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听觉训练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时间:2022-07-27 11:58:47

音乐听觉训练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摘 要】音乐听觉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要素存在的意义上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是从事音乐活动的重要前提,而听觉训练又是提高这一素养的主要途径。笔者通过对音乐听觉的生理学原理及心理学原理的阐述,设计了音乐听觉训练的途径、方法及其实践。

【关健词】音乐听觉;听觉训练;途径

“音乐听觉——这是领会、想象、思考音乐印象的能力。有组织地发展起来的音乐听觉——是一种统一而复杂的能力。”人与音乐是构成音乐听觉的两个重要前提,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是从事音乐活动的重要前提。人,作为听觉训练的主体对象,本身即具有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在接受外界声音信号过程中的主观认知体现,音乐作为听觉训练的客体对象,它具有组成关系和音响特征及其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

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是人的基本素养,而听觉训练又是提高这一素养的主要途径。音乐听觉的训练是一个包含内容很广泛、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也是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之下的一种感官训练。

一、从生理学与心理学原理出发的音乐听觉

1.音乐听觉的生理学基础。听觉产生的过程是空气中运动的声波,刺激听觉神经末梢发出神经冲动,经听觉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听觉区,便产生听觉。它是声音传入人耳的主要方式。听觉作为人的生理感觉之一,是人们辨别声音特性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在外界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声音信息在人类生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听觉体验是人类最重要的感性生活之一。

正因为有了听觉的生理感受,人才能够处理声音信息、感觉事物。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人之所以能感觉事物,因为有进行感觉反映的各种“分析器”。人能够听懂不同的语言,能够对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和声有不同的反应和知觉,并能够欣赏它,这都是人类在文化发展的背景和遗传因素的作用下,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音乐听觉训练说到底,不仅仅是听力的训练,而是大脑(性的)和感受(性的)训练。人对音乐的反应主要侧重于对音乐作品的知觉、音乐的记忆和音乐的想象以及音乐的感知能力等。音乐之所以能够实际存在,完全依赖于听觉的感知。

2.音乐听觉的心理学基础。人的音乐听觉不仅是对声音的物理特征的反映,也是和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

音乐听觉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要素存在的意义上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音乐听觉有音乐外部听觉和音乐内心听觉两个层面。音乐外部听觉是外部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映,音乐的内心听觉是人对音乐作品中的音高、节奏、音色以及调性、复调、配器乃至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属性所引起的心理反映。它是在无声的状态下,人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想象和思维。音乐外部听觉是对音乐作品“音”的生理接收,内心听觉则是对音乐作品“乐”的心理感知。人对音乐作品的真正理解成为可能。人们在感受音乐作品时,不仅感到音响对人所引起的直接生理反映,而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想象和思维,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对人所引起的平静与兴奋、松驰与紧张、愉快与悲伤等心理反映。前者是音乐鉴赏的较低层次,与人在实际生活中音乐听觉经验的积累紧密相关。后者是音乐鉴赏的较高层次,与以理解音乐作品为目的的音乐听觉训练的内指性相关。这种现象最好的印证就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他在完全耳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的情况下创作了闻名遐迩的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这与他从小受到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而具备了绝顶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密切相关。可见在音乐听觉训练中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十分重要,音乐记忆力的提高和音乐听觉经验的积累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心理学角度上讲,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培养取决于音乐记忆力的提高和音乐听觉经验的积累。

二、音乐听觉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听觉训练包含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可以有对整体、综合的音乐听觉训练方法;有关于现代音乐听觉训练的研究;有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训练方法;还可以有对绝对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音乐听觉与音乐记忆心理的分析等。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对音乐听觉训练的研究,都应该从兴趣出发。

1.兴趣出发的感知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兴趣对于音乐的学习与训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音乐训练首先也应该从关注兴趣出发来培养感知能力。

要真正做到从兴趣出发培养感知能力,从节奏入手的音乐听觉训练是最有效果的,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节奏是基础,是音乐的组织者和驱动者。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比如:我们可以在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奏类型,我们在进行附点节奏训练时,可以选择一些有特殊风格的舞曲节奏。

例1

4/4 X · X O X —X · X O X ︰

这是伦巴的一种典型节奏,节奏感强,自由随意,富有动感是它的特点。当引入到音乐听觉训练的教学后,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学生不容易疲倦,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此条节奏正因为在附点节奏后加入休止符而区别于平时我们所听到的节奏,使得学生对此类节奏型记忆忧新。当再次听到附点节奏时便能迅速激活思考,并且积极主动地寻找脑海中的记忆。在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节奏节拍的自由性、随意性,以及连续的切分、各种连线,休止以及爵士节奏的练习等,让节奏练习与现代音乐一起产生共鸣,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复习与巩固。学生不但掌握了附点节奏,还能够更多地接触该领域以外的内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

