形成一种含泪微笑的风格。

关于美文,还有不同的看法。施蛰存在《谈日记》中说:“这里所谓美文,即我们普通所谓散文,随笔,小品之属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的范域内,美文常常与诗同处于凌驾一切的地位。这并不是由于一种传统的观念,以为诗是戏剧的前身,而美文是小说的前身,所以尊重它们的。这实在是因为第一,在创作的技巧上,诗与美文比戏剧与小说更需要精致,第二,在本质上,诗与美文又比戏剧及小说更是个人的;所以从文学的艺术价值这方面看起来,美文与诗是应得有它们的崇高的地位了。”作者看重美文,在于美文既是精致的,又是个人的。胡怀琛在《作文门径》中说:“凡是欣赏文,都不切于实用,不过可以供给作者及其同好的人所欣赏。例如苏东坡的《赤壁赋》、柳柳州的游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这些都没有什么实在的用处,只能够供给自己及同好的人所欣赏,所以称为称赏文。还有个普通的名称,叫‘美术文’,又简称为‘美文’,笔者认为‘美文’的性质就是和欣赏文差不多,可归并在欣赏文以内。”这里所说的美文,侧重于欣赏,还溯及传统。

美文的说法,又多指抒情写景之类的小品。余光中在《美文与杂文》中说:“习见的散文选集所收的,几乎尽是抒情写景之类的美文小品,一来读者众多,可保销路;二来体例单纯,便于编辑。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足以传世的佳作,可是搜罗的范围既限于‘纯散文’,就不免错过了广义散文的隽品。长此以往,只怕我们的散文会走上美文的窄路,而一般读者对散文的看法也有失通达。”不过,作者对美文又进一步作了界定。“所谓美文,是指不带实用目的专供直觉观赏的作品。反之,带有实用目的之写作,例如新闻公文论述之类,或可笼统称为杂文。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由作家来写。杂文重知性,长于达意,凡知识分子都可以执笔。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因为杂文写好了,可以当美文来欣赏,而美文也往往为实用目的而作。”在这里,美文是作为与杂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只是区分的标准并不绝对。美文无实用目的,专供文学欣赏,自然是纯散文了。纯散文、狭义散文、抒情散文、文学性散文等,虽然各有名目,但都可说是美文。美文是散文的一种。至于散文则更有弹性,或者说更有包容。“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

散文写作论文篇6

可“文体创新”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语文界对此也有较大的争议。在试图创新文体,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之前,一定要把握好如下几条原则:

第一,先打好几种基本文体的基础,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然后向相关文体渐次发展。如先写好记叙文,再尝试写叙事散文、游记、小小说、回忆录;写好了基础议论文,再延伸到哲理小品、杂文、演讲辞。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规则,再尝试写其他。

第二,选择一种“新”文体,必须熟悉此种文体的表达规范,特别是实用文体,比如标题、语体、落款等等都有一定格式,不可率意而为。如果事先不很了解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试图在考试中创新赚分,只会弄巧成拙。

第三,所选用的文体是否适合于话题或主题的深入展开。文体有它自身的规定性,需要显示其自身的特性及组成成分,而这一特性的追求可能影响话题本身的深入,其相关的文体成分对于话题来说又往往是不必要的。当然,只要对话题内涵把握准确,进行文体试验(如小小说,扩写)不是不可行的。

概括地说,高考文体创新的原则是“稳中求新”、“有备而来”。当我们对某种文体已经有所准备,而所面临的话题又适合用这种新文体表现时,不妨大胆一试。近几年高考中,受评卷教师青睐的新文体作文越来越多,文体类型也越来越多样,这里就扼要介绍四种:

1.小小说类型小说是一种虚构性叙事文体,它可以是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性(故事性)结构,也可以是非线性、非情节的散文化结构。由于可以凭空虚构,许多考生喜欢运用这一形式,但应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叙事是比一般记叙文更成熟的叙事,需要高度凝练、以小见大。 2.散文’类型散文是一个较宽泛的文类,从表达方式来说,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后者又包括哲理小品和批判讽刺性的杂文等等。现在很多中学生作文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而是偏向于“散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大学生的创新要求。考场上写散文确实有许多好处,比如容易打开思路,将许多来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材料综合在一起,同时易于展现文采。但一个硬币总有两面,散文之“散”容易逸出话题,评阅人总是在盯着你的文章是否“切合题意”。其次,散文要有深层意境或意味,而写出意境需要篇幅。需要“言近旨远”,考场作文缺的就是篇幅和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话题的限制,比如2006全国卷Ⅱ:材料一图书阅读率走低,网上阅读率增长;湖北省:话题“三”的联想与感悟;北京市:以“北京的符号”等以上材料就适合写议论文。2006年的18道作文就有10道题是适合写议论文,而不适合于散文。有些题目,如“跑的体验”、“留给明天”、“今年花胜去年红”,对于散文却大有用武之地。

