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区的重生

时间:2022-07-31 04:21:01

传统街区的重生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然后以重庆市渝中区十八梯城市设计为 例,在对基地全面的现状分析之后,试图用“嵌入”的理论方法解决十八梯城市文化遗产 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十八梯 传统街区 遗产保护 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传统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空间形态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同时作为城市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街区具有其独特的活力要素,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街区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自身活力严重丧失等问题,并导致了大片的传统街区因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面临被成片拆除的厄运。这是传统街区的一种无奈,也是城市发展的无奈。在城市文脉保留与城市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处理传统街区的更新问题,就更得尤为迫切。

1 “嵌入”概念解析

嵌入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设计策略,由澳大利亚学者乔恩・郎(2005)提出。西方大量的城市设计复兴计划都可以简要的概括为这样一种。该理论概念几乎不受地理因素的约束,在具体实践上也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根据项目规模的大小,它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实践方式。

第一种实践方式是“被动插件”,通常被用在较大规模 的城市更新改造设计。既在计划复兴的地段有预见性的建设――具有“经济触媒”作用的基础设施来带动周边地区其他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空间形态上可以抽象的理解为这些项目是以“插件”的方式“被动”的依附于该“触媒”,随着建设“项目―插件”的增多,各种开发项目逐渐联合在一起,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地区的更新改造乃至复兴。通常来讲,这种“经济触媒”也有三种空间

a、“线式”触媒,通常是指公共交通系统,例如地铁、 LRT、快速公交BRT等,也可以是人工建设的生态体系,比如滨江游憩带、绿色 廊道、景观通道等;b、“环式”触媒,通常是指人工建设的连续环状的步行开敞空间系统,例如城市中心区空中或地下连续的步行系统等; c、“点式”触媒,特指一些重要的区域性文化、经济、政治设施,比如大学城、体育公园、购物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政府办公楼等。

第二种实践方式是“主动插件”,通常被用在局部区段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既指“经济触媒”本身就是“插件”,通过精心的城市设计, 主动的嵌入已有的城市肌理。在实践中,它又通常可分为两类:一是对现有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进行改造,在保持表面肌理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结构以及功能,从而形成以“老瓶装新酒”为风格的“触媒”,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整体环境更新,以及新的项目进驻;二是较为普通的城市历史地段,选择建成环境较差且相对位置处于地段几何中心的构筑物进行彻底的拆除,对空间进行整合,再发展全新的项目,以形成在视觉和功能上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标志物,为周围的环境带来活力。在欧洲城市街区复兴中,两种“主动式插件”被大量使用,作为一种意在产生持续影响力的触媒效应,很好的体现了“渐进式更新”的理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欧洲“拼贴城市”的城市设计传统。

2 十八梯现状解读

2.1 区位分析

“十八梯”位于重庆渝中半岛, 是老重庆联系上、下半城的一条有名的老街, 北临解放碑城市中心区, 与较场口商圈仅一街之隔。

2.2 城市的记忆

十八梯历史街区浓缩着原生态的老重庆的生活图景,迄今仍居住着大量的市井居民,大量传统的服务业与娱乐业存在于此,修脚的、掏耳朵的、打麻将的、看录像的,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山城棒棒军,令人恍如隔世,成为当今高度城市化、步入全球化行列的重庆的一本珍贵的值得怀念的古老相册。

3 传统街区的尴尬处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历史街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段。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地段因其区位优势和机会优势,地价节节攀升,原有街区中的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被依次向城市边缘排斥,这就直接引起了城市各功能用地的空间重组。位于城市中心的旧街区由于地价的飙升而被卷入这场来势凶猛的空间重组中。而同时,城市历史街区不同于文物保护建筑,传统街区需要在经济上找到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理由与方式,对低容积率的城市传统街区的投资需要带来相应的巨大回报,这样的矛盾使得传统街区在大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难以生存。

4 十八梯城市设计中的嵌入式织补策略

4.1 历史文脉嵌入式织补

方案中规划两条线性经济触媒,用于展示重庆的城市历史发展,沿线各节点以被动式功能插件形式嵌入其中,从而延续城市文脉、激活地区发展。横向文化通廊以重庆古城门之一的东水门为起点,经过展示开埠文化的白象街、药材公社,穿过场地中的法国领事馆、行宫,最后抵达代表健康重庆特色的山城步道。纵向通廊从朝天门广场开始,途径罗汉寺、城市商业中心解放碑、日月光中心,到达较场口城市阳台,穿过场地中的城市绿色文化通廊,最终到达滨江公园。横向线路以文化展示为主,纵向通廊则以休闲购物娱乐为主。两条通廊在城市设计范围内的节点在进一步以主动式插件的方式将站点周边地段复兴。

4.2 功能嵌入式织补

在当下中国,城市改造更新通常通过对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占用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公众利益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最小化。本设计中,通过对城市文化及传统街区的系统性开发来大幅提升本区域乃至整个重庆市的象征价值,因而使得开发商等摆 脱了单纯依靠空间交易量来获利的方式;作为其结果,原本将被高强度开发的区域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用于工业遗产和公共空间产品的开发,同时反过来刺激象征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十八梯片区紧邻城市中心区,原多为低层住宅和传统商业。方案中将传统街区的重要地段肌理保留,延续原有的街巷、院落空间,以及小型商业的生产生活模式。在场地东侧,设置紧凑式住宅满足场地原有居民及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置换出的空间 分为两部分利用:一部分作为商务及精品社区,一部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公园绿地等。

4.3 肌理嵌入式织补

城市设计中将开放空间整理成系统,并设计一条完善的立体步行空间体系(即地下+地面+地上二层),形成一条步行回游路线,从而使得不同区段的特色风貌与生活体验能够嵌入其中,形成分散、有机、连续的绿色步行开敞空间。

地下步行体系:以较场口的地下人防设施为中心,连接地铁站点、商业地下层,将周边多样性的日常活动串联起来。地面步行体系:大型开敞空间包括文化广场、休闲公园、商业广场。线型开敞空间包括特色购物街、小吃街等。 地上二层步行空间体系:架设空中步行平台连接文化区、商务区及休闲公园,创造完全步行区,也实现人行的连续通畅。

5 结语

以十八梯为代表的重庆传统街区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支撑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是形成城市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源泉。城市传统街区的重生应建立在城市发展与有机更新的层面上,延续城市传统文化的载体空间,顺应现代城市机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现代规划建筑理念和科学技术来恢复城市历史街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魏富政.巴蜀城镇与居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第2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贾志强.葛剑强.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J].山西筑,2008,34(27).

[4] 张杰.刘岩.霍晓卫.“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城市规 划,2009(1):52-53.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 下一篇:大型劲性钢骨梁与箍筋连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