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29 04:50:42

高职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促使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但人才匮乏制约了纺织行业的发展。高等学校要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用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纺织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综合能力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2A06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33-02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自2000年以来,工业增加值保持20%的增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5.4%。2010年第四季度,纺织行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3.3%[1]。目前,我国成规模的纺织企业有47200多户,吸纳就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农业每年为纺织工业提供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近1000万吨,涉及1亿农民的生计[2]。

一、纺织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纺织业是我国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和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业,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促使纺织业在阵痛中开始转型升级。但人才匮乏已成为纺织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人才短缺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力短缺上升为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调。预计到2015年,我国纺织业劳动力需求将达到2300万左右,昭示着劳动力资源问题将成为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折射出纺织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从纺织企业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上看,大中型纺织企业的技术带头人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左右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但新知识补充少,年轻一代又不安定,加上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认识不足,间接地造成了人才大量流失。在中小民营企业中,接受过系统的纺织生产理论和实践训练、熟悉WTO规则、具备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较为低下[3]。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愿意培训员工,也缺乏与员工的交流,导致人才流动性大。纺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行业今后的发展。

纺织企业目前大多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企业急需的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会长倪阳生在谈到纺织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时说:纺织工业不是夕阳产业,它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高新技术密集产业。未来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以及纺织强国的建设急需投入大量的设备、技术与研发人员,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精通纺织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2020年,纺织工业要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旺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6%[4]。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采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5]。也就是说高等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改革专业教学形式及内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满足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据调查,纺织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高层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工作,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中层和基层技术与管理工作。我院纺织专业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不断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调研及专家论证,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纺织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将高职纺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熟练的纺织品检验与分析能力、纺织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纺织产品设计能力、基层生产管理能力和贸易能力,能从事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工艺设计与实施、生产组织、新产品设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工场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具有工厂实际工作情境的教学模式:通过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活动场所(纺织厂、一体化实验实训室等),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训练。“工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学习。

图1 “工场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6]。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课程体系应依据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来构建。

为使纺织专业的课程体系能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按照纺织企业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结合纺织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通识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为两翼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两部分,是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态度;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针对业务领域的拓展、高新技术应用或者是知识的深化,是在专业层面上的扩展和延伸,为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做铺垫。

3.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学习工艺规范。纺织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实践教学活动既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实践条件建设应保持与企业真实环境相一致,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在实践条件建设中遵循“系统、完备、兼容、实用”的原则,建设初期,通过调研、走访、咨询等途径保证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并按照调研、咨询、认证、招标、采购、安装、调试等程序进行建设。为避免重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项目除满足纺织专业需求外,还应满足专业群的需要,且所购仪器设备既要满足教学需要,又要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一致,以保证学生零距离上岗。

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纱线品等暗室、纤维检验室、纱线测试室、织物检验室、机织实训室、面料分析室、机织小样机室、纺织CAD室、纺织品检验室、产品设计工作室等;并对校办纺织厂加大投入,完善气流纺和环锭纺纺纱生产车间,除用于纺织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相关课程的技能训练,还从事生产和研发新产品。充分发挥校外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我院高职纺织专业围绕“精、简、整、全”开展教学内容改革。通过组织行业专家、职教专家、专业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够用为原则,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优化、简化;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力争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的教学改革,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为使教学内容更能反映纺织企业生产过程,通过分析纺织行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并将纺织生产所需的工作任务一一列举出来,再从工作任务中归纳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然后通过专家研讨会,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合、优化,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形成一体化教学课程、按照任务引领要求进行教学的课程整合为项目式/任务驱动式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变成学习领域课程等(如图2所示)。通过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图2 教学内容整合优化

2.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师队伍多元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教学活动不再以简单的“理论+实践”方式进行,而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分类教学、一体化教学、厂校一体教学等;同时,教师队伍向多元化,企业技术骨干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1)分类教学:对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课程,按照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进行分类教学,男生以设备维护与保养为主、女生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进行实训。

(2)一体化教学:对以一体化教学为主的工学结合课程,通过一体化教学,将知识与技能训练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师边讲边教,学生边学边练,达到学做合一,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厂校一体:校纺织厂是进行现场教学和实习实训的主要实践教学场所,利用校纺织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参加生产实践,通过学院与企业的专兼职教师的角色交替、教学地点的轮换实现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加强教材建设,突出职业特色

教材建设是专业改革的突出表现和落脚点。在教材建设方面,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合作,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编写出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纺织专业特色教材。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纺织专业教师主编参编了体现职业特色的专业核心教材:《纺纺织材料》、《纺纱工艺与设备》、《提花工艺与纹织CAD》等;与纺织行业协会、企业合作,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整合理论和实践知识,编写出任务引领的项目式校本教材及讲义;完成了《纺织工艺与设备》、《织物结构与设计》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8门,开发了8门网络课程和1个专业素材库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4.发挥专业社团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纺织专业实施以“专业社团+职业导师”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学校提供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课设定为必修课,安排企业技术权威、专业教师进行专业介绍,专业教师为专业社团进行专业指导,实现全程、全员指导的模式。并通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信息获取、职业角色转变、职业岗位定位等,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出发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将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工学结合理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专业核心课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通过多途径进行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http:///,2011年01月27日

[2]中国服装网,2009/2/27/

[3]第二产业 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宁波网,http:///,2011-05-06

[4]现代纺织业需要新型技能型人才,倪阳生,中国教育报,2012-09-01

[5]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

[6]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束剑华,职教论坛,2006.2,P8

作者简介:

包振华(1967-),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工程师,国际商务单证员,研究方向:纺织专业教学改革与实验条件建设。

上一篇:儿童文学语体特点及教学策略 下一篇:试析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