3.寓言或童话如果读过全部的《伊索寓言》、《克雷沙夫寓言》、《格林童话》等等,我们会轻易地发现今天人们谈论的话题大都包含在过去的童话和寓言中,我们只需要根据今天的语境稍加改写就行了。问题是我们读童话、寓言时往往还不了解其寓意。童话和寓言能拓宽人的想象力和视角,往往直指现实的本质,而在表现形态上兼具小说的情节性和趣味性,是一种很值得探索的体裁。

4.文言文写作文言文是相对现代文而言的文章体式,它可以包括多种文体,如古文体、传奇体、史传体、骈赋体等。在近几年高考中,文言文写作呈现出数量递增、水平渐高的趋向。

高考中所见的文言写作,多数不错,少数欠佳(这说明选择该文体的同学一般是平时训练过的)。写得不好的原因,除了语言的不纯熟(文白夹杂)外,主要的问题是“不合体”。“古文”体在用词、法度、气韵上有自己的“体格”,如语言上凝练而不铺张,力避俗字俗句;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张弛有度;气韵上讲究含而不露、言近旨远等等。当然,这些要求我们尽量放宽,只要能感受到有“古文”的“味”就行。

散文写作论文篇7

不少同学怕写作文,提起作文就觉得不知所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就挖空心思的拼凑,结果写出来的不过是一些陈词滥调,不要说“登大雅之堂”,就是自己读,都觉得平淡无味,没有新意。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少老师同学都把它归于读得少,积累少,其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联想”。

俗话说:“写文章要会想,会写文章就是会想”,又说“文章是想出来的”,这类说法不完全对,但就散文的写作来说,却包含着一定的道理,就是说写作散文必须凭借“想”(联想或想象)来揭示对象的写作意义,然后,才能进入写作。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散文,它的写作要求有真实性,所以在揭示客观事物的价值与意义的时候,不是像诗歌、小说创作那样主要依靠想象,它主要依靠的是联想来完成这一任务。

事物之间的一般联系,通常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事物的意义我们也很清楚。然而在散文写作中,仅只是描述眼前直接感知到的某人、某事、某物、某景的比较少,大多散文都是以此时感知到生活的某一点为诱因联想开来,在丰富而生动的联想中构成篇的。散文中联想的运用以能超越一般通常的联系把事物间非常奇特的远距离的联系揭示出来,使对象获得崭新的价值和意义为贵。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茨从实验中发现,任何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经过思路的四个或五个阶段的发展而建立起联想来。我们写散文也如此,需要进行逐步的联想。如“木质”与“皮球”没有联系,但通过几步联想就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木质――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这联想不是很符合规律吗?联想能力,就是创造能力,平庸的想象是落套的不是创造力,只有出奇的新的联想远距离的富有个性特色的联想,才是创造力的表现。这样的联想越多越活,也就越有创造力,创造力越旺,写出来开的散文就有“新鲜味”。

联想是写作散文的翅膀,在散文写作中联想能突破对象的种种限制给散文创作带来海阔天空般的巨大自由。因此理论家们都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运笔如行云流水,取材十分广泛,也十分自由,诸如“地方风习、街头景色、往事漫忆、悲事述怀……”都可以入题。它不仅能把情绪、情感、心境、情调、情趣表现出来,还能使我们的文章超凡脱俗。因此我们在写作散文之前,必须进行丰富的联想,才能把散文写得有新意。不过我所说的联想绝不是“天马行空”,作文时还应适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结合自己写作的主题,有选择性的联想,不多余、不累赘超越就事论事的层面,充分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充分认识联想在散文创作的作用,才能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质量。

散文写作论文篇8

一、评论内容从“熟”

写作历史评论散文,要对所要评论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事件,都应该非常熟悉,不但要掌握大家都知道的普通素材,还需要掌握一些比较独特新颖的素材,这样才能在评论中裁剪合宜,游刃有余。如《错位》一文中:

鸟雀,扑棱着翅膀,似是那些旧臣新主一般讥笑着他的落拓。这鸟儿也知道换了天下。

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一目重瞳,风神俊秀;他位居九五,坐拥江山美人。那是他的大半人生,美好而短暂。翻过那些镶金含泪的书页,他只是个覆国的末代皇帝,没有自由,可能含泪,彻夜的寒冷锥心刺骨。

结合“旧臣新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一目重瞳,风神俊秀;他位居九五,坐拥江山美人”、“覆国的末代皇帝”等内容,结合基本的历史事实,大家就能会心了然,很明显,作者选择的历史人物是李煜,南唐后主,所写内容只要学过高中历史,大家也都知道,但作者很明显对李煜的词有着更多的了解和掌握:

