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合唱的声音训练方法探究

时间:2022-07-28 02:11:22

老年合唱的声音训练方法探究

摘要:老年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声音的音色、和谐与统一等因素决定的,根据多年从事老年合唱教学的实践,笔者对老年合唱的声音训练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在呼吸、发音、共鸣、咬字吐字以及音域的扩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老年合唱;声音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05-02

良好的合唱演唱技术是由气息、声音、咬字吐字、共鸣腔体以及情感的表达等因素决定的,而且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呼吸与发声,发声与吐字以及气息、声音、咬字吐字三者与共鸣腔体的运用这三对关系。老年人由于歌唱习惯、歌唱心理以及发声的机能等都与童声及成人合唱有区别,因此,在进行老年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训练方法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究,笔者探索了以下几种训练老年合唱声音的方法:

一、老年合唱的呼吸训练方法

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合唱团要获得优美的音质、良好的母音转换、良好的音准、富于变化的力度、准确的节奏、多彩的音色等都与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呼吸训练是合唱训练基础。

歌唱的呼吸的具体方法有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以及快吸快呼等等,吸气时肩部放平,不能上抬,慢吸时尽量用鼻子吸气,快吸时应该嘴鼻同时进行,吐气应多使用慢吸慢呼,快吸慢呼的方式进行,做到匀、慢、稳,而且越慢越好,在吐气过程中可以作停顿(不吸不吐)再继续,就老年人而言,每次停顿时间不宜超过5秒,在体会到腰部的扩张感和小腹的收缩感后,逐渐增加停顿的次数,做完几次练习后要注意放松。

(一)均衡的呼吸练习

在做此练习时要注意吸气和吐气的均匀,做到气息与力度一起推进,软口盖打开,音量要控制,不要过大,音区选择要适度,高音区不用哼鸣,而用u唱,以避免挤压。

(二)跳音的呼吸练习

气息要有弹性的保持,吸气不宜太多,以免影响灵活性,要求横膈膜和腹肌的弹性,音区不宜过低,低至G大调即可,跳音练习要在气息的支持下进行。

(三)长音的呼吸练习

长音练习时,一般用柱式和弦进行练习,要求是精神状态一定要集中,老年合唱团可以考虑用“循环呼吸”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方法是:吸气状态统一,保持音量和气息的持续一致,各自换气时要注意保持歌唱的状态,进入下一次演唱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看是否有力度的变化,有力度的变化则要注意使自己换气后的力度与合唱团的力度一致,此外,换气后弱力度进入时要用软起音的起唱方式,尽量不要留下衔接的痕迹。

总之,音区越高,力度越强、乐句越长、气息的耗气量就越大,此外,气息的控制还与旋律的进行有关,级进和模进的旋律要求气息的平稳与流畅,上行跳进的旋律要做到“高音低唱”,低音时保持高音的状态,这就需要注意增加气息的支持,下行跳进的旋律则需要找到“低音高唱”,使低音能够保持高音的位置和感觉,这样才不至于高低音音区的脱节。

二、老年合唱的发声训练方法

(一)强调无声的张嘴练习

要想做到发声有共鸣与全体合唱队员音质、音色的一致性,我们必须重视无声的张嘴练习,具体方法如下:下巴放松,不让下巴上下移动,将头部向后抬起,每次张嘴都要靠头往上抬动来实现,嘴自然向上张大,对初学者来说,要每天重复练习几百次,坚持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直至形成习惯为止,这对老年合唱团的音质的改善和口型的统一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软起音的起音方法的练习

唱软起音时要求起音时气息要缓慢吐出,这种练习可以使老年合唱团获得歌唱时的气息支持感和感觉声音的发声位置,因此要多唱弱力度的练声曲,练习时要注意歌唱的吸气状态,使腹部肌肉在乐句唱完之后才能完全松开,同时要有软口盖的逐渐上提感,此外在唱软起音时还要注意吸气要求慢而深,力求声音能够“软起软收”,“有气就有声”,找到气与声的正确比例。软起音练习以哼鸣和“u”母音为主,力度以“p”与“pp”为主。软起音常常在练唱连音和长音时采用,也可以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来纠正喉音的毛病,呼吸方法是采用慢吸慢呼法。

(三)强调“u”母音的练习

通过“u”母音的练习来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通过把高位置的“u”母音的练习贯穿在整个歌唱过程中,这样就可以使歌唱者在高、中、低三个音区实现音色必定统一的目的。“u”母音的练习能使声音竖立起来,形成歌唱的上下通道感,而且能使声音丰满、明亮、松弛、圆润。发“u”母音时,要注意“内嘴”打开,嘴唇形成“撮口状”, 上下成管道状,喉咙打开放松,气息要有支撑感,想象成一根上下垂直的气柱,声音随气行,起音时感觉气息从下腹部涌出,通过胸腔、口腔,将声音打在硬腭上,感觉声音在鼻腔上部的眉心之间,向头部的前上方抛出。练习时开始用级进音程(三度或五度上行或下行都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用可用八度下行音阶,注意一定要把声叹在气上,音越高叹气的感觉越强烈,同时要带有哼鸣的感觉,气息要支持住,腰间有往外“鼓”的感觉。多做八度下行练习时,以便找到叹气的感觉。

