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地理课上运用地图能力与技巧分析

时间:2022-08-02 04:45:53

中学生地理课上运用地图能力与技巧分析

【摘 要】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初中地图学习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我们应重视地图在初中学习、应用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地图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学生 地理教学 地图 能力培养

1.中学生使用地图能力的现状分析

地理问题能力是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从对秦皇岛市多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可看出中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准确地把握资料中的矛盾信息,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较差。

1.1看图较差

对于初中地理学习来说,看图是非常重要的,可好多学生不会看图,找抓不住切入点。初中生接触到的地图一般都是专题地图,他都有一个明确的内容,不论是课本还是地理图册,我们往往能从这些地图中一眼就能看出他所表示的内容。从初一学习了地理的要素后,一般同学都能读出一张地图的大概内容,可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状况:在看到一张地图,问到同学,这张地图讲了些什么,你能从中看到那些信息,这时候有好多同学都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可一分析,他们说的都很片面,没说出主要的,概括全图的。如,中国的行政区域图,同学们的回答就是,我看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他们说的都没有错,这张图上确实都是这些内容,不过我们一推敲,这样的回答会不会显得太冗长了呢,这个问题其实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就可以很好地表达了,就是中国各省的分布情况。又如,在学习世界气候时,有一张气温曲线图,显示了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问同学这是什么图时,好多同学都不知道,好一点的同学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向图的周围看看我们就知道了,除了图的三要素外,每幅图都有一个标题,好多同学都忽略了这点,其实,这就是每幅地图最直接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时的提醒学生,看图要先看图的标题。

1.2分析能力差

由于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差,大多数学生反映地理知识难记,地理学科难学,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

1.3老师指导以被动为主,主动看图缺乏

由于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类型存在差异,在参与地理学习中表现为不同的参与状态。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过程经常是基于常规的学习习惯,通过课本寻找答案,缺乏地理思维过程和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影响到主动参与,学生课上很少主动看图,都是在老师提示下去读图,教师帮其析图,才得出科学结论。

2.运用地图的技巧

2.1看图的技巧

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中图表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还注意到图表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表的表达立意上也更加多样化、并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接下来是看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最后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

2.2课本内容与图对应阅读技巧

利用插图学习地理,关键在于与问题密切配合,掌握阅读技巧。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面和理解、分析能力等与高中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初中课本插图的呈现方式、内容详略、读图要求也不同。教师在引导初中学生读图的技巧上也应力求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达到图表的意图。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有关初中地理课本插图的读图技巧。

2.2.1主题图片

它是用一系列相关的照片,展示相同主题下的不同地理事物。图下的文字说明告诉你每张照片的含义。

阅读主题图片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图片的主题;②阅读图例和注记,区分要素单项,说明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会告诉你每张图片的内容;③总览全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单项后综合;④想一想图表里向你显示了什么?想一想不同图片间的关系,并抓住图中的已知条件,联想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

2.2.2自然地图

自然地图可以展示某一地区的许多地理特征。在一幅自然地图中,可以标示不同的事物。如不同的底纹表示不同的地貌特征:黑色的阴影代表山脉,蓝色代表海洋......。

阅读自然地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以便弄清这张地图展示了什么。地图指示了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位置所在,它们还有可能显示连接这些地方的路线、物产等;②阅读图例和注记:以便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一些特殊的地区、路线、事物等,可能会在地图上被特别标记,并在图例中指出;③学习地图上的信息:观察地图上显示了哪些大陆、海洋、国家、城市、气候类型、物产等;④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你从图里了解到哪些新的信息。

2.2.3资源图

资源地图上通常使用不同的符号来标示在某地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阅读资源图的技巧:①看地图的标题:地图的标题会告诉你它将标示哪一区域的哪种资源;②看图例和注记:它可以告诉你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资源名称;③研究地图: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符号,就可以知道在哪个区域有哪种资源,对生产布局带来哪些影响等。

2.2.4气象图

气象图中的信息可以帮助你了解不同类型的天气状况。阅读气象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来了解气象图的内容:这张气象图反映的是什么?②阅读图例和注记来了解符号:哪些线代表什么?字母分别代表什么(如G代表高压区,D代表低压区)?③研究图上的信息:如你认为这个热带气旋将会影响到哪个城市?哪些信息帮助你得出这个观点?④思考你学过的东西:如果一个城市的天气变得晴好,你会在气象图上看到什么情形?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会导致这种天气的发生?

