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区域主义的演变

时间:2022-07-30 01:04:13

中国经济区域主义的演变

【摘 要】中国的经济区域主义经历了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改革开放、逐渐融入世界的大变化,经济区域主义观念在中国的地位也经历了从被漠视到中国的积极参与甚至努力争取主导权的深刻变化。文章以中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历史轨迹为线索,探讨了中国经济区域主义的认识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经济区域主义;认识与实践

一、何谓“区域主义”

对于经济“区域主义”这一概念,目前被较多接受和认可的一种定义为:所谓区域主义,即同一区域内的各个行为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等)基于共同利益而开展地区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实践活动的总称。许多学者将区域主义等同于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即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经济、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通过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联盟乃至政治联盟。

二、中国的经济区域主义:认识与实践

中国的经济区域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与周边国家普遍建交之后才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中来的。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这为我国的区域主义战略指明了方向。

(一)四个演变

中国的经济区域主义经历了四个“演变”:第一,中国对经济区域主义态度的演变:从冷战时期的敌视到冷战后初期的怀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接受,再到现在的主动融入和参与建设。第二,区域合作空间的演变:从东亚到中亚、俄罗斯,从亚欧大陆到海洋。第三,中国承担角色的演变:从建国初期的革命者,到90年代中期的建设者,到现在的寻求做值得信赖的“负责任大国”。第四,区域合作深度的演变:从FTA层面的浅层次融合到共同体层面的深层次融合。

(二)两大阶段

从中国引入经济区域主义战略到现在,中国发展区域经济的轨迹主要有二:一是FTA的形式,二是共同体的方式。中国对这两种区域经济发展渠道的实践历程将中国经济区域主义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

1.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第五代领导集体上台。在这一阶段中,中国主要致力于FTA层面的区域融合,通过建立自贸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论坛等形式追求自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安全合作。在此期间,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1)中国的实践与探索。1991年11月,中国同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这是中国对经济区域合作的首次回应。9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将推进区域合作的战略重点放在促进东亚一体化上,1997年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发表《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7 年、2009 年又相继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经过 10 年努力,涵盖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 年1月1日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是中国推动区域合作尤其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里程碑。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实现了区域主义指引下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性突破,它是中国第一次主动与周边国家创建的有实际功能的地区组织,是发挥中国主导作用的重要实践 标志着中国的周边外交已经从“被动” 维护周边稳定发展到 “主动” 创建地区秩序规范的新阶段。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提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区内厂商往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2005年12月东亚峰会启动,它创造了一种区域合作新模式,构筑了区域合作新平台,强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质,扩大了合作空间与潜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2006年中国正式取得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观察员国地位,这是中国在南亚地区多边外交的一个重要突破。2011年2月26日,在内比都举行的第十八次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部长们优先讨论了如何与其经济伙伴国共同达成一个综合性的自由贸易协议。在2011年东盟峰会上东盟十国领导人正式批准了RCEP。2012年8月底召开的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部长会议原则上同意组建RCEP。尽管由于领土问题和在贸易自由化原则上的分歧,RCEP内各方步调未必能完全协调。

(2)美国主导的TPP与中国。美国实施其重返亚太战略,并在亚太地区主导TPP的构建,而中国尚未加入。中国国内对TPP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也争论不休,利弊参半。部分学者认为TPP的建立给中国造成贸易转移的影响,大大减少了中国的出口,进而对中国GDP增长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另外美国通过TPP和TTIP等机制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而中国被排除在外只能被动地跟随美国的规则,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力大打折扣;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TPP的建立为中国的内部改革和进一步开放提供了外部驱动力,有助于促进中国国内民主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