如果在在练习“u”母音时,感觉到声音位置偏里偏后,我们可以用“mu”“nu”“lu”来练习,此法可调整声音的平衡问题,使歌唱位置趋向合理。

(四)加强母音转换的练习

老年合唱队员在练习母音转换时一定要注意以下要领:(1)下巴松开,尽量用牙关咬字;尽量保持口型不变,通过唇、齿、舌和牙的协调动作完成母音的转换;(2)保持各个母音统一的声音位置,使各个母音保持在“u”通道的歌唱状态之中;(3)可以在各个母音之前加入“m”“l”“n”等字头,以降低转换的难度;(4)用混合母音的理念进行演唱。

三、老年合唱的共鸣训练方法

老年合唱的训练过程之中,常常会出现声音的“尖”“挤”“压”“沙”等现象,致使声音缺乏融合度,缺乏合唱应该具备的“合”的共性,其具体表现为下巴紧张,下颚僵硬,舌根紧张,软腭下塌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对共鸣器官的调节,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以达到逐步改变音质的目的。

人声的共鸣器官分为可调节的(口腔、喉腔与咽腔等)与不可调节的(胸腔、鼻腔、额窦、蝶窦等)两类,因为声带所发出的基音是很微弱的,必须经过共鸣的运用才能使得声音的音量增大,音质得到美化。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可以达到逐渐运用共鸣腔体,美化声音的目的:

(一)多进行哼鸣练习

有气息支持的哼鸣训练可以解决气与声的比例关系,解决“漏气”与“气不够”的问题,使声音与气息的使用能够成正比,哼鸣练习还可以使歌唱者找到头声的“高位置”的感觉,获得正确的头腔共鸣,哼鸣还可以使咽壁挺立,使声音获得丰满而有力的效果。

哼鸣练习时要注意既要有气息的支持又要有口腔的开度,软腭上提,下巴放松,眉心与鼻咽腔有轻微的震动感觉,同时舌放平,舌尖抵着下牙龈,哼鸣的技术掌握好之后,要逐渐将“m”带到“a”、“o”、“u”、“e”等母音之中,将声音集中起来往鼻咽腔处哼着唱。此外,哼唱的力度不宜过强,音区不宜过高。

(二)加强弱音练习

“意大利声乐学派的训练诀窍之一便是先小声唱,使声音高度集中。”弱音唱法也叫“半声唱法”,用此法可以去掉歌者在大声演唱过程的多余的力量,培养歌者的内在听觉,使歌者先想好声音的正确音响再唱,有利于声音形成高位置,通过中声区的弱音唱法的训练再向高音区和低音区扩展,可以逐渐统一高中低三个音区的发声状态与,不至于声音出现“三截子”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保持吸气状态下的半声唱法对于表现合唱的力度张力,增加合唱的力度对比,提高合唱的艺术感染力也是很有艺术价值的。

四、老年合唱扩展音域的训练方法

老年合唱扩展音域的训练首先要加强中音区地训练,只有中音区有了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往上和往下扩展,向上扩展时可以用“u”“i”等母音结合弱音唱法以跳进的音程关系来进行,还可以用八度跳进的办法进行,在向上扩展时经常使用跳音和连跳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向下扩展时可以用连音唱法用级进的方式将音往下叹,叹唱低音时要注意下颚的松弛,声音位置是不能往下掉的,同时找到声带的着力点与气息的支撑点。

五、老年合唱的咬字吐字的训练方法

首先,我们要使合唱队员形成到“张嘴咬字、用牙关咬字”的习惯,开始使用牙关咬字的方法进行咬字吐字时,可能出现“字不正”的情况,但是可以保证“腔圆”,只有保证了发音的腔体的共鸣,保证了喉咙的打开,喉结的低位置,才能保证有优美圆润的音色。所以,我们在训练老年合唱团时,一定要强调在咬字吐字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口咽腔的竖立、圆大和嘴唇的喇叭状态,尽量以牙关,舌头和软腭来调节,做到“子音在嘴,母音在喉”,做到声母快而准,韵母长而圆,归韵短而清,字头喷口有力,字腹圆润延长,字尾短收清晰。无论是前、后、横、扁、宽、窄的母音还是子音都要归位在头腔面罩里。

其次是要做到:横字竖咬,竖字前咬,宽母音窄咬,窄母音宽咬,扁母音圆咬,横母音竖咬,后母音前咬,前母音后咬。在演唱过程中要强调中心韵母的色彩,收声归韵在大多数韵尾要作淡化处理,“极大多数韵尾不收声以利于共鸣状态的保持。”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合唱咬字吐字办法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演唱《青春舞曲》与《游击队歌》这样的快速的合唱作品时,为确保音乐的连贯性和清晰优美的音色线条,很多字可以不用强调归韵收声。

再次,我们在演唱之前,可以让合唱队员们先张大嘴念歌词,在保证气息支持和口腔、胸腔、头腔共鸣的前提下念歌词,此法有利于降低合唱的咬字吐字难度,使全体合唱队员的声音音色和发声状态更加统一,从而达到音色融合的目的。

此外,中外作品因语言不同咬字吐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在训练老年合唱团的咬字吐字时还要遵循音乐的逻辑和语气语调,在保持良好的共鸣位置的前提下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总之,作为指挥还要调动每一位老年合唱团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歌唱心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老年合唱团的演唱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鸿年著.合唱训练学[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上一篇:陈寅恪与康德 下一篇:浅谈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及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