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探究

时间:2022-08-03 06:21:05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探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信用活动中商业银行信用占主导地位,虽然现代银行以稳健经营为原则,但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使得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信用体系,正确评估信用风险,有效管理信用风险是现代银行高效稳妥经营的必经之路。本文对此观点作了多方位的论述和探究,以期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用管理

一、信用风险概念及其重要性

信用,是指长期积累而成的诚信和履行诺言的品质。现代经济人在各式各样的交易中穿梭,更是需要这一因素才能维持市场的有序。对于其相反面,即不履行诺言和合约,将使长期积累的信用品质毁于一旦,从其对应方的角度看,则形成信用风险。

银行在经营中会面临很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信用风险是现代银行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发生债务或者间接债务的客户发生违约导致银行借出的资金全部或部分发生损失,或者是客户信用等级下降导致违约的可能性增加,在履约过程中各种因素交叉影响从而带来的风险,其后果都是损失而没有收益的可能。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表内业务,如银行贷款、债券、办理贴现等业务,也广泛存在于表外业务,主要是担保和承诺两大类。另外,现代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衍生金融资产的买卖交易之中,这也将给银行带来不能预期或者恶意的信用风险损失。但各类业务所承受的风险又各不相同,因此,进行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更为困难,也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现状

我国虽然进入市场经济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且一直处于制度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之中,但市场经济的特征仍然有待进一步显现,这之中,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的缺失就是其最突出的表现。我国的信用总规模低,经济信用化率和经济高速增长并不匹配,制约了经济发展,之中银行信用占主导地位,要想进一步通过信用经济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先从银行业的信用开始,加以健全和完善,树立良好的信用管理榜样和群众信用意识,才有可能建立多方位的高效的信用机制。

政府及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此也没有具体有效的信用体制的建立和对恶意违反信用的机构企业的惩罚机制,银行与监管会直接的联系在信用方面涉及得很少或者不涉及。在欧美国家,完善的信用记录机制可以提供银行和投资者或者其他客户相关企业的信用记录,并且积极与银行沟通,传达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在这种环境下,公民个人也会高度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而我国在隐私和信用机制建立的争论中仍然毫无头绪,信用机制建立之日遥遥无期。

在我国的银行业中,虽然实现了审批和贷款部门的分离,进行贷款等业务时并没有银行间建立起来的客户信用评估机制可使用,大多数采用传统的审核报表和企业机构相关财务和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决定授信和合作。而我国的企业信息披露中的企业会计制度,信息披露的相关条例以及证券机构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完善和高效运转的,使得恶意操纵和虚假信息泛滥,在偿还本息或担保业务中,形式上完美无缺的贷款或担保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毫无用处。骗取贷款,信用卡恶意透支等现象层出不穷,从而导致企业的损失。

此外,银行还应当运用衍生金融产品进行已发现的风险转移。

对于今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文化社会的建设,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有很大提高,但仍然不乏个别企业或者个人利用制度漏洞谋取一己私利,这不仅是社会诚信机制运行的问题,如前所述,也有政府及银行等方面共同的因素影响。

综上,在我国严峻的信用现实面前,商业银行的工作显得更为困难,要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需要更为深入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对体制完善及变革的推动。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一)健全内部信用管理机构

对于银行来说,在实现审贷分离的现状下,仍然需要进一步弥补此种授信机制的不足并且将眼光放得长远些,实现银行间的联系和合作,建立银行间的信用风险查询管理系统。在审贷分离机制上,需要进一步搜集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历史,竞争环境,企业财务信息等,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并且明确和规定贷款的用途,而不是仅依靠财务报告和项目可行性报告进行授信。同时,银行间的合作除了日常经营业务上,应当建立信用信息方面的资源共享,在保证客户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共同利用和补充,建立独立的银行信用管理系统,这在另一方面也将推动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和相关部门的管理。

(二)选择和正确组合风险评估策略

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有多种方法,包括专家评定,信用评级,信用评分等传统方式,也包括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一系列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比如KMV公司的KMV模型,J.B摩根的信用度量模型,Altman的死亡模型等。新型度量模型大体可分为两类,即盯住市场模型(MTM)和违约模型(DM),盯住市场模型聚焦债务人的信用品质,关注其信用等级变化来决定授信;而违约模型则从对立面考察其违约的可能性及相对应的损失可能性。

在众多方法中,不同银行倾向于不同的方法,但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银行经营和文化相适应的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现代高科技和对新理论的运用。任何新理论的出现都是与现实状况的变化相适应的,银行管理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客户和经济,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实现稳健经营,不被市场所淘汰。

(三)发挥联系监管部门与客户的纽带作用

我国银行作为中央经济调节的一个中介和手段,起着联系上级监管部门,中央银行和其下的客户的作用。在信用管理的建立过程中,银行应当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实现自身稳健经营的同时,要积极向上报告相关信息,同时,在对外宣传和广告时,应当注意也要提高公民的信用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更为完善的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将逐渐清晰和显现,它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还是我国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全民信用普及的可行方式。

参考文献:

[1]孔薇薇,信用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国内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模式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

[2]吴晶妹,信用规模、信用结构与经济增长,《金融研究》,2004年

[3]J.P Morgan,Credi t Met ics―Technical ocument,New York.April2.1997

上一篇:浅谈风险偏好 下一篇:湖北迈亚陷入ST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