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7-27 11:58:19

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分析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农村水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水利;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230-01

1 农村水利发展现状

1.1 农田水利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田水利严重滞后且建设标准较低[1],老化维修欠缺。现有排水灌溉设施部分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长期缺乏维护,部分设备已超过设定的使用寿命,机械损坏率较高,效益大为降低,农村中小型灌区骨干建筑物坏损率超过40%,尤其是农业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设施不够。目前在我国现有耕地中,50%以上靠天收获,还有部分肥水资源较佳、适合发展水利设施的地区,但财政投入不足,农业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山地丘陵地区、边远牧区水利发展尤其滞后,配套不齐,影响了农牧民致富。农村中小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不足60%,很多低洼地区排涝标准极低,甚至不足3年一遇。灌溉可覆盖面积中30%是中低产田,稳定产出土地仅占现有面积的约30%。

1.2 财政投入不匹配

从目前看,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存在量少、点散、标准低等问题[2]。一是投入不足。目前我国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统计分析表明,将来10年农业项目水利投入应大于2万亿元,才能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保障国民粮食安全夯实基础。但目前我国投入到该项资金每年少于400亿元,尤其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农村“一事一议”远不能满足劳动力的需求,加深了农业基础设施各项投入不足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正因如此,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造价低、标准低。二是管理主体权责不明。一直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承受能力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用水价不到成本的1/2,实收率少于70%,导致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主体无法明确、责任无法落实。三是资金无法统筹。目前,涉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有20多个,但这些项目的奖补标准、建设目标并不一致,同时项目之间彼此孤立,资金难以统筹。部分基层政府通过实践,通过统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强化资源整合,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1.3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现实挑战

目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如农业步入生产高成本、产品保护价、从业高补贴的新阶段,农民不再专注土地、外出务工想法更强的新形势,而农业基础设施的补助方式、政策组织、管理方式都也面临着严峻挑战[3]。一是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新格局。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种植业结构遵循经济利益原则调整,这就要求水利排灌工程建设的标准、供排水到达率、排灌形式等相关配套标准要很好地适应,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配套措施难以满足。二是高新技术难以深入推广。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加、青壮年劳力锐减,这就要求采用更为轻松便利的灌溉方式来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但留守农民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其能力和素质又难以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况且“一站式”、“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尚未健全,基层乡镇水利管理职能缺位,缺乏主体维护,缺少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指导。同时从事农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投入意愿和能力弱,导致我国目前的高效节水灌溉比例远小于发达国家。

2 对策

2.1 规范标准,统一规划,全面集中建设管理

主管部门应从农村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入手,逐步规范完善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思路,结合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在与有关部门、各有农业区县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编制重点工程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编制、审查、批复的程序化管理模式,成功带动项目可研、初设等环节程序化标准管理模式的形成。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级主管部门要明确以县为单元组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作为项目法人,承担当地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各类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试点县的典型示范作用。成立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作为区域内所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中心下设小农水、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堤防、小水电代燃料、山洪灾害预警等项目管理组,分别承担相应类别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中心可有效整合基层水利系统的人财物资源,优化县主观部门内部机构设置,摒弃以往按项目或事务划分股室的“分块分线投资、股室自主管理”老模式,对项目和投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2.2 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工作

加快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强化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主力军地位,建立健全以农民专业用水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用水管理体系[4]。各级主管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确认办法和经营方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的工程管理者要把所有相关文件资料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工程产权所有者或人要在充分考虑用水群众利益的基础上,选择有利的经营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工程产权、使用权发生转移时,要及时办理变更手续。进一步搞好灌溉试验站建设,加强节水灌溉制度推广应用和灌溉试验资料整理工作。组织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应用适应性与发展模式、高效节水灌溉机理、节水灌溉制度等综合性基础研究。建立我国农田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在全国选择一部分初步具备条件的县市进行农田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逐步将指标体系上升为行业或者国家技术标准。搞好国际学术交流与双边多边务实合作。加大农田水利的宣传、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节水意识和技术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3 参考文献

[1] 李伟,景明宪.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9):65-66.

[2] 徐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320.

[3] 姚牧阳.谈农村地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2010(10):45-46.

[4] 陆劲环.试论农村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财富,2010(18):136.

上一篇:THE SEVEN SAMURAIS 下一篇:适地适树的实现途径与方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