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备课

时间:2022-07-28 02:18:51

新课程新备课

【摘要】粗略预设弹性教案,好的教案宜粗不宜细,宜活不宜死;精心构建弹性学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要分层备课,要做到目中有不同的学生,目中有每一个学生;灵活处理弹性教材,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关键词】粗略 ; 精心 ; 灵活 ; 弹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42-02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新课程下教师该怎样备课的问题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传统的备课方式已经受到严重挑战,新的教学理念呼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是这种“生本”思想的构建,同样是备学生备教材,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行为将赋予“备课”新的含义,“弹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将使课堂不再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局面从此展开。

一、 粗略预设弹性教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成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课堂上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答案,若不,就努力引导,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显然,那种像剧本一样的课堂教学方案怎么也无法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这一切具有不可与定性,所以备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备课不断调整,不断生成。不能让学生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里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这就为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知识面,包括反应机智。在考虑教学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设想几种课堂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另外,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总之,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由此可见,好的教案宜粗不宜细,宜“活”不宜“死”。

二、精心构建弹性学案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动态中的教学有了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为学生构建弹性学案,即在教学方案中设计好知识的“坡度”,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面向学生”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就是说,作为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有不同的人”,“目中有每一个人”。我们的教学对象各有所长,程度不一,目标的达成有快有慢,教学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教学策略的灵活性,注重学生全体,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理念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生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自信心。而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预设性备课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当做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具体做法是,根据上中下三个层次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安排每一个教学程序,制定出每组学生,每一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目的要求。除了将学生分层之外,还可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布置作业等。总之,要从“个性化教学策略”角度,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尽量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活”起来,使他们适用于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个体,特别是对弱势学生,教学策略应成为一种能推动他们在“缓坡”上“小步子”前进的力量。如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一)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二)想当导游的同学练习说导游词;(三)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画张军阵图;(四)想当播音员的同学试着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哪能没有兴趣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灵活处理弹性教材

以往应试教育强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因为考试永远不会超“范围”,这无疑使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而善于灵活处理教材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一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说:“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编写虽有一套体系,但他们面对的是虚拟的学生,所以,它既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又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材使用与处理上要把握好依循与改造的关系,把握好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外资源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用”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做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备课时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解读和思考,否则,教师就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跳出教材的范围,立足于教材之上,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的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新动向,吸取生活中的教材,把它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对此,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本身即是课程!

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新视野下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为我所用。二是整合和丰富教材,即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增、删、改、换。增加引发学生思维的资料和训练能力的活动;删去某些枝叶与次要的内容;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以利学生自主探索;更换内容、例证和练习以适应学生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不断地感悟、融合、创新中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材编制的命脉,用好教材,科学的处理好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无论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还是师生共用的教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才有可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其如此,粗略、精心、灵活、弹性是教师备课的关键词。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J]1983年.2(002):4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2011年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外语类高职院校语境建校探析 下一篇:家校携手放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