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破解“大班额”困境

时间:2022-07-30 04:21:16

学校如何破解“大班额”困境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起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为了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班究竟由多少学生组成合适呢?即班额大小是多少为合适,对此,我国教育部2002年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教人[2002]8号)中规定,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45-50人,城市小学每班40-45人,农村小学酌减,没有条件达到标准的地区最多不超过50人。因此,凡是超过50人的教学班就是“大班额”。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师资条件较好的省、县级中学和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大班额”现象相当严重。据调查,其中最大班额学生竟多达160人。“大班额”现象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是需要迫切解决的教育问题之一。

一、产生“大班额”的原因

1.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要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富强,人们生活富裕,作为富裕起来的学生家长,也乐于对学生教育投入,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一批硬件设施好、办学质量高、师资配置强的学校就成了学生向往的学习场所,这类学校也相应地成为稀缺教育资源,造成了这类学校人满为患。于是学校不得不扩大班额,吸纳更多学生就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2.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结果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把学校人为地划为三六九等,诸如部级示范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区县级重点学校等等,级别越高的学校得到政府的支持越多,办学条件就越好,师资配置就越强。相反,一些本身地处偏僻,自然条件不足,交通不便的学校由于得不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扶持和资助,办学条件越来越薄弱,因此留不住学生,造成招生困难。于是导致前者班额膨胀,后者班额萎缩。

3.学校创收的需要

由于各级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学校要发展,要改善办学条件,就必须自己创收。学校创收的唯一手段就是多收学生,多收择校费、赞助费,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校总是想方设法吸引生源,又要节省师资支出,办学条件又一时不足以容纳过多生源,于是就默许“大班额”的存在。

二、“大班额”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影响

1.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大班额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由于教室等活动空间都是按50人标准设计,学生太多,座位相对狭窄,活动空间减少,压抑了学生活动欲望,课间时刻教学楼的过道上、走廊上也往往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的学校为了学生安全,规定学生课间不准追逐、打闹,还专门派学生监督,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身心疲惫,倍感压抑。其次,“大班额”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由于学校办学条件是按50人标准配置,学生过多,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比如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计算机配置、体育活动器材和场地、宿舍床位、食堂就餐场所等,不能满足“大班额”学校学生的需求。同时由于班级学生多,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少,一些生活中、学习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再次,班级学生过多,还影响学生观察教师教具展示、实验演示以及学生动手和课堂被提问的机会,甚至影响学生观看黑板的效果。

2.对教师的影响

首先,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由于班级学生太多,教师授课感到压抑,身心疲惫,不能发挥正常教学水平。有的老师为了让全班能听清讲解,过度使用小蜜蜂扩音器等扩音设备扩大音量,影响教师语言表达的亲和力、感染力,甚至形成噪声污染。其次,由于学生太多,增加了作业批改量,加重教师的负担,不宜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的措施

1.改革办学条件,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

“大班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家长、学生对名校、名师的盲目追捧。名校的形成在我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重点学校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由于受“”的影响,教育百废待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人才,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的水平,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于是,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集中优势人力和财力,建成了一批重点大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带动了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英型办学模式的重点中小学校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拥向重点中小学,造成重点中小学“人满为患”,择校费、捐资助学费也节节攀升,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国家教委明确取消了义务教育重点学校制度。因此,我们应调整财政投入方式,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住宿、教学条件,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人才建设,改变农村中小学的交通状况和生活条件,保证做到学校能留住学生、留住教师。大力挖掘农村中小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把学校修成当地最漂亮的建筑,最吸引人的场所,让学生和家长明白身边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2.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目前,优秀教师的流动方向一般是:农村中小学乡镇中小学;乡镇中小学县市中小学;县市中小学省级中小学。学生的流动与教师的流动基本一致,因此,越往上一级学校,学生越来越多,“人满为患”,而越往下一级学校,学生越来越少,生源严重不足。于是往上一级学校形成“大班额”,往下一级学校形成“小班额”。可见学生总是随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校而流动。为此,我们应逆向思维,促进教师的“逆向”流动来稳定学生。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面,以重点中小学为龙头,联合一批各级地方中小学组成一个联合体,在联合体内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调配教师队伍,统一工资福利待遇,学信息资源,保障联合体内的学生享受到统一的教学服务和相同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待遇也相对统一,甚至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教师就不会见异思迁,能安心教学。以教师的合理流动来稳定学生队伍,学生就没有择校的必要,“大班额”现象就自然减少。

3.加强财政投入

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总的情况还是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本身经济不发达,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教育上,于是各级学校总是想方设法多招学生,多收择校费、捐资助学费,而又没有财力和师资扩大班级数,形成“大班额”现象就难免。因此在对教育的投入上国家应统一协调和管理,对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作适当的倾斜,并保证做到专款专用,大力改善各级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的平衡发展。

4.改善办学条件,减少“大班额”现象

存在“大班额”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建教室,大力引进教师,提高师生比例,使班额回归到合理的水平。特别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的条件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因此,要求城市学校办学规模、接收学生的能力也要增长。一方面原有的中小学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和能力,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协调,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选址建设新的中小学校,保证学生能就近入学,享受到相同的优质教育。

总之,“大班额”产生的原因,总体上不是教育资源不足,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小学校要走出“大班额”的困境,首先要进行教育资源分配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破优势教育资源的集权化、稀缺化和由少数人垄断的局面,将优质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让全体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性,促进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要完全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研究问题,发挥基础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把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全社会享受到先进的、优质的、普遍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 熊武金,曾晓梅.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建设.教学与管理,2010(10).

[2] 贺芬.论“大班额”现象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与管理,2011(4).

[3] .

[4] 刘春.控制班额规范办学.人民教育,2010(11).

上一篇:初中生教育补习影响因素探析 下一篇:桂东地区小学英语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