昨夜又下起了雨,东风吹散了小楼上的,秋天的手指把叶子揉碎,而他在疾苦中提笔,写他的故国,写他的国仇家恨。“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血中带泪,他是否又忆起他的人生长路,蜿蜒地伸向了不知所终的远方。

作者通过简单评论李煜的一生,借助李煜之词又将需要评论的内容引出,具有“驾轻就熟”的写作风范,那么这篇历史评论散文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具体写作中,就应该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详细地排查和剪裁,将大家熟悉的内容写出来是为了赢得读者的认可,将其中相对来说新颖的部分写出来,是为了让文章在内容上更有新意,也为评论提供了新的素材和信息。

二、评论角度从“新”

历史评论散文中的内容和历史必然是合拍和相同的,然而其评论的角度应该是新颖的,而不应该是对历史定论的简单重复,这也就要求作者在写作中深入历史人物内心,挖掘其中更加具体的评论切入点。文中,作者选择的是“君王”、“词宗”错位这一新颖角度来写:

我站在书页的这端回望他。我回望他的爱情,回望他“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大周后,回望他带泪的血书,通过他流传了一千年生生不息的词句。

似是老天与他开了许多玩笑,本是绝代“词宗”的他变成了末代“君王”。无心皇位的第六子在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座,接手了国力衰弱的南唐。老天又依次收走了他的幼子与娇妻,留他独自在人世间沉浮,接受上天磨难的洗练。

作者巧妙地将绝代“词宗”和末代“君王”勾连在一起,使得这种错位在对比中愈发明显。作者评论的角度很明显不是历史教科书中侧重从君王角度的批判,而是将两种身份平行的评判,角度独特,令人深思。接着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

也许当时的他不知道,他的血泪为中华文化留下的是什么,他只是满腔的愁苦无处诉说,只得不停地写,不停地写。但是千年后,磨难炼成的词章铸就了他,让他在诗词的河流中熠熠闪光。

这种评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李煜作为君王,而亡国,所以不能算是成功,但他本人在统治南唐期间,倒也没有为非作歹,只是因为缺乏政治、军师才能,才耽于享乐,偏安一隅。而作为词人,却开一代风气之先,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境界始大。因此,评论历史人物和事件,即使角度要新,也要有历史事实的支撑,这样评论的观点才有据可依。

三、评论方式从“巧”

对历史人物如何评论?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遵照教科书则令读者觉得庸俗,胡乱评价则令读者生厌。其实,历史评论散文可以采取更加巧妙的手法,如引用著名人物的评价,以之作为评论的基点,也可以借助文学手法,深入进去,以细腻描述代替评价。文中作者就是如此巧评的:

他不是毫无政治才能的庸碌君主。旧臣潘慎修这样评价他:“煜或懵理如此,何以享国十余年?”他只是志不在此。他爱文学,犹如离岸的船对家的思念。他不求闻达,只求与朝夕相对,饮酒赋诗。终是未能如愿。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

作者自己不好直接评价,但是却借其旧臣潘慎修来进行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看法,评价很到位,却不显突兀。因此在这种评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写作中,要多掌握当时或后代之人的评价,选择与自己观点相近的或者能够为观点提供支撑的内容,加以引用,借力打造。当然,在评论性散文中,作者自己也要跳出这些,来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相应的探讨和评论,于是作者接着深入其内心进行描述评价:

若是他的一生并不如此曲折传奇,他也写不出“千里江山寒色远”这样工丽美妙的词句。他的成就,也是他的经历所造就的。这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至少,他在政治生涯以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属于他的印记——一代词帝。

这其实更多的是带有假设意味的描述,但字里行间却对李煜的错位进行了惋惜和肯定的评价,这样的方式虽然含蓄却让人信服。

四、评论语言从“准”

历史评论散文,虽然是散文,但因为涉及历史,在评论用语上应该力求准确,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随意妄写,否则就会影响历史评论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文中作者的评论就很准确:

他的成就与失败有目共睹。他饱含血泪,却也正是血泪成就了他的成就。在他42年的生命里,江山美人都曾拥有,又因这些清丽直白的“血书”流芳百世。“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就足够了。错位于他不过是增加阅历、砥砺华章的人生必然。窗外的雨声潺潺,落红满地,他的离恨如草春繁茂,“更行更远还生”,他也只能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文章结尾对李煜错位的阐述,没有单纯地进行对错评判,而是客观地说明了两者的联系,“成就与失败有目共睹”、“国家不幸诗家幸”等评价都很中正客观,把错位体现的辩证内涵准确揭示出来,让读者更加易于认可。对于历史评论散文而言,语言的优美和生动都在其次,准确才是生命力。因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打磨语言,准确“绘”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貌、新貌。

上一篇:写作兴趣论文范文 下一篇:写作思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