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思维模式对翻译的影响

时间:2022-07-15 11:25:28

论中西思维模式对翻译的影响

【摘 要】思维是人类对情感信息的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思维方式影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语言结构的差异。翻译是一种语际迁移,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翻译。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阐述了中西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与语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语言促进思维的演变,但同时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的表达依赖于思维。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与结构的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影响。因此,翻译不仅意味着原文的语义内容、风格的保留,更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在与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下重新整合和整合,以崭新的面貌再现的问题。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

(一)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的差异分析

社会背景和传统文化影响着思维模式的形成。西方个体思维模式的形成是由于西方主张主客两分,主张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对立起来,把一个整体的部分分成各个小部分,再逐一进行研究。而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宣扬“天人合一”思想,在看待问题时,往往从整体上,从两个事物的联系上,对事物进行认识并加以解决,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整体思维。

(二)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此方面,中国重整体而西方重个体。汉语的词语表达含义宽泛、模糊性强,相比之下英语的词语歧义较少,表达比较精确。词汇有较多的词性变化,在翻译中,这种词汇的模糊性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在汉语中,“牛”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在英语中的表述就很模糊。在中国文化成长的人们会认为牛是一个总称,无论奶牛、水牛、黄牛都可以归类为“牛”。而在西方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们必须要精确到个体,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哪个品种的牛。在英汉翻译中会遇到很多这类的问题,所以翻译时必须弄清具体事物,做好个体与整体的转化。

二、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

(一)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差异分析

西方注重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中国思维模式具有具体性,需要依靠具体事物来来陈述事实、表达观点和意向。

(二)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西方国家注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注重具体思维,由于汉语注重具体形象,具有形象和直观的特点,因而汉语表达起来更加形象,栩栩如生,是意象性语言之一。优秀的翻译作品可以使人们根据其字面意思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如: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

三、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

(一)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的差异分析

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观察分析事物时都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而西方文化注重自然客体,研究和观察事物时则以物为主体,这也就是客体思维模式的成因。在实际翻译时,主客体之间的转换是十分必要的。

(二)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主体性,强调主体作用。而汉语强调主客一体、强调整体、注重主客体的“天人合一”。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翻译中经常见到英语句子都有主语,但汉语中却有很多无主语也成句的情况。

四、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

(一)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的差异分析

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开宗明义,绝不拖泥带水,他们是直线型思维。中外的思维轨迹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喜欢含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天圆地方”也是对这一方面的印证。

(二)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对翻译的影响

汉语注重曲线思维而英语注重直线思维,汉语语篇注重话题,体会或总结的内容一般放在后面。而英语大部分的段落都有相应的主题句,其他内容都以此为中心展开,逻辑清晰、有条理。

五、逻辑分析思维与直觉感性思维

(一)逻辑分析思维与直觉感性思维分析

中国地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优渥,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念。而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地处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促使英美民族更加注重武力征服和国土扩展。自然环境导致了物质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以逻辑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思维方式和直觉方式向感性化的中国思维方式。

(二)逻辑分析思维与直觉感性思维对翻译的影响

汉语的遣词造句注重意义、轻视结构,依赖于语境,注重意合。英语语法是明确的,注重形式,而汉语语法是无形的,密切关注意义,语法是隐含的。英语中多采用形合法,句子依靠连接词衔接。而汉语中多采用意合法,依语篇意义衔接。

六、结论

思维为语言提供思想支持,语言为思维提供物质支撑。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而思维在语言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翻译中,我们必须充分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准确把握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采取各种翻译策略,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7

[2]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0

[3]毕继万,胡文仲.英汉句子结构与思维方式刍议[A].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412257

上一篇:信息技术“进”课堂 取舍有度“提”效率 下一篇: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五讲六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