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探索

时间:2022-07-28 11:00:15

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探索

摘 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几种方法,并建议如何进行实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学习动力;解决方法;实施

1 前言

我在职业教育中从事一线教学与管理工作共有十五年了,一直关注学生学习动力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大不如以前了。通过对我所教过的几届毕业生调查、电话联系和网络聊天以及对现在所教的三个年级的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思想变化,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分析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

2 扩招前职业教育学生的情况

2.1生源情况

那时高职院校很少,主要是中专,九十年代中期的中专学生生源质量很好,在初中学习成绩基本上是名列前茅,学生进入中专时都非常自信,有优越感。

2.2学习动力

有好的基础,进校后大家也延续了初中时的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时常看到学生向老师问问题的情景,另外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对现在来说要小得多,所以学生主要的时间就用在学习中,学习动力比较强。

2.3就业

由于还延续了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学生基本上很少考虑就业的问题,学生到企业里工作也非常努力,企业反映也非常好。

3 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情况

3.1生源情况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但进校学生的高考成绩一般,其高中时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其自信心和优越感较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差些。

2.2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很多同行现在就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积极差,学习效果差,不努力。一般认为这些归咎于学生自身,有些以前被大家都认为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现在也有同感;即使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其效果也未见起色,从事了许多年职业教育的老师也很迷茫,大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随着近几年的示范高职的建设,其中就派出许多教师去德国、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考察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学习,目的是把其成功经验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创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解决其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近几年的示范高职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实训设备,建立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几种教学模式,通过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我认为还应该就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考虑。

第一要解决需求问题,学生到校读书的目的不能够仅仅是拿证书,而是要获得一门技能,起码能够使用这种技能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很多学生毕业时证书一大摞,用人单位问他你究竟会做什么?学生然茫然不知,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一门社会需求的一门技能,实用的技能,而不是发证!

第二要解决学生学习方向性的问题,学生进校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辅导,现在职业院校进行这项工作很少,他们在报考院校的专业时很多是茫然的,不知道这种职业培养的人将来会做什么,究竟适不合适合自己?可能有的学生干了一辈子都不喜欢的工作。

第三在上述两个问题解决后才能够谈到学习动力的问题,学习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利益的驱使有动力”,“成就感也会有动力”。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才能够使学生学习有动力是职业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压力才有动力”是我们老师最擅长的法宝,考试不及格是压力,考试前的熬夜背书是动力,中学升学压力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职业院校这一招效果就不好,学生60分与99分效果差别不大,这门课程结束后很难得“温故而知新”了,中学课程的承前启后非常重要,必须“温故而知新”,这种动力显然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效果就不好,我们就必须考虑其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兴趣才有动力”是较好的方式,但学习的兴趣必须要持久才行,一旦兴趣失去学习动力就下降。我们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持续下去是关键,学生进入学校之初兴趣较浓是因为大学的一切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学生起初的梦想和好奇使其开学初期学习兴趣较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压力较中学时大大减少,这种动力也就渐渐减弱。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后家长与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对该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到企业就业,企业然后就送学生到相应的职业院校进行职业培训。一段时间在职业院校进行培训一段时间在企业实践锻炼,交叉进行。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确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有针对性的培训专门的技能,在企业里学习技能的同时又知道哪方面理论的缺陷,到学校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在学校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然后应用到企业的工作中。在这种交叉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源源不断的激发与补充,因为有新的知识和技能要被学习,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样学习理论知识不会盲目,工作技能又不断加强,学生毕业时自然成为企业中的有用员工。

这里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知识”与“技能”各自独立性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很多侧重“知识”的传授,很多验证性的实验当成了“技能”的培训,学生毕业到企业时被认为什么也不会,学生也认为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幸好这方面的缺陷正在逐步完善。

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完全适应中国职业教育吗?我认为至少现阶段不能够照抄照搬,但其培养学生学习动力的精髓是非常值得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需要的,而不是学习企业认为过时的东西或者很久以后才能够应用的,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侧重在技能,因为我们是职业教育,所以必须是技能优先;知识方面的内容应为指导技能服务,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有目标上的区别。

在教育方式上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在参与企业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由于我国职业经济现状,不能够把学生全部送到企业去,解决这种难题的方法在高教司张司长的讲话中提到“校中厂,厂中校” [1]的办学模式已经解决,所以高职院校建立了许多实践性教学基地。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许多和在企业完成一样的产品,目标明确,工艺水平提高,有成就感,理论知识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些就是我们学习其成功职业教育的精髓。

在学生技能鉴定中,考试就是考核学生完成产品的能力,应用知识指导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变革技能鉴定就是发证的模式,企业人员参与考核,对优秀人才给予就业优先推荐,在找到较好工作的驱使下,学生学习动力也会大大得到激发。

通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性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就会思考谁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性的问题。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就是师资水平,既然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培养高技能,我们的老师是否胜任是关键,老师不行一切免谈!职业院校老师一部分是本科、硕士毕业另一部分是从企业里来的有经验师傅,前者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后者可能文化水平不够,两者共同缺陷是没有得到教师的专业培训,即使有知识有技能但不知道用何种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才能够胜任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动力性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动力性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是成功的,才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4 结论

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应该是在校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素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其学习效果才好;只有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产品或任务时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利益的驱使有动力”,“有成就感也会有动力”四句话贯彻到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饶学《大的记忆》

作者简介:曾令全,男,1972年生,四川人,讲师、技师。主要从事汽车机电维修职业教育,研究方向:汽车故障诊断检测与维护、维修;主要技术研究成果:汽车电控发动机传感器测试方法研究;汽车电动助力控制原理研究;信号发生器在汽车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上一篇: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与数学实验 下一篇:浅谈CAI在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