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建筑设计和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2-08-01 09:34:43

中西文化差异对建筑设计和创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7-27

作者简介:华林(1957-),男(汉族),上海人,德籍,HLD建筑与城市设计(国际)事务所首席设计师。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30-01

业界有关中外建筑设计创造方面差异的讨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中较有影响力的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为外籍建筑师所夺取,使得国内同行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更为强烈。希望能找到合理的方案,以便更好地应对建筑设计市场上越来越开放的环境和随之而来越来越强的竞争。

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些对比和分析,从东西方人各自观察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着手,也就是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考察,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众所周知,人们的行为习惯是受其思维方式影响的,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则受到其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西方均有着各自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必然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路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影响。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人们往往发现中外设计师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切入点是大不同的。这个切入点的不同,导致最终产品与结果的大不同。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中国建筑师的切入点往往是感性的、类比的,甚至拟人的,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赋予所设计的对象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因此在设计中,比较普遍地采用比喻的手法。比如一座大剧院,用“丹凤朝阳”来进行比拟,建筑也尽量模仿凤凰这种神鸟的形态,并力图让受众也能感知这种比拟,把建筑真的设计得像一只大鸟。或者由于某座城市别称“羊城”,因此,其大剧院的形态就被设计成羊角的形式,以便与“羊城”这个称号产生联想。这种设计方法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只看重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建筑自身的逻辑内涵。因此这样的设计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因而也就缺乏真正的生命力,在客观性的竞争面前,不可避免地落后于人。同时,设计时的这种切入点在表现上也往往更偏重于形象化的方式。为了尽量做到可视性更强,因而在方案阶段的成果上几乎均以照相写实主义的方法来予以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建筑表现为一门行业在中国特别红火的一个原因。而欧美建筑师在方案设计时的切入点则很少采用这种类比或象征的手法,设计者往往通过客观的理性的分析,特别是从使用功能、城市空间、周边环境、结构体系、技术细节、建筑材料等的深入分析研究,推导出某项特点的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成果中也注重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表现,而其他的表现图也往往是概念性的,作为设计构思创意的说明的补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想这也许可以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找到部分答案。首先,从文字上来看,中国人使用的是象形文字的汉字,而西方人使用的是较为抽象的以表达语音符号的字母为基面构成的西方文字就不是一幅画面,而是一组符号的组合,因而也就具备较高的抽象性。在这两种文字所构成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也必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为什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为感性,更乐于用可视性更强的画面来表达,而西方人(欧美人)则较为理性,往往从比较抽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解决方案。

因此,我认为语言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根本的、首要的,但可能往往不易为人们所感知和认识的原因。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观察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考问题的程序和过程,以及所得出的解决方案,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并进而影响到在不知不觉中指导人们思维和行动的哲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如老子的道德经等,是博大精深的,包罗万象,但却是混浊的、模糊的,而且往往亦采用画面来进行表达,如“大道无形”就是用画面来表达真正的“道”是什么东西。在这里,凡是有形的,均非“大道”。老子利用这个画面,在道德经中将“道”向世人做出外延包罗万象而内涵定义却十分模糊的阐释。而西方哲学则主要依靠思辨,将具体的事物提炼升华到抽象的高度,通过逻辑的推理和演绎而得到结论。因而往往是精准的、确定的,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哲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科学分析方法,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莫不受惠于这个更为理性的方法。由此可见,东方的人们应在其古老哲学的基础上,吸收并采纳西方哲学中的优势和长处,训练和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调整自身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切入点,更好地控制思维的过程,这样也将会对其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看问题是这样,将其具体地运用到建筑设计实践中,也应该得到积极的成果。

上一篇:红色革命老区 绿色山水新城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化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