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省 转型发展

时间:2022-07-30 02:18:06

创新强省 转型发展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以富民强省为目的。以创业创新为途径,经创业创新达到富民强省,形成了精准明晰的战略性表述,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纵观报告全文,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从“加强自主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到“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从“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到“再创我省体制机制新优势”。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创新”的主旨,涵盖了多个方面,延伸到多个层次,毫无疑问。它将成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浙江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继往开来重创新

创新发展,既是浙江改革开放28年辉煌历程的生动写照,又是未来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回望征程,浙江能在不足10.2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以其全国倒数第三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四、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居各省区之首等一系列发展“奇迹”;浙江经济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快船,能在百舸争流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快速前行近30年,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三大跨越。其背后。都是源于创新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浙江辉煌的源头来自创新,浙江精神的核心归于创新。党代会报告对过去五年发展归纳的五个“必须”的经验和体会中,所谓“创造性地贯彻中央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创新发展举措”等,所凸显的也无不是顺势求变、据实创新之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放眼前瞻,我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更需借重于创新。“经济更加发展”离不开创新: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剧、社会成本不断高企的现阶段,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最终赢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更加文明”离不开创新: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健全,都需要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公共财政、政绩考核等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文化更加繁荣”离不开创新:创新本来就是浙江人文精神最深厚的底蕴,不但要积极推进激发活力、发展生产力的文化创新,更要培育勇于探索、宽容挫折的创新文化:“社会更加和谐”离不开创新:教育的优先发展、就业的城乡统筹、社保的健全完善、分配的理顺规范。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都需借助“创新社会管理制度”;“环境更加优美”离不开创新;节能减排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都需借助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生活更加宽裕”离不开创新:明确了市场主体和盈利目标的创新就是创业,创新就是为了更好的创业,强省也必然会促进富民。

系统集成促创新

“走创新强省之路”、“推进创新发展”中所指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涵覆盖多个领域,需要系统集成,全面推进。这里的创新。既包含了科学技术方面的“硬”创新,又包括管理、制度、文化方面的“软”创新:既是主体作用于客观的行为。有着明确的目标――强省:又是一种人文精神、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的营造。

从浙江的实际和发展的新要求出发,我省加强创新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文化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我省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加快培育创新文化,使文化成为创新活动的内源性因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培育创新文化,锻造以创新为基本取向的浙江精神,激发在科学和谐发展背景下新一轮创业创新的精神动力。二是在体制创新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加快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加快构建行政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体制机制。三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坚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并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坚持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有机结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在要素创新方面,要实施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转型发展靠创新

创新,是对发展目标、动力、路径和举措整体性的要求。从浙江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以资源的支撑力、环境的承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为主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不断加大,以就业的充分性、分配的公平性和社保的普遍性为主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加大,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空间不多、难以为继,亟需改弦更辙,另辟蹊径。放眼国内,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区域新一轮发展的重心及全方位竞争的焦点,正逐步进入“转型发展”,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浙江只有率先做好“转型发展”这篇文章。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人才科技、体制机制等瓶颈制约,才能有望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走在前列。

顺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在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上。就要遵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发展的根本点始终放在“创新发展模式”上。而其根本之道,就是推动新“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市场化。并籍此来促进新“三转”,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换和体制机制转轨。其中“化”就是“转”,“转”才有“变”,变即“创新”。只有创新发展模式,才能除旧布新、与时俱进,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而且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三化”促“三转”,构成了我省在今后5年中所要把握好的最大“创新”。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我省积极把握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培育和提升产业集群,“十五”期末,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已转换至6.5:53.5:40,全省总体上顺利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但由于以往经济发展方式偏于粗放,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将面临不能承受之重。首先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水、电、油、气,以及土地、原材料和活劳动等诸要素的成本全面高企,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也迅速扩大,环境容量捉襟见肘,承载力几近极限。其次是产业结构低级落后。全省工业中技术密

集和资本技术双密集的制造业所占比重不高,又因缺少品牌,导致在海外市场价值链分配中处于低端,且有被长期“锁定”的危险。再次是市场空间日益缩小。因“浙江制造”易于模仿,进入门槛低,难免陷入过度竞争的境地,而当前工业企业增支减利的因素又在增多,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因此,创新发展模式,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以工业化的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即工业化进程中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代会报告在“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列举了10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说的正是新型工业化。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以新型城市化推动社会结构转换。在世纪之交的“十五”计划之初。我国提出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开始为滞后的城市化“补课”,全国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经过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十五”期间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毋庸讳言,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的确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一是“见物不见人”。“土地的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忘记了城市化的实质是“化”农民为市民,将城市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二是“兴城不兴市”。只注重城市建设、平面扩张,而忽略市场要素集聚、市场经济发育,城市功能培育、城市素质提升,城市化不仅未能有效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反而在城市建设片面贪大求洋和房地产开发一定程度“泡沫化”的过程中,共同落入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粗放式增长“窠臼”。其三是重形不重神。在“转化”农民过程中,仅关注就业、收入、身份的转换等有形的内容,而忽略了城市文明的普及和新市民思想意识、价值追求、行为习惯等一系列的“脱胎换骨”。

因此。创新发展模式,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并以城市化的创新来推动社会结构的有效转换。“新型城市化”这一命题,是由我省在去年8月率先创造性地提出的。即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一道路,也符合了总理在今年5月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对城市化提出的新要求――-把城市化与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结合起来,走集约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把城市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把城市发展化与新农村建设、优化人口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走统筹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党代会报告在经济建设的10个方面重点工作中,重申了“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并在空间开发格局上、城镇体系建设上、城市功能和设施建设上,强调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

以新型市场化推动体制机制加快转轨。加快新型市场化,也即党代会报告所强调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再创我省体制机制新优势”。改革,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回顾我省过去5年的发展,“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用创新的举措破除发展难题”,就是总结的经验和体会之一。从历史来看,浙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浙江市场化程度居全国前列,民营经济体制优势是浙江经济的活力之源。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浙江加快发展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和市场先发优势,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率先发展和国有、集体(包括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率先改革。但从现阶段来看,浙江经济体制带有明显的初级市场经济的特征。改革先发优势正在逐渐弱化。浙江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产权交易、直接融资等市场发育的制约因素较多:企业组织形式、市场交易方式尚属低级: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现代产权制度、信用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创新发展模式,还必须走新型市场化道路。深化改革,实现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这就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促进民营经济的新飞跃:不断完善符合新阶段国际竞争要求的涉外经济体制,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的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让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更多地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的提高上。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富民强省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下一篇: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