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中国地区经济的差距

时间:2022-07-30 12:47:52

对外贸易与中国地区经济的差距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改进的索洛模型和趋同核算分析框架考察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省份(台湾省除外)经济收敛和发散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省份劳均GDPσ发散和β发散的主要力量之一。据此,本文指出应采取积极措施缩小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促进地区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关键词]对外贸易;地区经济差距;σ收敛;β收敛

一、引 言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倍受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重点论题,但关于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差距影响的研究却起步较晚,且大都归结于实证分析,并由于数据、模型和方法的差异,研究者们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一种观点认为;对外贸易会恶化地区间经济差距。如Fuchs 和Pernia(1987)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地区间公共交通设施非常不完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常常是由国内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所决定的,出于效率的考虑,对外贸易倾向于遵循已有的地区发展模式,这将加剧地区间经济发散。1](88-111)Sanchez-Reaza 和Rodriguez-Pose(2002)分别使用β收敛和σ收敛检验了墨西哥进口替代时期和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对外贸易对其内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发现对外贸易增大了地区经济增长差异。[2](72-90)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地区经济收敛。如Henderson (2002)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由于对外贸易并不依赖于国内市场,随着中心城市区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生产者可以选择在中心城市之外进行生产,这将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收敛。[3](89-112)此外,还有一些经济研究者持中立态度,如Pernia 和Quising(2003)利用菲律宾1988―2000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三段最小二乘回归法进行分析,认为对外贸易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是有利的,但是对外贸易本身并不能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4](91-406)Parikh 和 Shibata(2004)则认为对外贸易是否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收敛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他们使用了面板数据方法,采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了30个非洲国家、14个亚洲国家以及20个拉丁美洲国家对外贸易对其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加速了亚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地区经济收敛,但是在非洲,对外贸易加剧地区经济发散。[5](33-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究竟对地区经济差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趋同核算分析框架出发,利用我国各省①(台湾省除外)1978―2005年度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与实证

(一)分析方法与模型

1.趋同核算分析框架的提出

2003年,De La Fuente在对经典的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方法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分解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收敛贡献程度的分析框架,称为趋同核算(convergence accounting)分析框架。De La Fuente利用OECD18个国家1970―1995年间的面板数据示范了在趋同核算分析框架内,如何分解各要素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第一步,利用OECD国家1970―1995年的面板数据回归GDP增长方程;第二步,根据方程的回归分析结果对GDP增长率进行分解,分解方法为:各要素单独引致的GDP增长率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即其他变量取值为零的情况下,由第一步的回归结果给出的每种因素单独引致的各国GDP增长率;第三步依据上述分解结果,可测算出各要素对GDP趋同与差异的贡献率,具体计算方法为:首先计算出各因素单独起作用时,1970-1995年OECD国家GDPσ收敛指数的变化,比上此阶段实际GDPσ收敛指数的变化,就可以得到各种因素对OECD国家GDPσ收敛的贡献,同样,利用各因素单独引致的GDP增长率估计的β值除以实际GDPβ收敛率,可得到每种因素对GDPβ收敛的贡献。[6]

本文将借鉴De La Fuente(2003)的趋同核算框架,分析对外贸易、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趋同效应等因素对中国部份省份经济增长收敛的贡献。

2.模型设定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假定我国除台湾省外各省生产函数相同。自Mankiw,Rome和Weil(1992)[7](655-671)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型后,附加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成为了大多数实证研究的基础。Krueger(1980)、Ram(1987)、世界银行(1993)等认为由于对外贸易能够促进比较优势的发挥使分工更加专业化,促进资源的更优配置,从而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增长。此外,对外贸易还能享受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的更好发挥以及更快的技术进步。因此,本文在附加人力资本的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加上衡量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V(出口依存度),并设各省生产函数为:

(二)数据及估计结果

1.数据来源

本文将1978―2005年分为7个子时段,1978―1981年间,1982―1986年间,1987―1991年间,1992―1996年间,1997―2001年间,2001―2005年间,以中国30个②省份的经济为研究对象,变量和数据来源如下。

V为对外贸易量占GDP的比重,用各省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

sh为劳均人力资本投资水平,本文遵循Mankiw、Rome& Weil(1992)以及de la Fuente(2003)的做法,采用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与劳动力的比值来衡量。

sk为物质资本投资水平,用各省资本形成总额占总产出的比值表示。

y(0)为期初的劳均GDP,用每个子时段期初各省支出法GDP与劳动力的比值表示。

2.劳均GDP增长方程估计

利用1978―2005年间7个子时段的相关数据回归分析方程(8),相关的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方程的可决系数、DW统计值和F统计值都处于合理水平,所有的变量都很显著,表明回归估计结果较好。λn[y(0)]的系数为-0.0103,表明1978―2005年我国部份省份经济存在着条件趋同。物资资本贡献因子、人力资本贡献因子以及对外贸易贡献因子均为正值,且显著。其中,物质资本贡献因子最大,表明物质资本投资对我国部份省份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

3.劳均GDP增长分解

上面的分析将各地区劳均GDP增长归结为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对外贸易和趋同效应4个因素。接下来,本文分两步估计这四个因素对我国部份省份劳均GDP增长的影响。

