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刍议

时间:2022-07-27 03:33:02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刍议

综观近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散文阅读,所选文章(段)篇幅适中,语言亲和,内容健康。品位高雅。设置的四个考题分工明确,分别是对重要词语的理解或部分字面内容的概括、对作品主要内容的梳理、对作品内容主旨的把握和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包括作品结构、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作者观点态度等。多数省份四道题都是以主观形式考查,少数地区仍有多项选择题。

经过多年摸索,我认为高考散文作品阅读备考解题技巧概括为“三”、“二”、“一”,下面分述之。

一、“三”是经历三个阶段,即整体阅读、文体阅读和立体阅读

1、整体阅读

拿到文章,先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快速浏览以了解文章的梗概和整体思路,即弄明白一篇抒情散文究竟是通过什么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所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阅读从一开始就进入局部文字的分析之中,只抓住只言片语进行分析,就难免对文章产生支离破碎的误解。事实上,如果连作品的字面意思都没有读懂,而去奢谈微言大义,是不现实的。没有整体阅读,就没有了思考与解答具体小题的内容背景和语言环境。如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第3题:“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 ‘黑色幽默’?”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只有认真审读全文,恰当概括,合理归纳,才能切中答题要害。

2、文体阅读

要将考题选文纳入文学体裁阅读中去理解把握,不同文体,表达方式不同,解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比如,是散文就从散文的形散神聚的角度去理解,是小说就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上去把握。这样可以更快捷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及艺术特色。最近几年高考所考查的散文,大多按“景、物、事――情、志、感”的思路行文。通读一两遍后,可以从整体上切分“景、物、事”与“情、志、感”的分界线。首先明确,前者多使用记叙或描写,后者多表现为抒情或议论;其次,关注文章后一部分的议论抒情语句,以此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中心;最后,归纳所记叙描写的景(物、事)的特点,比较与情感的关系,以验证把握主旨的准确性。2004年浙江高考散文《带着村庄上路》开头,“我”一心想离开村庄,抛开村庄,但村庄却像影子一样关照“我”,不断得到她的恩惠,这使“我”开始懂得我们永远是村庄的骄傲,对村庄心存感激之情,最后“我”反省自己,认为自己对村庄应当有所回报。全文抒发了对村庄永远无法舍弃的深情厚意。这属于典型的“景、物、事――情、志、感”类行文思路,把握好文体特征,就能深入理解诸多方面。

3、立体阅读

这是指把作品放置到自己以往阅读的同类题材作品中去,进行比较分析鉴赏;也指先琢磨题目,带着题目设问精读文章中的有效信息区域;还指结合特定背景,审视外部环境,留意题目、作者、注释等相关信息。2004年全国卷甘肃等地区高考题《痛哭和珍》,可与课本中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相联系,背景、事件,主要人物都相同,这样可以减少审题的时间,减小审题难度。

二、“二”是强化两种意识,即审题意识和原文意识

1、审题意识。

审题意识是一种能主动,全面的发掘试题所包含的提示性信息的心理倾向。高考文学作品的题干一般包含着阅读的角度、范围、表达方式等提示性信息,把握这些信息,是正确做题的前提。首先,找“出题点”,即题干所考查的内容,是对语意的把握还是对信息的筛选,是归纳概括还是推断想象,是评价人或物的形象还是鉴赏语言特色、分析表达技巧,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其次,找“答题点”,即以“出题点”为中心,对前后文“扫描”,做到字斟句酌,瞻前顾后,抓文中关键语句,抓试题指令,在文中寻找有关的依据和暗示。再次,找“过滤点”,利用试题选项中的正确选项来帮助理解分析并检验答案正确与否,或将推断的答案还原到原文中,看与原文内容是否偏离或相悖,如无,则说明完成了对全文的大致把握。

2、原文意识。

做题要仔细推敲上下文,尽量在原文中寻找答案。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属理解性阅读,无论是解释词语含义,分析概括文意,还是评价表达技巧,均需着眼于原文,能在原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题型的设题都具有一定的依据,即根据原文命题,即使是一些要求发挥想象和推断的题型,也决不能脱离原文。据各地高考阅卷教师反映,部分考生答题失误的一个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答题游离于原文之外,凭空想象,主观臆测。要始终树立和坚持所有的答案必须在原文中,必须从原文区域内的信息得出。

三、“一”是寻找一个“文眼”

“文眼”是作品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与语句,或表现作品主题与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它是作者表露心声,阐发观点的窗口,是考生抓文章内容的“纲”。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也多围绕“文眼”。如2001年高考散文《门》,开头写到:“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这是全文的“文眼”和中心,命题者就此设题:“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文章“文眼”,锁定“文眼”中的“人生”,那么此题可迎刃而解了。再如2003年高考散文《乡土情结》,“情结”就是“文眼”。前三段写“个人情结”,第四段是“民族的情结”,之间的过渡是第四段的两个中心句,这样一来,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就容易了。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综合能力,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不同层次能力考核,而重点落在后两者上,在平时备考训练中,扣紧三个阶段,强化两种意识,寻找一个“文眼”,不失为上乘策略。

上一篇:语文教学之我谈 下一篇:初一英语口语训练起步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