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28 08:51:33

对外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我国2003-2012年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对外贸易以及进口贸易开放度和出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作用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出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以及不同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均显著为正,但是从影响程度来说,出口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影响较大;进口贸易开放度显著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对内陆地区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对外贸易 进口贸易开放度 出口贸易开放度 居民消费

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却一直持续走低,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5%左右,消费需求不足造成了大量产能过剩,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探讨如何扩大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的影响因素。该类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视角进行的:一是收入视角,该类研究主要是基于凯恩的绝对收入理论,王曦(2002)、方福前(2009)、李丹(2013)等学者的研究军指出,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二是社会保障视角,白重恩和吴斌珍(2012)研究发现提高养老金缴费率会降低消费支出水平。杨文芳和方齐云(2010)研究发现过高的税负也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贺京同等(2007)则认为通过提高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能够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三是城镇化视角,樊纲和王小鲁(2004)研究发现,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最大的是收入水平,其次是城镇化水平。

综上,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很少关注贸易开放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广泛发展,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消费、乃至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我国2003-2012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对外贸易以及进口贸易开放度和出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如何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提供政策启示。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选取

从理论上来讲,对外贸易可能会通过就业和工资水平两个途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了实证检验对外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本文构建如下形式的计量模型: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c表示截距,fi表示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εit 表示随机扰动项。各变量的具体含义是:

被解释变量地区居民消费水平(consum),以各地区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来测度。解释变量总贸易开放度(trade),采用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来衡量,进、出口贸易额均用期年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折算。其它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水平(human),采用各地区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时间来测度,将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程度的受教育时间记为6年、9年、12年和16年;产业结构(struc),采用一个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来度量;地区市场化水平(govsca),采用政府财政支出与总产出之比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agdp),采用各地区人均GDP的对数值来表示。除此之外,本文还拟将总贸易开放度分为进口和出口,并分别使用进口贸易开放度(import)和出口贸易开放度(export)进行计量回归检验。

海南地理位置特殊,而的数据并不全面,故将这两个省份剔除。重庆于1997年设立为直辖市,为保持数据连续性,就将重庆和四川的数据合并计算。本文最终以我国2003-2012年28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考察样本(28×10),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对于计量模型中的名义变量,都以2003年为基期,采用GDP平减指数予以缩减。表1为本文计量模型中所有变量的统计特征。

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总贸易开放度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回归结果

表2第一列为全国层面的回归结果。为了克服异方差问题,标准误都经过了怀特异方差修正。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显示,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能得到更有效的参数估计值,所以本文只列出了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总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由此可见,随着我国贸易开放度的增大,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品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究其原因,从经验直观上而言,总贸易开放度主要是通过就业数量扩大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途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另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地区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为了保证本文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下文再将总体样本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两类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其它则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子样本回归结果见表2第二、三列。分地区估计结果显示,总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总贸易开放度对不同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是从影响作用的大小来看,总贸易开放度对中西部内陆地区居民的影响作用大于东部沿海地区。发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其优越的地理条件,致使东部沿海地区在贸易开放度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上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对消费水平的促进效应业已充分发挥,这也是导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现阶段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贸易开放度较低,但在通过提高贸易开放度以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层面,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地区尚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与整体样本的估计结果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二)进口和出口开放度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回归结果

本文将总贸易开放度分为进口贸易开放度和出口贸易开放度,并将其与居民消费需求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首先,出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均显著为正。但是从影响程度来说,出口贸易开放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影响较大。对该现象的可能的解释为,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当前我国进行出口贸易的产品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该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会为内陆地区的工人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和提供更高的工资水平,并进而更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其次,进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但是对内陆地区的影响作用比较小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影响程度来说,进口贸易开放度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最大。对该现象的可能的解释为,从理论上来说,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所进口的多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先进技术、机器设备等,这都会有利于该地区提高工人技能和工资水平,从而使得该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上升。相应地,对于西部内陆地区大多数非熟练劳动工人而言,进口贸易并就不能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

结论及政策建议

国际贸易是当前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会通过就业和工资水平两个途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在未来的经济改革中,我国依然要重视对外贸易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贸易开放及其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作用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都要求我国政府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时,还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和实施多种措施,同时达到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具体而言,从本文的研究内容中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建议:首先,为了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应该高度重视中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过去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梯度发展战略,为此新世纪我国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正是顺应了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其次,我国不同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消费需求方面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差异,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应该合理扩大进口贸易,尤其是如生产技术、机器设备等;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则应该充分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进而为该地区工人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和提供更高的工资水平。最后,为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政府还应该从提高地区市场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进行着手。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吴斌珍.中国养老保险缴费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2(8)

2.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3.贺京同,霍焰,程立超.消费平滑性及其对中国当前消费政策的启示[J].经济评论,2007(3)

4.樊纲,王小鲁.消费条件模型和各地区消费条件指数[J].经济研究,2004(5)

5.李丹.中国最终消费率过低之谜[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

6.王曦.当期收入还是永久收入: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模式的检验[J].世界经济,2002(12)

7.杨文芳,方齐云.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率[J].当代财经,2010(2)

上一篇:通经活络,橘络竟然也能泡药酒! 下一篇:整体护理对高龄肾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康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