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赖你,还是你依赖孩子

时间:2022-08-04 11:06:51

一切为了孩子

2016年7月12日,谭女士第一次来到我的心理诊所。她35岁,是一位全职妈妈,家住上海徐汇区,丈夫是做餐饮生意的,家境殷实,儿子隆隆12岁,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中等。

谭女士告诉我,隆隆1岁半的时候,因为要帮助丈夫经营酒店,她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儿子,没想到保姆心怀歹意,拐跑了隆隆。尽管保姆很快被抓获,但是隆隆已经被她卖掉了,又接连被几位买主转卖,半年后才被警方解救。“那半年,我过的是地狱般的生活,寝食皆废,精神恍惚,体重降了20公斤。”回忆痛苦的往事,谭女士心有余悸,“儿子失而复得,我高兴得两天没合眼,盯着儿子看不够。我和丈夫商量,不能再请保姆了,我要每天24小时伺候,亲手把他带大,所以我就做了全职妈妈。”

转眼隆隆3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谭女士舍不得,担心儿子再出意外,死活不肯。后来,隆隆奶奶干预,谭女士不得不妥协。每天早晨送隆隆到幼儿园,谭女士都不肯离开,在幼儿园门外转悠好久。下午接孩子时,谭女士肯定是第一个到幼儿园的家长,而且是提前一个小时到。“我在家待着坐卧不安,脑海里总有隆隆被拐的幻觉,还不如早到幼儿园。如果能隔着栅栏远远地看到隆隆的身影,我感到特别安心。”谭女士说。

隆隆晚上跟妈妈睡,直到10岁才与妈妈分床。为此,谭女士与丈夫吵过几次架,但隆隆一哭,谭女士的丈夫就没辙了,只好让步。“不是我与丈夫感情不好,而是隆隆离不开我。”谭女士信誓旦旦地说,“要说,小时候被拐卖那件事不应该对隆隆有什么影响,那时他只有1岁半,还不记事呢,但我总觉得他受到了惊吓,晚上睡不踏实,抱我抱得特别紧,生怕我离开似的。”

在幼儿园,隆隆的确是班里胆子最小的男孩,不敢坐滑滑梯,不敢荡秋千,经常被女孩们嘲笑。对此,谭女士解释:“不是隆隆不想玩这些游戏,而是我不许他玩。幼儿园老师跟我谈过,怪我过于担心了,还说为了隆隆的全面发展,要学会放手。这样的话我根本听不进去。当初请保姆的时候,我丈夫也是这样说的,让我学会放手,结果怎样?我可不敢再拿儿子冒险!”

隆隆上小学以后,仍然延续幼儿园里的做事风格,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哭着找妈妈。家庭作业不会做,就让妈妈代劳。谭女士也把隆隆当幼儿看,早晨送隆隆到校后,还是徘徊在校门口不肯离开,下午照例是第一个到校接隆隆回家。“上了小学,孩子力气大了,又跑又跳的,其实比上幼儿园时更危险。再说隆隆也离不开我。”谭女士说,“隆隆的班主任找我谈了好几次,让我试着放手,还说隆隆挺聪明的,就是太娇气,学习不用功。班主任的意思是说,我对隆隆太溺爱,耽误了他的成长。我还是听不进去。我是隆隆的亲妈,怎么会害他呢?我放弃事业,甘心做全职妈妈,为什么不落好呢?”

上小学三年级时,隆隆迷上了网络游戏,无心学习,考试成绩下滑得很厉害。令所有人不解的是,谭女士并不反感隆隆玩网络游戏。“隆隆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有什么不好吗?不往外跑,避免了多少危险啊!”谭女士一本正经地讲歪理,“至于学习,都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成绩差不多就行了,我可不想让隆隆去跟班里的学霸竞争。以后考不上大学也没什么,可以接他爸爸的班,经营家里的生意。只要他安全,我就放心了。”后来,在爸爸的强烈干预下,隆隆不再玩网络游戏了,学习成绩有所回升。

