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时间:2022-08-01 06:20:15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提要]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以消费者为对象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享受消费支出的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消费信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专业银行在大中城市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现在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面临很多的问题,必须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消费信贷在我国健康、长久的发展。

关键词:消费信贷;现状;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7日

要想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有深层次的了解,首先要全面的了解消费信贷的意义。

一、消费信贷的定义及意义

消费信贷可以定义为面向消费者提供的信贷服务,这种信贷服务是计算利息的,可以是有担保的或无担保的,也可分为长期和短期的。广义的消费信贷包括住房贷款在内的所有面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贷款,狭义的消费信贷指除住房贷款以外的消费信贷。对消费信贷的提供者来说,消费信贷是一项服务性事业。

谁是消费信贷的提供者呢?各国的法律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规定。一般地说,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者可分为三类: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的企业机构。在银行中,大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中小型的地方银行一般都从事面向消费者的信贷服务,例如各种信用卡透支服务、抵押贷款服务等等。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专门向消费者提供汽车购买分期付款的财务公司以及信用合作社等。非金融企业机构主要指一些向商品和服务的个人购买者提供赊欠便利的厂商。

二、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消费信贷业务在中国起步晚,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并会随着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八十年代以前,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定位主要是吸收居民储蓄资金,支持工商企业建设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有一部分面向个人的金融服务,但是也主要限于为经营性个人经济活动服务。1987年,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开始,两家以住房贷款为专业业务的银行机构分别在山东省和安徽省建立,但这两家机构在随后的时间里转向了普通存贷款型的银行业务。

九十年代中期前后,银行卡业务在国内开始大量普及,促进了国内消费者对新型银行业务的需求。尽管迄今为止的许多银行卡在国内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很少涉及消费信贷,但不少国内银行机构因而建立和发展起来不同于传统储蓄账户的个人银行账户制度,为开展同样也基于个人银行账户的消费信贷奠定了账户管理基础。

1998年起,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加快进行和调节国内宏观经济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了若干重要文件,大力推动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开展和普及。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各自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银行卡借贷消费、教育贷款等等业务和经营管理办法。2000年底,国内银行发放的各种消费信贷余额增加了2,600亿元,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并且远远高于非消费信贷的贷款增长。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国内银行机构拓展业务、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消费信贷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消费信贷近几年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由此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面临的各方面的市场风险:

1、信用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方法,加上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和个人收入的不透明,所以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等状况做出的正确判断,经常发生各种恶意欺诈行为,信用风险因此造成。

2、流动性风险。消费信贷大多数属于中期或长期贷款,金额较大,但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却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进而形成了“短存长贷”的局面,这使得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3、抵押物风险。消费贷款大多数采用财产抵押的方式,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只能按照合同规定处理抵押物品以抵偿贷款本息。但是,可能会因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灾害或者周围环境的变化造成抵押物价格下降或价值灭失。并且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很多原因将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4、经营风险。当前,消费信贷仍以住房按揭和汽车按揭为主,继续表现出高风险、高资本消耗的特征,短期内仍难以实现消费信贷的规模效应和规模经济。在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约束和资本约束机制下,审慎经营机制不健全,造成重发展、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甚至违规经营局面,主要表现为消费信贷失真,如当前银行领域出现的假按揭贷款、假委托贷款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潜在经营风险。

5、操作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成熟经验,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常依靠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材料进行决策,难以掌握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信用记录等信息信,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微观层面,造成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市场份额、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导致贷款“三查”不尽职,形成了大量的信贷风险。如,未经批准擅自降低贷款条件,发放“零首付”住房信贷,发放无指定用途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直接或间接提取现金,商业银行无法跟踪监控,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扩大了潜在损失。

四、防范风险的建议

1、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信贷经营管理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银行应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规章制度,实行风险监控和审慎经营,使消费信贷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严格贷款操作流程,规范贷款手续,使每笔贷款业务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办理。各商业银行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完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系统;二是建立、完善信贷资产风险化解系统;三是加强贷款管理,把贷款的“三查”工作落到实处。

2、信贷资金市场化。为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和效益,银行贷款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坚决杜绝人情贷欲,遵免风险贷款,应以“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为原则,走市场化道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把握行业生命周期。银行要把信贷资金投向确保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企业和项目,尤其要增加对科技含高、信誉优良、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经营规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贷投入。

3、大力提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综合素质。提高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个极为紧迫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需要信贷人员具备多方面的品质,如:较强的工作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品质、较高的宏观政策水平和较精的微观分析能力。因此,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创造以人为本、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信贷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

相对于国内消费者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来说,国内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国内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在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做好成本效益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消费信贷业务,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桂蟾.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J].特区经济,2009.4.

[2]孙从海.消费信用管理理论研究与经验考[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4.5.

上一篇: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比分析 下一篇: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