(3)中国对区域合作的期望。中国对区域主义的期望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开展团结、互信、平等、协商、务实、多样、开放的区域合作,与区域内其他国家团结合作,互信互利,平等协商,持开放态度对待区域外的国家和组织,不封闭,不排外,坚持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在2001年提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增强开拓意识、坚持务实态度、弘扬团结精神、贯彻开放原则。在2002年,为进一步加强亚洲区域合作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从亚洲发展的大局出发,共同培育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政治环境;第二,贯彻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体现参与各方的平等权利和共同利益;第三,坚持形式多样、秩序渐进的原则,立足现有的合作机制,不断探索新的合作形式;第四,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国务院总理在2004年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上提出亚洲合作的建议:一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二是以经贸合作为先导,推进亚洲全面合作;三是立足现有的多边合作渠道,完善亚洲合作机制;四是加强亚洲各国的民间交往,增进相互了解、信任和友谊;五是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提高亚洲合作水平。

(4)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及原因分析。中国的区域主义实践的挑战: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团结不仅未完全形成,反而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惧日益加重,导致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争端、领土争端不断甚至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区域合作层次较低,利益诉求多限于经济利益,区域合作缺乏主动和创新意识,开放程度也不足。导致期望与现实产生如此大落差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中国的兴起增加了周边国家的疑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势头,推动中国在区域合作和全球化过程中获得巨大收益,甚至“抢占”了周边国家和欧美等国的发展机遇,造成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抵制和排斥情绪,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误解,中国在消除误解方面所做的努力仍不足,在区域合作中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也日益明显,阻碍中国进一步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其次,美日亚太政策的影响。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也想主导亚洲地区的区域合作,对中国区域主义战略的实施形成干扰,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自然也想主导亚洲的区域一体化,加之中日历史遗留和争端,中日关系起伏不定,对中国在亚洲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产生极大阻碍;再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议和历史遗留问题的阻碍;最后,中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仍缺乏系统完善的战略规划,亚洲的一体化仍缺少完善的合作和协商机制。

2. 第二阶段。十之后,中国开始寻求共同体层面的区域合作,寻求一种更深层次的区域融合方式。其特点表现在中国更加追求历史和文化等人文层面的地区融合,试图以历史和文化底蕴为纽带,更深入地将区域联系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发展和安全合作。

(1)中国的实践与探索。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3年4月7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演讲时倡导“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10月24日,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访问东盟国家和非洲时不断强调“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倡导中国与东盟国家和非洲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行“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路线。201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2013年9月4日,在参观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 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在2014年3月访问欧洲时提出“要建设和平稳定之桥,连接中欧两大力量;建设增长繁荣之桥,连接中欧两大市场;建设改革进步之桥,连接中欧两大改革进程;建设文明共荣之桥,连接中欧两大文明。运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的概念巧妙地将中欧两个都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行为体连接在一起,为中欧在亚欧大陆的区域合作做了历史文化铺垫。新丝绸之路和“一路一带”模式将为中国的区域合作提供一个新的范式,这些旧概念的新利用使得中国在重塑地区角色的努力中找到自信。另外,推行新型义利观,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倡议和举措,都是为核心的第五代领导集体为实践中国的区域主义做出的努力。

(2)目标与评价。从这一阶段里中国有关区域主义的一系列倡议和举措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实践区域主义的努力不仅仅局限于FTA的层面,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共同体的建设和深入的人文层面的交流,与上一阶段的仅限于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区域交流相比,这种形式更为柔和,更容易被接纳,也更加深入,更彰显中国特色。

三、结语

地区主义作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手段保障,越来越受到中国在制定对外战略时的重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都反映在中国的区域主义之中。区域主义作为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的桥梁和过度,是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区域,走向全球,实现两个“百年梦”,勾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必要手段。中国要继续对区域主义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保留中国特色,为本国和区域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推动本国发展和区域振兴,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

[1] 薛晓.中国对东亚地区主义观念的转变[J].外交评论, 2006(6).

[2] 李一平.地区主义与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J].当代亚太,2003(12).

[3] 耿协峰.呼唤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J].教学与研究,2005(11).

[4] 肖欢容.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地区主义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5] 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Fawcett and Hurrell(eds.).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p. 39.

[6] Thammy Evans, PR C’S relationship with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Modern Asian Studies,Vol,37,No.3,2003 .

[7] Richard E.Baldwin A Domino Theory of Regionalism NBER working paper No.4465, Sep,1993.

作者简介:李笑月,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交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地区合作。

上一篇:浅析新时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机制的构建 下一篇:感受真实 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