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时间:2022-07-27 08:37:36

论数学教学中的幸福感

摘 要:课堂上,老师通常问学生“这堂课你学了多少知识?”而不会问“这堂课你觉得幸福吗?”教学中,教师通常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数学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来源在于老师的教法和引导。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数学课堂打造成幸福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幸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84-01

幸福,美好而温馨的字眼,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幸福似乎很难与课堂联系起来。其实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是教师的职责。孩子对新事物感兴趣,只要激发他们内在的这种情感,体验幸福,获取新知,就是教师的成功,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幸福课堂建立在“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基础上

幸福是很广泛的,成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幸福的全部。面对成功的诱惑,教师往往会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对于学习困难生,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缺少关注。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味让学生枯燥地算题,使学生在机械运动中觉得数学怎么老是算――没劲。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我有时会举一些鲜活的例子,数学在生活中非常有用,如果弄错会闹出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或者笑话。学生听了,在笑声中,会慢慢理解老师的用心,计算仔细了,成绩提高了,体验了成功的愉快。只有给学生以满足感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

二、幸福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对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分享。对话是多向的,师与生,生与生,是一种网状的关系。

例如,我听过的一节数学课,师生都非常幸福。课题是“吨的认识”。吨是一个抽象的重量单位,学生不能直观认识。这节课引课遵从了“数学从生活中来”,老师以谈话形式引出:“老师的一位同事很胖,一次来家玩,我女儿问‘叔叔,你大概有1吨重吧!’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为什么会哈哈大笑呢?”这个问题有趣、易答,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学生纷纷讨论人是不可能有1吨重的,只有大象、鲸、拖拉机等才用“吨”作重量单位,而人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的。这引课轻松地拉近了师生距离,不仅勾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调动其积极性,而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构建了知识网络,自然引出课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1吨=1000千克”这一关系式。

“吨”的概念抽象,不像“千克”易于体验。本节课这位老师利用两次实践操作让学生对“吨”进行体验:体验一,先让学生掂一掂一块砖的重量(大约2千克),接着要求学生一边做出托砖的动作一边闭眼感受,老师突然宣布:“给你加砖,2块、10块、20块……500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感受”到手上越来越重,最后不承重负,甚至瘫倒在地。体验二,让学生抱一下同桌,体验25千克的重量(假定同学的平均体重25千克),然后教师宣布:如果抱2个同学、5个同学……40个同学,学生纷纷做出吃力的样子。这一环节尽管是虚拟,需要想象才能完成,但三年级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是没有困难的。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在实践、想象中轻松、有趣地体验到“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大宗物体的重量才用吨作单位”“小件物体一般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整个环节生机盎然、活泼诱人,显见这位老师的匠心独具。

布置作业又让学生回到了生活中。这位老师问:“我们该布置什么作业?”学生立刻活跃了,有人说:我要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有人说:我要回家考考爸爸、妈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既体现了学以致用,延续了教学时空,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做自己出的题是很乐意完成的。

三、幸福的课堂充满诗意

如何让学生上数学课体验幸福感?我觉得就要让数学生活化。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的,从而形成概念。因此,教师要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即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看似十分精练,可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换一种教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85元钱,买了一支钢笔用去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购物经验,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8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85-100+2。于是,对于185-98这类的简便算法,学生掌握得就相当牢固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学习会更投入,让他们体验幸福的感觉。

幸福是一种追求,幸福是一种意识,幸福是一种存在,幸福是一种渴望,幸福更是一种信念。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教师的意识里。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的课堂里。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学生的笑容里。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论小学数学中的“探索规律” 下一篇:情感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