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改心得

时间:2022-10-16 09:56:42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改心得

改革是因为现有的教学情况不能让人满意,所以要改变,要变好。以往的教学让人诟病的地方主要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教师的教包揽了所有。而新课改的理念则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与学,要达到一个平衡。学生不懂,需要老师的教,不可一切都放给学生自习;老师的教,是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可什么都包揽。老师教的太多,就回到原来的老问题上,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老师教的太少,学生也会茫然,失去前进的目标和方法。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的心得体会。

一、 改变教学观念,实施教学创新

在教学课堂上我感受到新课程是一次由一人讲走向大家讲的课程改革。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力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也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地位转向课堂师生交往的平等位置。新课程下,历史教学要改变过去程式化的呆板的单向的教学,演变成活生生的师生双向的课程内容创生与开发的教学。历史教学过程要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课堂上充分利用讨论

我们知道历史学科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但是却长期受不到学生的重视,认为历史是死的,读历史枯燥无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教法上。历史学科内容多,很烦杂,我觉得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老师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独特的魅力,把历史科教活,学生的兴趣就能调动起来。历史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我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都会利用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好历史。

1、精心设疑、坚持问题的开放性,即所提的中心议题要能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考。如,在讲到洋务运动这一板块内容时,我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洋务运动各项改革的成败得失;在讲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板块内容时,因为拿破仑是一位争论性较强的历史人物,我就让学生评价拿破仑的功过,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出发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后得出的结论往往已超出教材的阐述,其实这正是对教材的拓展和深入。

2、鼓励质疑、提倡思考,所提问题教科书上基本上都没有现成答案。如果有现成答案,则应引导学生将教科书看法仅仅作为一家之言,启发学生得出其他答案的可能性,由学生探讨可能的多种答案。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思想,允许不同观点、结论的存在。正如前面所述,即使讨论得出统一结论,这个结论只能是自由表达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教师、书本观点强加的结果。中学历史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思想自由交锋的空间,真理只会越辩越明。

3、采用讨论法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有时甚至需要事前给学生查资料的时间,即学生应有一定相关知识的储备。否则,学生便只能人云亦云;或只言片语回答,无法进行自己的思考;或背诵教科书答案,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采用历史讨论法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历史老师要具有深厚的功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材内容的整体性、教学环节的联系与驾驭,都要充分考虑。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与一组学生的交流,同时又要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有效的交流,尽量避免教师与每个学生间有针对性的交流不够充分。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既可避免课堂讨论缺乏深度脱离重点,又可避免课堂讨论的失控

三、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做好评价工作

在新课程改革中,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最后,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加强交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要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让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历史自身的特点告诉我们,学史为了鉴今。如何完成这一功能呢?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即一个"投石者",一个"推波助澜者",而真正"汹涌澎湃"的主角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作好两个工作:一是投石激浪,即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发言;二是要"推波助澜",即学生开始思考问题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而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而积极的思考、自如表达,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听障生如何学好数学 下一篇:中学生地理课上运用地图能力与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