眼看隆隆快小学毕业了,谭女士的丈夫力排众议,执意要送隆隆去上寄宿制的国际学校。“我丈夫是在跟我怄气,成心拆散我们母子。”谭女士气愤地说,“他明明知道隆隆是我的命根子,隆隆也离不开我,却偏偏要让隆隆独立生活。看到我和丈夫吵架,隆隆吓坏了,知道自己马上要离开我,他惊恐不已。前天晚上,隆隆洗澡时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腕,流了好多血,幸好被我及时发现,否则他小命就没了!我吓坏了,也很生气,可我不敢跟丈夫闹了,怕隆隆再轻生。现在,医生、老师、亲戚朋友都责怪我,说我溺爱隆隆。您给评评理,我把什么都牺牲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什么落得这样的下场?”

牺牲未必伟大

谭女士向我倾诉了两个小时,一再向我证明她为隆隆付出了一切,隆隆也非常依赖她。而我却做出了相反的诊断:她对隆隆的付出是强迫性的,不是出于隆隆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隆隆确实依赖她,但她更依赖隆隆,换言之,隆隆依赖妈妈是妈妈依赖隆隆的自然结果。

母子俩的畸形关系,心理学上称之为“共同依赖”,又称“共生”“交互依赖”“关怀强迫症”“拖累症”“关系成瘾症”等,意思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说得通俗一点,谭女士喜欢关心隆隆,不去关心自己就难受,而且还非要隆隆接受不可,不管隆隆需要不需要。总之,谭女士是通过让隆隆需要自己,依赖自己,给予隆隆并不需要的关心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

“妈妈关心儿子,难道有罪?”听到我的诊断,谭女士大怒。

我耐心地解释:“您关心隆隆是出于母爱,天经地义,但凡事都要讲究分寸,只有对隆隆有利的关心才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隆隆幼年被拐卖,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却给您留下了心理阴影,格外担心隆隆的安全,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您的贴身呵护下,隆隆的童年缺失了很多乐趣,也错过了逐步社会化的机会,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这难道不是耽误他成长吗?在您过度的呵护下,隆隆越来越依赖您,有许多不健康的需要,他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无助,本能地寻求您的帮助,您的帮助又进一步瓦解他的独立意识,形成恶性循环。如此下去,隆隆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谭女士流着泪说:“可是我付出了很多!”

我说:“没错,您付出了很多,却也要求很多的回报。”

谭女士委屈地问:“我要求什么了?”

“您要求的回报就是别人对您个人价值的认可。当听到丈夫、医生、老师、亲戚朋友的责备,您非常生气,刚才听到我的诊断也格外愤怒,就是您认为自己的付出白费了。”我转而耐心地安慰,“真正的母爱是促进孩子成L,帮助孩子独立,而且是不求回报的。不是吗?”

为了让谭女士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深刻的认识,我向她介绍了共同依赖的十大典型症状:

1. 行为受不可抗拒的强迫意识驱使,即让别人依赖自己成为习惯。

2. 有痛苦的生活经历,仍时常感到痛苦。

3. 自我评价和成熟度较低,而且常常是混乱的、破碎的,经常处于两个极端,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

4. 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

5. 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强烈地认为自己应该为别人的快乐、情绪、想法、行为负责。

6. 处理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时,表现得不稳定,缺乏平衡,极大地破坏了与伴侣或亲友之间的关系。

7. 善于否认和自我压抑,看问题一向不客观,无视情况的恶化,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也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8. 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忧心忡忡,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改变它;试图控制不能控制的人、事、物,因此永远都有挫折感;有失败的预期心理,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当展望未来的时候,只看到失望和挫败,如果不幸印证,只会更加深其自卑感。

9. 因为缺乏自我肯定,所以想法极端。

10. 无法放弃不断寻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东西的愿望。

我逐条举例说明,谭女士越来越信服。她说:“原来真是我错了啊!”

