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质量

时间:2022-08-01 09:14:38

如何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质量

摘 要: 口语,是人与之间交往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一种语文能力,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质量,教师不但要搭建平台,做好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兴趣,而且要打通课堂内外,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使学生敢说、乐说、会说。

关键词: 小学生 口语表达 提高质量

口语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载体,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口语表达水平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质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的课题。但相当数量的学龄儿童在这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在农村小学,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表达基础,但受方言、个人成绩环境、不良表达习惯等的影响,存在着简单的话说不规范、表达不清楚、公共场合不敢说等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立足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条件和平台,想方设法地进行指导和训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努力寻找让学生敢说、乐说、会说的有效途径,并长期坚持,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进步明显,思维能力在说的过程中也得到发展。

一、注重示范,习惯在模仿中养成

学生具有向师性。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教师言语的示范作用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每接一个新班级,在孩子们入学的第一天,老师简单的自我介绍是很好的示范机会:“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老师,叫xx,今年xx岁了。”语速要适中,说清楚每一个字,使学生对一字一句都有深刻的印象,知道老师是怎样说的。随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说法,一个个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新同学,叫xxx,今年6岁了。”孩子们模仿得惟妙惟肖。老师言语的良好示范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言语的示范作用,应该是时时处处的,尤其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言语示范。针对农村儿童中普遍存在的说话急匆匆、不完整、不连贯、不响亮之类的缺陷,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地指出他们说话时存在的毛病,一方面要示范,使他们知道如何改正。

身边的榜样和力量也不小。在回答交流时,同一个话题让两三个学生来回答,再请其他同学评一评哪位同学说得好,好在哪里;哪位同学说话时存在着小毛病,该怎样说更好。在比较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印象会更深刻,不仅会收到“有则改,无加警”的效果,对培养学生倾听、思考的习惯也有帮助。

二、激发兴趣,能力在情境中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说话兴趣,练习说话才会成为小学生的迫切要求。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胆怯、自卑,而是敢于表达,“嘴巴解放”(陶行知语)。的确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师爱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所以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向学生传递自己在关心他、爱护他的信息:一是师生平等。老师蹲下来与孩子打交道,怀着一颗童心,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中,成为孩子打心底里接受的学习伙伴,那么孩子在老师面前就会敢说敢言。二是不吝奖励。孩子们都渴望胜利,期待得到他人的肯定。及时的评价和必要的奖励是保持他们学习劲头的有效法宝。一句“说得太棒了”、“你可以当小播音员了”、“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等简单的话语就是孩子们很喜欢的奖品,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信心,以更大的热情向新的高度进军。三是学会等待。学生从接受话题、思维活动、组织语言再到口头表达,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思维能力不强、语言积累不足、口头表达方式缺乏,这些影响说话顺畅的问题都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解决。教师在给出一个话题后,不能急于让学生立刻举手回答,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才有可能说出通顺连贯的话。四是倡导自由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爱面子思想也越来越强,生怕说不好被别人笑话,因此干脆在课堂上闭口不言,这就大大妨碍了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在每次课前可开设“百家讲坛”,让学生自由说话,或教师或某位学生确定一个话题,在上课铃响时出示――从学校到家庭、国内到国外所发生的事都可以说。然后请学生一分钟准备,一分钟说话,一句话可以,一段话更好。这样教师就能大概了解学生的说话情况,遵循“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评价和引导,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水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都能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乐,树立“说话我能行”的信心。

在充满师爱、师生平等的课堂中,学生的说话能力能够得到肯定,能够从中品尝到说话的乐趣,说话也会因此而渐渐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2.创设喜闻乐见的说话情境,学生才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要做一位有心人,设计训练内容。一是挖掘教材,找准文本中的读说结合点,辅以多媒体、表演、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内趋力,使他们有话可说,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话题,开展如演讲会、新闻会、物品推荐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有话可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做准备。教师应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进行交际,以训练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当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时,就会言由心生,乐于表达。如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水平创设低年级模拟“接待客人”、“借东西”,中年级模拟“买卖物品”、“小导游”等练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运用价值,促使他们形成谈吐自如、仪态大方、文明礼貌的言语交际品质。

三、置身生活,内容在实践中拓展

口头表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话,广阔的生活是它施展本领的终极天地,只有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在实践中锻炼,才会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有计划地布置一些口语交际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和他人交流,像低年级有“去外婆家做客”、“妈妈过生日”等,中年级有“喂羊”、“买学习用品”等,高年级有“我帮父母干活”、“与朋友聊天”等说话作业,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而且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视野,有助于开朗性格的形成。

还应该有反馈措施,以考量学生的实践质量。首先,与家长多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学生完成相关家庭作业时给予必要的协助。其次,通过学生描述了解学生与他人交际的情况,及时肯定和指出不足,给出改进意见,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再次实践。

四、读写结合,表达在斟酌中规范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与思维能力――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等信息相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也直接影响到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1.多读书,多积累,迁移运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口头表达质量要有所提高,积累是不可缺少的。现用课本里的多数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语言结构也很值得学习。因此,让学生多读多背,一来妙词佳句可以在反复诵读背中烂熟于心,熟练运用,二来文章的篇章结构也渐渐为学生所了解掌握,对他们日后说出层次清楚的一段话大有帮助。

课外阅读较之课本更为丰富,词汇、句子、诗歌、故事、生活经验、科学知识、语言风格、文章体裁……“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都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接触并因此而熟悉,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痕迹,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要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学情的说话练习,使学生运用所学的词句和文章谋篇布局方式,既达到迁移的目的,又训练思维。

2.细读书,写体会,感悟练笔。

教师利用好每节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语言文字,有机地穿插写话训练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力措施。一是寻找每篇课文中最恰当的读写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或仿、或悟,在教师适当指导点拨后写出片段;二是就阅读文本请学生进行批注,把学生飘忽的思维轨迹用笔墨固定下来,这既有利于他们的后续交流,又能使他们在经常的批注中提高斟词酌句的能力。不论是随堂片段练习还是随文批注,教师舍得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是学生写出质量较高的文字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动笔写下来之后的口头交流会因为有了笔墨定格的参与更精彩。

儿童是学习语言的“专家”。教师的有效引领,会使这些小“专家”在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上少走很多弯路。有了教师的悉心指导,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质量会越来越高。

上一篇:“感悟”:语文教学的“回归之路” 下一篇:“动态生成”促进课堂资源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