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学困生运用奖惩语言和措施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8-04 03:20:35

对初中历史学困生运用奖惩语言和措施的基本原则

【内容摘要】面对初中教育中日益增多的“学困生”现象,面对他们,我们心情多是一种恨铁不成钢。找出有效的措施来转化他们,不仅是在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益,我将把对他们主要的措施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并列出了一系列原则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奖惩 学困生 原则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由于某些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他们经常表现为成绩不理想,或产生厌学情绪。所谓“因材施教”,教师对于他们的奖励与惩罚应该有一些标准原则。

奖励是指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所给予的一种报酬。这种报酬可以满足人的需要使人感到愉快,于是成为下一种行为的刺激因素①。也就是说受到奖励时学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进而产生依赖老师的感情和积极向上的愿望。所谓奖励包括口头表扬,书面表扬,甚至包括一些恰当的物质奖励,比如我在上一节公开课时准备了几个苹果,在课后我分给了几个上课积极思考的学生来鼓励他们,这点物质奖励也许对成年人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孩子尤其是长久的不到关注的学困生,是弥足珍贵的。

惩罚是指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就是指对个体施以心理或生理的不愉快的刺激,从而降低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错误行为的羞耻感,从而避免再犯错误。

一、奖励与惩罚,都要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

老师的评价对“学困生”的转变很重要,首先要相信每一名“学困生”都有可以开发的潜能,要耐心细致地了解“学困生”,其次,要消除对“学困生”的偏见,与“学困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困生对学习往往抱有消极的态度。例如历史学科的学困生甚至对一些常识性的历史知识,他们都不愿去识记。而这些所谓的“差生”,在学校,他们无论是多么懒惰或落后,多么的不爱学习,而在家里,仍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一样有受到表扬和重视的权利,老师们应当正确公平地评价差生,多给学困生们一些鼓励和期待,用爱心感染他们。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老师是在爱他、照顾他。因为“受害的花朵更爱春天,学困生更爱老师的温暖”。

二、以学困生是否取得进步为评价标准进行奖励

学困生的评价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者是名次为标准,而应该让学生在得到奖励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学困生”的实际能力,使“学困生”都有显露能力的机会。如果他们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得到显示或获得较高的评价,那他们就会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会增强其自信。比如,我教的一个学生,虽然历史成绩欠佳,但是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一次,学生们演出历史剧《商鞅变法》,由他导演,演出的效果让我很惊叹,全班都为他的努力鼓掌,他自己跟我说,他很感动,我也及时鼓励了他,也促进了他日后学习成绩的进步。

三、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困生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

1.缺少目标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缺少学习的目标动力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觉性,眼高手低,对于他们,教师要格外要求严格,给予制度的规范,根据制度进行奖励或者惩处。我在实践中也接触过一些这类学生,有些会给学习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如果稍加放松,就会松懈。

2.学习不得法型学习困难学生

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虽然态度端正,但学习不得法,表现为:理解慢,学习历史总是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对于这部分学生,要鼓励他们这种认真的态度,给予他们一些正确的方法,多启发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当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思维能力有所提升时,更要多加鼓励。记得我在教授世界古代史的时候,由于学生刚刚接触,不容易记忆,我指导部分学生列出知识网络,让学生明确思路,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3.外因导致型学习困难学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由于个人得了疾病、家庭的变故、家庭文化环境差、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问题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如疲劳、懒散,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行为上的不良倾向,心理状态不稳,闹情绪或消沉。这部分学困生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阶段或局部性的较多。

对于这部分学生,尤其是在惩罚学生时,要事先弄清事情原委,如果误会了学生,他们可能会觉得委屈,甚至到最后顶撞老师。

四、惩罚的方式要适当

《教育大辞典》将惩罚教育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惩行为的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维护校规校纪。”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惩罚是对违纪者在心理上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制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它与“奖励”相对。惩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给予否定评价,使其受到警示,以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它以不伤害学生身体和心灵为前提,已达到对错误“戒”的目的。惩罚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惩罚教育的方式要适当。过重的惩罚超出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承受力,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教师的失态不仅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而且会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因此,惩罚教育不能随惩罚者喜怒哀乐的变化而变化,要把其作为改正学生缺点和错误的手段。“只要惩罚被视为对错误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接受惩罚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法。”③

总之,教师应该拿捏好惩罚教育的火候,在奖惩措施中包含着浓浓的师爱,才能呵护好祖国的花朵,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注释】

[1] 刘一平、应亚弟. 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奖惩艺术,《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2]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上)[S].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76.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3.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中学部)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评价 下一篇:在线解决纠纷机制的基本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