我总结道:“您的痛苦在于过分依赖隆隆,太想控制他的生活,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失控的情况越来越多。比如他要去上寄宿制学校,对您来说就是一种失控,所以您非常紧张。为什么不想一想,他能一辈子在您身边吗?再往远处说,您百年之后,他如何生活?另一方面,您和隆隆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们相互羁绊,各自的自我、个人价值严重地受到钳制,甚至可能因为对方的问题而抹杀自我。这样的相互依赖是您想要的吗?”

谭女士使劲摇头,哽咽难言。

重建母子关系

沟通中我了解到,谭女士小时候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她的父母在她4岁时离异,母亲再婚,远走他乡,直到她18岁时母女俩才见面。谭女士的父亲长年酗酒,穷困潦倒。谭女士从上小学开始便成为家里的小主人,放学回家需要给爸爸做饭,周末洗全家的衣服。即使如此懂事,她还是经常挨父亲的打。“印象中,爸爸骂我最多的话是‘滚出去!找你那该死的妈去’。”谭女士说,“我参加高考那年,爸爸中风去世,我哭得非常伤心。邻居大婶悄悄问我:‘他对你那么不好,你怎么还那么痛地哭他?’到现在我都不明白,我为什么那么伤心。”

我说:“因为你感觉自己再一次被遗弃了。”

谭女士愣愣地看着我,说:“对,就是那种感觉。我不是在哭爸爸,而是在哭自己。”

谭女士的童年经历再次印证我的诊断,对以后的治疗也有关键作用。心理学认为,童年成长经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事实上,共同依赖症的产生根源也往往来自于童年。童年因为缺乏关怀或者遭受某种身体或心理的虐待都会导致共同依赖症的产生。

我对谭女士的心理辅导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帮助谭女士对不健康行为方式及其危害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她必须立刻停止对隆隆的过分关心,转而培养隆隆的独立意识,让他尝试性地独立生活。如果隆隆遇到困难,可以指导,可以示范,但绝不能越俎代庖,替他搞定一切。同时,我引导谭女士发现自己的需要,勇于依靠自己,在独立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所谓独立,是避免依赖,并非排斥合作。”我提醒,“比如,您与丈夫一起经营餐饮生意就是合作,不是依赖。同理,您让隆隆独立生活,也不是把他推出家门,不管不问,正常的亲情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追根溯源,引导谭女士认识自己。首先,我告诉谭女士,童年缺乏母爱是她患共同依赖症的根本原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储爱槽”,如果幼年时父母不断地给孩子的储爱槽储存爱,爱越多,孩子的幸福感就越强烈,爱自己、爱别人也更多;如果父母给孩子的爱不足,孩子储爱槽就不满,甚至干涸,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爱的索求也就越多,对别人的期待也越多,并且只是追求得到而忽略对等的付出,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其次,谭女士与父亲生活了14年,经常受虐待,有随时可能被遗弃的恐惧,损害了她的安全感,所以她拼命做家务,依赖父亲。这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和恐惧感是她心中的“病灶”。再次,谭女士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无条件牺牲自己,满足对方无理要求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多年之后,这种习惯在照顾隆隆的时候复活。也就是说,她依赖隆隆是依赖父亲的延续。通过这些治疗手段,我帮助谭女士与童年被埋没的感觉重新建立联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给自己造成困扰的行为模式,同时帮助她重建健康的母子关系。

第三,治愈谭女士的“内在孩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孩童”,理想状态下,“内在孩童”会呈现天真无邪、快乐的天然本性。谭女士的“内在孩童”受到过长期的家庭虐待,在谭女士的潜意识中留下了阴影。要治愈她的共同依赖症,关键是治疗她“内在孩童”的伤痛。治疗包括三个步骤:1.提升她的自我价值感;2.减少自怜自恨;3.增强她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

经过5个月的心理治疗,谭女士基本摆脱了对隆隆的依赖,但要想完全治愈,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可喜的是,隆隆对寄宿制学校适应得很快,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谭女士欣慰不已。

【辑:陈彤】

上一篇:抓住这8点,你的孩子也是学霸 下一篇:关于美国交换生,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