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初探

时间:2022-07-29 09:27:53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初探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具体阐述了怎样从以上三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适应物理新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知识衔接

在新课程观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进步。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几年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本人深刻体会到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为防止出现放任自流的倾向,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高二物理教材中明确指出:“物理课不仅仅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要实现主体和主导的最佳配合,教师应善于挖掘和调动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愉快的学习

学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特别是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往往是观察和实验,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通过让学生左手用力压书,右手抽动夹在书中的直尺,体会到“压力越大,物体间滑动摩擦力越大”;在讲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时,可以让每位同学用手轻压自己的喉头,体会到声带的振动……这样既强化了知识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相信同学们对那些动手参与得出的知识点印象会比较深刻。

同时,适当增加课外的小实验,让学生感觉物理并不高深莫测,也不遥远,物理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启发性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以前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到的往往是知识的结论,却忽略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改革的其中之一就是改革教学方法,以加强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初步形成“观察现象(实验)——提出问题——自学讨论——猜想判断——分组实验——启发思维——总结规律——练习运用”的课堂教学结构,而在每一项教学环节中,始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即使学生提出的猜想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作适当的指导调控,使课堂呈现合作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精神。当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手段,上述教学结构中各环节可以有所调整。比如讲述《光的反射定律》时,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可以边讲解边实验,边实验边小结,使学生体会和了解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教学过程中,自学讨论、猜想判断这些环节就可省去,但启发思维、总结规律的环节应有所加强。如学生往往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教师可启发说“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就先像有父再有子,只能说儿子像父亲,哪有说父亲像儿子的道理啊?”,使学生懂得一些逻辑知识。为帮助学生记忆,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口诀之类的,寓教于乐,启发心智。如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法线居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角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规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法线居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斜射时,空大水小(斜射时,在空气中的角较大);光垂直入射时,三线合一(光垂直入射时,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3、择优性学习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有下列几种:

⑴受力分析法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密切相关,是属于派生性的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通过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得出物体得浮沉条件。

⑵演示实验法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以下一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浮沉条件。

a.木块、钩码放入水中

b.钩码放入水银中

c.牙膏壳鼓着,压平后分别放入水中

⑶实验法

以上三个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提供得物理情景,从而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三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加以选择。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联系这两方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课堂提问,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在课堂提问中应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

教师面对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机器人,而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由于家庭环境、智力水平、学习喜好、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而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课堂提问应有较大辐射面,既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学困生,达到共同提高。

2.难与易的关系。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提问最好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高度,切忌过深过难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唱独角戏。

3.曲与直的关系。

我们听故事讲究一波三折,曲折动人,不喜欢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如同喝白开水一样无味。对于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学生每次都面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因此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具有新意。

4.多与少的关系。

授课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为完成备课任务而对学生狂轰滥炸,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教师所谓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当初设计这些任务的目标究竟有没有达到就不得而知了。而提问过少,将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课堂提问应该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⑴一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问,“满堂灌”;

⑵什么都问,不讲究针对性、目的性,漫无边际,模模糊糊;

⑶偏离主题,为提问而提问;

⑷只问好学生,不问学困生;

⑸表达不清,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

⑹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⑺不能举一反三,根据学生的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在设计提问时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同一个内容,在不同场合进行提问时,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由于高中生是初次接触物理,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带有启蒙的性质。在传授简单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开创良好的开端。基于以上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简化了某些知识点或是建立了理想模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从开始接触物理就努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典范。

例如,在讨论电阻的串联时,不能只满足于形式上的“串”,而要讲清在连接方法上必须是一个接一个地连接,不能有分支,电流在流动时是依先后次序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同样在讨论并联时,不能局限于“并”的形式,关键在连接时,是几个电阻的一端都接在一起,另一端也都接在一起,然后接入总电路,电流在流动时是同时流过所有并联在一起的电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由电路连接的现象而逐步深入思考其内在的物理过程及规律。

对于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电路中有电流产生,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这只是电磁感应诸多方式中的一种,不能在教学中将它作为电磁感应的全部。若全部导体切割磁感线又怎样?是否不切割就不能产生感应电流?这些问题可以在适当情况下向学生提出,但不必解答,具体内容待到高中再学。这样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促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不能像有的老师所说:如果不能产生感应电流就不是电磁感应,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堵死了。如果这样不恰当地断然否决的现象重复多次,势必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之后的学习造成极大障碍。

对于安培右手定则,有些教师这样讲:大拇指就指线圈N极。这样说只是解决了特定情况下的判断问题,对于一般问题,判断磁场时会得到错误结论,原因就是没有抓住问题实质:大拇指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因为在高中没有建立起正确概念的话,在高中学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会感到吃力,不恰当的认识很难纠正。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这就告诉我们,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高中知识的一致性,要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不能以特殊代替一般,注意开阔其思路,使其积极思考并能提出问题。

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波,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靠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应博采众法之长加以综合运用,发挥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扬长补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就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

上一篇:对“如何吸引学生走进物理课堂”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科学课上开展真正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