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理应是班级的主人

时间:2022-07-27 05:17:27

孩子,理应是班级的主人

依稀记得,有一名班主任在介绍自己班级时得意洋洋地说:“我们班,就是课间也是‘这里一片静悄悄’。”

这正常吗?如果让所谓的秩序追求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天性,这哪里是教育?!班级,本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家园。孩子,理应是班级的主人。诚然,班主任的本位应是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平台,提供动力。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郑立平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就是在把握班主任工作本位基础上,还原教书育人本质的精彩呈现。

“有许多班主任在忙忙碌碌的管理中,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一个教育者,而只会颐指气使地指挥、要求、批评,学生到学校里,是为了成长,而不是受管理的。”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家对教育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在于对知识的成长和升华。因此,郑老师在书中提出了“教师首先是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而且管理必须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是为教育服务的”观点,笔者以为切中教育的本质。

一个班级的培育,是需要三个基本环节的。一是班级的基础建设,这是班级的框架设置,一个班级发展的起点工程;二是发展,这是一个班级前进的节奏,也是一个班级每个孩子的生命能否发展最大化的核心;三是评价,这是一个班级或者班级个体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必要条件。郑老师在书中紧紧围绕培育一个班级所需要的三个基本环节开展论述和实践介绍。

首先是将班级的基础建设还给学生。一个班级的基础建设是由班级组织、班级制度和班级文化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在具体操作中,郑老师采取常务班委制和值日班长制双轨运行的模式,班委的建设也分“过渡政府”和“正式政府”两个环节。而整个班委产生的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从拉选票、写稿子、练台词到秀节目等,都是学生自主。班级公约和班级的弹性惩戒制度,更是同学们参与制定的结果。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郑老师依然秉承学生是主人的理念,不论班级的“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都是孩子们参与的产物。

当班主任把班级的基础建设还给学生之后,学生自然就有了主人公的认知:这是我的班级,我要参与建设。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由此得到增强。

其次将班级的发展还给学生。班级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如一涧小溪,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清澈潺潺。一个班级的动态形成,势必由班级事务处理、班级制度执行、班级活动策划三个方面组成。“班级就像风筝,如果让它飞得越高,那就要放越长的线。”为此,郑老师会把学生的矛盾通过班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会把班级的卫生、间操等常规让学生竞争去完成。

教育有一种手段叫放手,而“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是班级生命的源泉。为了增强班级的创造力,郑老师推行班级活动的承包制,把班级的文体晚会或比赛、黑板报、宣传栏等一切活动的筹备、组织等“承包”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孩子们以主人公的态度,在活动中体验和内化,进而达成“育”的目的。

第三将评价还给学生。郑老师深知“评价是班级或者个体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条件”,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评价交给了学生,使班级和学生个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际的操作中,郑老师给学生隆重颁发聘书,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和团体评价策略,独创四语连心评语卡等,给了学生一种主人公及评价者的身份,同时也给了孩子们反观自己的机会。此种举措,在学生评价他人、给予他人动力的同时,也在增强对自我的认识,逐渐从他评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这一举多得的创造,是郑老师责任和智慧的体现。

周国平先生说,“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却可能扼杀天才,因此,天才对教育唯一可说的话是第欧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当我们班主任以一种“劳模”的姿态事必躬亲的时候,你就挡住了孩子的阳光;倘若我们放手给孩子,把班级还给孩子,让孩子以班级主人的身份建设班级、发展班级和评价班级,那么在孩子生长的田地上,将是灿烂绽放的阳光。

从这个意义上说,郑立平老师和他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在启迪着一批人,在开辟着一条路。

上一篇:试论科学的终极目的与自身通天塔的构筑 下一篇:从《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人的自由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