综上所述,兴趣在很多时候就是学习的方向,兴趣能够使人们比较具体、比较活跃的提出学习目标的,并很容易从专业的学习中获得成绩和成就感。

2.从音乐要素出发的听觉辨别能力的培养。音乐听觉的训练只凭兴趣还不够,还应该在音乐训练的内容、方法、评价等诸多方面来做进一步努力。音乐的组成要素如果从乐音产生的物理学意义上看,乐是由音高、音强、音色、时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正是这些基本要素和基本表现手段之间的无穷尽的结合,使音乐的现象及其艺术特征的表达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表现手段是音乐听觉训练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音高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声音听觉属性,是音乐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音乐中的各种要素都以声音为载体,音高作为一种声音的感性材料,以听觉为信息输入通道。因此,都必须遵循一定声学的逻辑规律,即音高的组织(音律、音程、和弦、和声等)和音高运动(调式调性的稳定程度与谐和程度的体现)的规律。

人的听觉对过高与过低频率的声音的辨别不够敏感,音乐听觉训练中,中音区听辨比较容易,而高低两端的听辨就困难得多。因此,在听觉层次上分辨困难的音高,其听觉感性特征是不够鲜明的,感性价值也相对较低。听觉对音高的差异的分辨也存在着限度,要培养稳定的音高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音高构唱。教师给标准音和要知的唱名,然后由学生唱出。在学生接到指令时,必须迅速做出音高和唱名判断。2.音级视唱。在自然大调中,调式音级为: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C大调的唱名是do re mi fa sol la si;训练过程中运用:(1)“看”,用带有梯状的音级视唱练习;(2)“想”,思考音级之间的音程距离;(3)“唱”,用固定唱名唱音级。3.键盘上的音程构唱。在键盘上的音程构唱可以培养学生内心对音高的感知力。所谓内心音高感知力,即是指在没有听觉感知的情况下,完全凭借经验在内心对音高做出预示和判断。它要求学生把欲构唱的音“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即“看”键盘上两音间的距离,“想”欲唱之音的音高感觉,想好以后再唱。

3.从音乐作品出发的听觉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训练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理性符号和情感态度,进入乐曲所表现的审美境界。在被乐曲感染的情绪状态中,在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体味中自然而然地达到对音乐的记忆。这就是我们要运用的从实际作品出发的听觉分析能力的培养,即要使学习者对音乐作品能够真正有所感悟,作到“有理解地听”。进行局部的听觉分析,具体可以对音高、音色、时值的听辨,还包括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要素的听辨。再识别作品属于哪一类,将音乐作品进行结构上的初步划分。例如:

这是由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储望华与1975年改编创造的钢琴曲《南海小哨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作曲家用生动、鲜活、真实的音乐语言,跳出了“样板”文化的禁锢,使人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南海风浪,耳畔听到沉寂已久的心底歌声,心灵受到纯朴南海民谣的抚摩。当听到这首钢琴曲时会立刻被它描绘刚柔并济、情重于景、寓景于情的神韵所深深打动。对作品的听辨,可以先从乐曲的演奏速度来着手分析,这个片段是整个乐曲的音乐主题,描写了小哨兵精神抖擞地在海边操练的情景。主题开始处的Allgero vivace表示小快板、活泼的意思,这段音乐使用了跳音和装饰音,情绪为活泼的快板,展示了小哨兵们摸、爬、滚、打的丰富多彩训练。此段速度要稍快些,仿佛进入一片充满生机、追求崇高理想的人文景象。在对这段音乐作品分析的时候多用耳朵聆听旋律线条,用心去体会情景相融的优美画面,仿佛聆听到小哨兵们操练时所发出的有节奏的叫喊声,也仿佛看到小哨兵们斗志昂扬、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不论从音乐的外层部分到音乐的内核部分都具有鲜明纯正的中国文化风格,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取向和民族的人文气质,不难分出它是D宫民族调式。而对于这段音乐片段的立度控制,除中间跳音部分可以轻巧些,其他都可以用“f”的力度来演奏。通过上述的分析及其内涵的深刻体味,自然而然的形成对音乐片段的记忆,从而达到从实际作品出发培养音乐听觉分析能力的目的。

结论

笔者在听觉的生理学原理与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从学习者的兴趣及正确理解听觉训练中要掌握的音乐要素方面出发,应用实际作品来对音乐听觉的感知能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从而设计了音乐听觉训练的途径与方法及其实践。

当然,这是笔者的一些初步设想与建议,在音乐的听觉训练中还会面临一些其他问题,不过音乐的艺术就是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中逐步完善的。因此,笔者相信,艺术道路是艰辛的,但过程是美丽的,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苏]奥斯特洛夫斯基,孙静云译.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3

[2]陈铭道.音乐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高开康.音乐知识词典[Z].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上一篇:中专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分层作业教学的实... 下一篇:关于在欠发达地区依托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