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反思

时间:2022-05-26 09:34:26

学校文化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反思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困境之中。文章认为解脱困境的妙手良方在于学校文化的建构和培育,这对高职生的自我调节、职业规范和职业人格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能力 学校文化

[作者简介]张涛(1958-),男,江苏南通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研究课题“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学校文化的视角”(课题编号:CDGZ20100032)的研究成果以及2010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项目编号:K2010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77-02

一、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边缘化困境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披露: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未来三年,中国将有1100万-1200万名大学生毕业,但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人才缺口高达90%。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缺少实习经验”一项以51.7%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大学生的第一位。“缺少实习经验”凸显的不是大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缺乏,而是职业能力的缺乏。

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彼此之间作为一个有机体共同起作用,任何单一能力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它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体。当前,我国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如今,“以就业为导向”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毕业能找到一个工作岗位,对口性就业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广义上讲,今天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人们的谋生就业,而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成长的必由之路。”。实际上,“高素质、高技能”的深层依托也是高职生所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能力。此外,“一线人才”并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强、会操作,他们不但要具有某一单项能力,而且要拥有某一领域、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是前提和基础。基于以上分析,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内涵之所在,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丰富内涵发展的重要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处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之中,高职教育自身的变化也很快。从1999年开始,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当初,各高校基本上还处于混沌、摸索状态,随着“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加之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危机来袭,各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把就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如今,随着生源的减少,招生工作开始成为各高职院校紧密关注的问题,可以预见,这一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存在下去。这一变化客观上促进了高职教育必然由量的扩招转向质的转变。基于这样一种推论,对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也变得势在必行。对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和提高是高职教育自身存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自身沉淀的结果。

二、学校文化和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关系论述

“当代对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的行为,探索、创造、超越现实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文化成为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并具有生命意义的一种力量,他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作用上升统一到目的层次。”文化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与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契合的。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整体能力,是高职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自身独有的、长期起作用的一种能力,是其他能力的统领,这种能力只能在学校文化系统中才能得以培养并形成。“校园文化还是一种心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师生员工在各种环境条件中(包括外部环境)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坚定的信念、积极的进取精神、乐观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从而形成整个学校的心理优势。”从职业能力的概念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论述来看,有一个必然的结论就可以得出,即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最深层的底蕴和根源就是学校文化。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大规模发展至今,刚刚经历20年,学校文化的积淀是极其有限的,即学校文化的缺失。学校文化的淡薄和缺失带来的后果是职业能力的缺失,因为职业能力缺少发展的依靠和底蕴。要想发展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依托学校文化的不断构建和积累,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一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学校变革的根本点会落实到学校文化的转型,聚集到文化建设这个核心问题上。从长远以及深层次来看,加强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遵从这一规律,即关注文化建设。

三、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主要形态

当前在高职院校,就学校文化的具体呈现形式和载体来看,学校文化构建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社团文化、专业文化和校企文化。这三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培养高职生核心能力方面具有诸多的共同之处。

就社团文化来看,“精品社团所倡导和呈现的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社团发展,在提倡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是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社团本身所呈现或鼓励的品质,如合作、团队、宽容、创新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和创造力,使个性得到极大的完善和丰富。“学生社团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更集中的代表了某一类同学的发展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利用了校内外的某一类相关资源,从而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一道个性化的桥梁。”。从总体来看,社团在创业、创新、大赛、服务社会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无论是在教育界、国家大型活动以及自然灾难面前,都闪耀着大学生社团的身影。任何一个成功的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都充满了创新因素和社会元素,客观上培养大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目前,高职生在校学习都依托于某一专业,专业文化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笔者认为,对高职生行业规范、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专业文化浅层次的培养,而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培养的现状和所能达到的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制的《学会生存》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作为主体的专业教师应该明白专业以及课程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以及专业教学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上。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办学特色,进而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特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课

程的价值观和课程文化的建设也是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不可否认,高职教育与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引进企业文化就是一种需要和必然。虽然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利益的冲突,校企合作很难上升到文化层面,但是,融通校企文化模式,引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却是一种必然。目前,高职院校基本都有实训场地和设备,但是,这也仅仅是模拟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场境有差距,一些职业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更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掌握和内化。”因此,高职教育要真正转入内涵式发展,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构建校企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且校企文化也会成为校企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新世纪的教育,将不再侧重意识形态或技能,文化才是培育人才的主要手段。”浓厚、健康的校企文化才能把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学校文化的主要功能