首先,根据表1的回归分析结果估计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对外贸易和趋同效应单独引致的劳均GDP增长率。其计算方法为,不考虑其他因素,即将其他变量取值为零的情况下由式(8)给出的每种因素单独引致的省份劳均GDP增长率。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上表中的观测值为1978―2005年各省劳均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估计值为根据表1的回归分析结果估算的各省劳均GDP平均增长率,误差为两者之差。尽管有的省份误差较大,但总体而言,根据表1的预测可以解释大约80%左右的实际劳均GDP增长变化。可以看到,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对外贸易所引致的各省劳均GDP增长率差异较大,而趋同效应所引致的各省劳均GDP增长率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明显受益于物质资本积累和对外贸易,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受益于趋同效应,在对外贸易和物质资本积累方面比较落后。

4.因素贡献估计

接下来,本文计算出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对外贸易和趋同效应对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收敛和β收敛的影响。σ收敛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标准差逐渐缩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现出绝对趋同,如果σ值趋于减小,即σt+1<σt,表示存在σ收敛。β收敛则意味着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国家,参数值β小于0,表示经济增长趋于β收敛。根据表2的结果,本文估计出上述4种因素单独起作用时,1978―2005年间我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收敛指数的变化,通过与此期间实际劳均GDPσ收敛指数的变化相比,就可以得到各种因素对我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收敛的贡献。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检验β收敛的方程为:

依据表3,本文可以进一步具体分析各因素对1978―2005年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收敛与β收敛的影响。

其一,各因素对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收敛的影响。1978―2005年,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的σ收敛指数由0.4980增加到0.5796,增加了16.39%,将这一变化标准化为100%。物质资本投资和对外贸易导致了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发散,其中物质资本投资导致σ值增加了72.68%是现实情况的443.47%,对外贸易导致σ值增加了15.12%是现实情况的92.26%。人力资本投资与趋同效应则导致了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收敛,其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为现实情况的-307.51%,趋同效应的贡献为现实情况的-138.65%。1978―2005年间,这四个因素共同导致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标准差σ增加了14.68%,解释了中国部份省份实际劳均GDPσ发散的89.56%。

其二,各因素对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β收敛的影响。1978―2005年间,中国部份省份实际劳均GDP的β收敛系数为-0.0018,且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物质资本投资和对外贸易导致了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β发散,且都很显著,其中物质资本投资引致的β发散率为0.0052,为现实情况的-282.85%,对外贸易引致β的发散率为0.0011,为现实情况的-61.74%。人力资本和趋同效应则导致了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β收敛,其中人力资本引致的β收敛系数为-0.0057,趋同效应引致的β收敛系数为-0.0021。1978―2005年,上述四因素所导致的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β收敛率为-0.0015,解释了中国部份省份实际劳均GDPβ收敛的83.71%。

以上分析表明,从各因素对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收敛和β收敛的影响来看,物质资本投资和对外贸易导致了中国部份省份经济差距发散,趋同效应和人力资本投资则促进了中国部份省份经济差距收敛。

三、简短的结论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在不平衡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体制转型的大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的不同、交通地理位置的差异、市场化改革的先后有序以及在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增长不可能在短期内趋同。但是,地区经济差距的长时间存在或扩大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本文发现;1978―2005年间,以出口依存度表示的对外贸易导致了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收敛指数增加了15.12%,且对外贸易引致的部份省份劳均GDPβ发散率为0.0011,是引致中国部份省份劳均GDPσ发散和β发散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本文认为应该采取切实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参与对外贸易,缩小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平衡地区经济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例如,增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其在对外贸易中不利的地理位置缺陷;可加大国家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西部企业的支持,增强其参与对外贸易的能力;可更多的将中西部地区纳入双边和多边区域贸易、经济协定之中,为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等。此外,鼓励资本流入中西部地区,为不发达地区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优待;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也是不无裨益的。

注 释:

①为了行文方便,将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文中统一简称为省。

②由于重庆直辖市设立较晚,出于统计口径一致性考虑,仍将其并入四川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

[1]Fuchs R.J. and Pernia E.M., 1987, “External economic forces and nat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Japa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Pacific Asia." [A], Fuchs R.J. and Pernia E.M.:Urbanization and urban policies in Pacific Asia [C], Boulder and London:Westview Press.

[2]Sanchez-Reaza,J. and Rodriguez-Pose, A., 2002,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Mexico." [J], Growth and Change, vol.33.

[3]Henderson, V., 2002,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17, No.1.

[4]Pernia, E.M. and Quising, P.F., 2003, “Trade Openn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vol.37.

[5]Parikh, A. and Shibata, M., 2004, “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Accelerate 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Inco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15.

[6]De La Fuente, A., 2003, “Convergence Equations and Income Dynamics: The Source of OECD Convergence: 1970-1995." [J] Economica, vol.70.

[7]Mankiw, N. G., Romer, D. and Weil, D. N, 1992,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7.

Foreign Trad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China

He Li

Abstract:Based on modified Solow growth Model and convergence accounting analys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inds tha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to outside policy, foreign trad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σ disparity and β disparity of GDP per worker. At las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n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so as to boost a harmonious growth among regions.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σ convergence; β convergence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资产与企业资产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不动产税应成为我国市级财政的主体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