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及演奏分析

时间:2022-06-17 11:32:03

浅谈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及演奏分析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独创性作曲家之一, 本文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演奏特点三方面,对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Op.64-2)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在今后的演奏中,能更为准确的把握该乐曲的音乐情感,对作品有更为完美的诠释。

关键词:圆舞曲;节奏;旋律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22-01

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波兰作曲家,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较早的将东欧民间音乐融入到西方音乐,其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音乐具有独创性。肖邦一生创作大量的音乐作品,几乎全部为钢琴作品,其音乐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所以有“钢琴诗人”之称。

肖邦的钢琴圆舞曲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音乐华丽、技术具有很强的炫技性圆舞曲;另一种为表现内心情感为主,音乐具有抒情性的圆舞曲,舒曼把这类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首圆舞曲,Op.64Nr2音乐风格属于抒情性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经常在钢琴音乐会中演奏,现被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收入为八级考试曲目,深受广大音乐学习者的喜爱。

一、创作背景

《升c小调圆舞曲》(Op.64-2),是肖邦于 1846―1847 年创作的,这是在他去世前两年完成的。1846 年,肖邦和乔治・桑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1847年,肖邦离开了诺昂,久居巴黎。他肺结核病日益严重、心情抑郁,为了生计,还要抱病坚持教学生弹琴。在中断了一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后,肖邦身体状况略有好转,带着对往事的回亿,创作了这首圆舞曲。

二、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主部在插部之后出现,具有古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属于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

B:(第1―32小节)此曲的第一插部,为复乐段。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为9小节,第二乐句为7小节。第二乐句的结尾半音式的级进下行,表现了作者惆怅心情。第一乐段结束在升c小调的属七和旋上,不完满终止。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是第一乐段第一乐句的重复,第二乐句采用了二度下行自由摸进,最后以属七和旋结束。该插部采用了动机重复,对比动机等音乐创作手法,形象的表现了肖邦无奈、悲情的内心情感。

A:(32―48小节)是乐曲的主部,由两句体乐段组成。第一乐句的音乐动机采用下行摸进的形式,旋律是由八分音符构成,再一次表现了肖邦对生活的无奈和沮丧。该乐段结束在完满终止上,乐曲转入第二插部。

C:(46―94)为该曲的第二插部,是复乐段结构。音乐的调性由升C小调转为降D大调,采用新的音乐材料。节奏具有呼唤式特征,乐句之间首尾相连,音乐情绪表达更为强烈。在第二乐句中,肖邦使用了八连三连音以及装饰音,旋律委婉深情。

第97―128小节为主部第一次再现,第128―160小节是第一插部再现,第160―192小节是主部的第二次再现。

三、演奏分析

(一)B段的主题由小六度构成的旋律略显忧伤,弱起小节开始,演奏时先把手指放在键上,用腕子力量推动到强拍上。肖邦的旋律,是歌唱性的,弹奏时经常要使用腕子带动力量,使旋律连贯而圆润。休止符的使用,表现了肖邦在忧伤倾诉时的欲言又止的心情。在乐曲中的第3、4小节和7、8小节等中,有所体现。在演奏时,要严格的弹奏休止符的时值,触键的动作尽量贴近键盘,把手稍放平一些,用手指上的肉垫去触键。第13―16小节中,半音阶大大丰富了旋律,华彩式的半音阶使主题稍做休息,之后旋律再次进行。

(二)A段第48―52小节,音乐动机由八分音符构成,通过下行二度的自由摸进,构成了无穷动的乐段。肖邦采用动机重复的发展手法,演奏时用手腕带动手指运动,八分音符弹平均。在处理肖邦弹性节奏时,左手严格的按照节奏的要求,右手稍自由的处理音乐旋律。

(三)乐曲中部为复乐段,调性转为降D大调,速度为稍慢,音乐更为抒情。左右手的强弱处理要适当,突出高音旋律,同时也要听得见低音旋律的呼唤。第64、65小节,是舒缓的节奏型与密集式节奏型的对比,后面跟着连续下行的音型,具有伤感的乐思。踏板的运用要更为谨慎,要根据和弦变化来换踏板,注意不能破坏旋律的歌唱性。第81―96小节,三连音、八连音以及装饰音的运用,使歌唱性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华彩性。

参考文献:

[1]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上一篇:老年合唱的声音训练方法探究 下一篇:关于心理思维对声乐技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