叶澜教授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指向于解决问题。或者说,文化形成于对现状的改造。文化的产生与发现缺陷以及改变缺陷的活动有关,现实的缺陷正是人的未完成态使然,而且正是缺陷的凸显为文化发展搭了台。”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边缘化的现状,是对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化的呼吁和要求,是构建学校文化活动的能量来源。但是,学校文化对高职生的渲染和熏陶,高职生融入学校文化生态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层次和过程。高职生刚进入学校,存在着道德行为选择和职业行为选择的倾向,需要强化积极向上的倾向,让他们成为稳定的显。就高职生三年的职业生涯来看,“不同阶段的个体在一定层面上参与特定的环境关系,在其中不仅自我定位,并且依据环境的评价指导自己的行为表现。”在这一阶段,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在学校文化生态系统中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形成基本规范、个体实现主动调节、立体化职业人格的养成,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渐进关系。

从对规范、准则的学懂无知到遵从基本规范,再到形成基本规范的价值取向,是第一阶段职业能力发展构建的轨迹。从高中教育转到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改变,而缺乏主动的适应和学习能力。高职生在入学的初期,虽然会接受入学教育、专业介绍、行业规范的学习,但是,他们只是感性的了解,甚至会去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未来的职业生涯、毕业后的就业缺乏合理的规划。学生处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置身于浓厚的专业文化和创业文化中,通过参加专业社团的训练,基本的职业能力和相关规范是可以潜移默化地获得的,并且能够使他们积极地去遵循行业规范和社会规则。就业中的诚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线工作所需的吃苦耐劳精神是能够慢慢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的。同时,可以通过社会热点话题(如“富二代”“贫富分化”)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为“当今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任务,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主动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高职生随着在校学习时间的增长,不断成长,逐渐摆脱了“遵从”和“遵守”,开始走向主动调节,走向实践。在这一阶段,高职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明显增强,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和判断去开展各种活动和学习,参加实践、实训。这时,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遵从规范,而是由原来试探性地参加社团到积极竞聘社团干部,对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大赛、创业实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毕业所从事的行业有较全面的掌握。和第一阶段相比,学生的职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知识、技能和理解力会有很大的进步,身上体现出更多的职业人的特征。但是,危机也会随之出现。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关注自己的前途、构思未来时,可能遭遇到的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社会腐败等问题,这往往会使他们出现人生观扭曲、人生价值标准滑坡、道德缺失等情况,这种主动性就变成了消极的、负面的主动性。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佛拉克斯说:“对于社会秩序来说,青年的想法是很危险的,但也是充满希望的。青年的反抗,表示在历史的洪流中,新文化及新社会秩序将要隆重出场了。”在这种时候,学校文化如何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应在学校文化的引导下,使自己正面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从社会对高职生职业能力需求的角度来看,个体能够实现主动调节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个体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第一步,当个体树立了立体化的职业人格的时候,高职生在校内的职业能力培养才趋于圆满状态。目前,绝大部分高职生第三年都是在校外实习的,或者说第三年是比较集中的实习期,这种校外实习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高职生在校外实训步入社会,正在经受社会的历练和洗礼,同时他们身心仍是归属学校的,知识和身心的缺陷还可以来到学校弥补。这一段特殊的时期(既是社会人又还是在校学生的时期)对他们的能力的习得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建立理论和观念的时期正是校园时期,这一时期是实践的空白期,同时,信息系统的复杂与不完整,使得大学生建立的理论往往与现实有一定差距。当步入社会时,真实世界的展示和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导致了认知的混乱。这种不同是需要校园文化做出自身调整来适应的,校园生活中的社团组织和现实模拟都是对这种不足的弥补。校园文化应努力完善自身的内容,为身处其中的成员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机会。在这一阶段,高职生所呈现出的实践空白和理论稚嫩可以到校外实训中获得填缺和巩固。校外实训中所感受到的知识枯竭和能量不足也可以得到补充。这样,实践和理论都能得以完善,个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地成熟起来。个体的能力能够满足岗位和行业领域的要求,身体和心智显现出职业的气质,彰显出充盈的审美人格。这样,立体化的职业人格就出现了,可以基本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准职业人的转变。至此,学校文化的改造功能在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基本完成。

上一篇:论农村“双后”劳动者短期职业培训办学主体及... 下一篇:在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中实现高职教育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