2.2.5示意图

示意图能形象性的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相互关系,或是用较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和阐明某些事物的演变过程等。示意图对精度不讲究,着重在"意"字上下功夫。

阅读示意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这幅图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的内容;②观察图片:图片展示某事物的分布、成因、演变过程等;③阅读图中的标注:标注可以告诉你图片的主题及每个部分的含义;④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你从示意图中明白了哪些知识和规律性的东西?

2.2.6流程图

流程图是利用图片和文字反映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有些流程图是循环的,表示整个过程是循环的。

阅读流程图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告诉你这一张流程图的内容;②仔细观察图片:图片表示某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③阅读图片说明:图片说明讲解每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④按照序号和箭头的顺序阅读:序号表明各阶段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箭头指示流程图的方向。跟着箭头走,你可以揭示出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或相互关系等问题

2.2.7带标注的图片

带标注的图片会向你展示地理事物的全貌或局部的远景和近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图片里的标注可以告诉你图片中哪些重要的部分应该重点观察。

阅读带标注的图片的技巧:①阅读标题:标题会告诉你这个带标注的图片的主题或相关内容;②阅读标注和注解:标注和注解告诉你图片的主题及每个部分的含义;③认真观察图片:将图片观察的信息和你从文字中读到的信息结合起来,揭示地理事物的产生过程或相互关系等。

2.2.8比较性图表

比较性图表能使你既快捷、又方便的获得特定的知识与信息。借助图表,你不需要阅读大量文字就可以了解它的异同。图表通过简短的词语一目了然地表格形式将信息呈现给读者。

阅读比较性图表的技巧:①阅读总标题:图表标题能够揭示主题,即这张图表是关于什么的;②浏览纵标题:纵列从上至下贯穿整个图表。每一列的第一行告诉你在这一行中显示哪类信息;③浏览横标题:横列从左至右贯穿整个图表。位于最左侧的行首告诉你每一行所介绍的是关于哪方面的资料;④将读到的信息联系起来考虑:通读每一行,找出与某个主题相关的信息,然后再查看每列,将这类信息进行比较,寻求其异同及成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初中地理课本的图象内容很丰富,表现形式也多样,很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出一些心得和技巧,提高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地理读图技能,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2.3分析地图的技巧

分析地图的基本方法有:一般直读法、量算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推理判断法。一般直读法即根据地图上的地图符号,通过直接观察了解地区情况。量算解析法是经过图上量算,了解事物的具体数量特征。对比分析法是指研究地图上任一事象,都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联系周围其他要素,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推理判断法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利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对地图所表示的地物、地貌,经过分析推理,判断某些在图上直接看不出的情况。例如,通过水系的分析,可以推知地势起伏的基本情况;通过居民地、交通网密度的分析,可以知道经济发达的程度。在读图中,上述四种方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分析地图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围绕地图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思索。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教师问题提的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越活跃,分析地图也越深刻。

分析地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地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分析地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如初中地理"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分析地图还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分析地图的过程中,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3.提升运用地图能力的方法

3.1加强中学生绘图填图能力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实际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记忆、想像,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巩固获得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图实质的理解,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平时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平时加强练习,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掌握知识就会不断提高。

3.2中学地理教师强化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联系实践,贴近生活,时时处处有地理。上课不离图,教材上的图,课件上的图,地图册上的图都可以适当使用。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也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3.3培养中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分析地图是培养学生应用地图的能力。有的学生习惯于死记图中的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一旦遇到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分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成因吃深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例如,我国梅雨是怎样形成的?既必须了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情况(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图),分析原理。自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在中南半岛的中南部到菲律宾一带维度上活动。在6月份以前,高压脊位于20oN以南地区,使我国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可联想到珠江流域汛期来得早。到6月中下旬脊线北跳,稳定在20o--25oN之间,使我国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即长江主汛期开始。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25o--30oN之间,这时黄河流域进入雨季,长江流域梅雨结束。所以正确掌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下北跳规律是否正常,直接影响我国珠江、长江、黄河、东北等地区的雨季长短和气候的干、湿、旱、涝。从分析出发,掌握更多的事物成因。

参考文献

[1]张荣群,袁勘省,王英杰.现代地图学基础[M].中国农大出版社

[2]张桂兰.如何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改心得 下一篇:如何巩固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