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时代的“粉丝”文化解析

时间:2022-07-26 10:09:46

娱乐时代的“粉丝”文化解析

摘要: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娱乐作为媒介的一种功能,出乎意料地急剧膨胀。作为一种媒介景观,“粉丝”群体在不断壮大,而“职业粉丝”的出现更是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突出表现。本文就“粉丝”的自我性、群体性和商业化,以及“粉丝”文化的过度娱乐化等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粉丝”文化 娱乐时代 商业化

这是一个“粉丝”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粉丝”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兴词汇,迅速取代了之前的“追星族”一词。李宇春凭着“帅”,拥有了自己的“玉米”;郭德纲借助“侃”而有了自己的“钢丝”;甚至学者易中天上了电视后,也有大批拥趸,即那些“乙醚”们。每到节目播出,“粉丝”们便在台下全身心投入地加油助威,情绪高昂……中国人突然被“粉丝”的狂热镇住了。

就“追星族”而言,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大量国内外青春偶像剧的热播以及流行音乐热潮的推动下,许多人开始迷恋上了影视明星和各类歌手,成了各色各样的影视“迷”、音乐“迷”等。而2005年的“超级女声”则是“粉丝”时代到来的标志,这场全民参与的真人秀可谓“后现代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一次集体狂欢,用狂欢式的行为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长期压抑,这种颠覆并不是充溢,反而是一种匮乏的反弹与表示。”①与简单的崇拜及追星不同,“粉丝”开始用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参与了“造星”运动,并推动了娱乐平民化、个性化时代的来临。

自我性与群体性

最初,“粉丝”往往是以原子的方式与偶然聚合的方式存在,它是青少年借影视文化、音乐文化自娱自乐的行为,具有自我性。高度发达的影视业和唱片业为“粉丝”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镜中我”的“模板”。而这种对“镜中我”的热情在热播剧、电视娱乐节目和演唱会等的推动和催化下,在标新立异的个性要求下,变成了一种不可抑制的狂热。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普及和影响力的日趋增强,使得大家聚集成群格外便捷。“粉丝”们为了自己所喜爱的偶像明星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凡选手,开始抛弃了散兵游勇式的个体户形式,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主动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介聚集成群,形成各色各样的“粉丝团”,来获得情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粉丝”们成群结队地出没于贴吧、QQ群、名人博客、聊天室等网络空间,疯狂地灌水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俨然已成为一种媒介景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粉丝”们将各自搜集来的最新资讯和明星绯闻迅速发表在网络论坛上,从多个角度予以讨论,形成话题互动效应,并群体性地以影视海报、偶像以及其他艺术元素为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再编码”来实现“意义再创造”,制造各种话语和仪式进行娱乐狂欢。

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粉丝”们原先具有自娱自乐性质的行为迅速转化成了一场具有娱乐精神的集体狂欢。就如张靓颖的“粉丝”,那些“凉粉”们通过网络的召集,组建成立了五个职能部门:宣传部、策划部、财务部、组织监察部和长沙现场工作部。他们在网上策划、讨论、决策,共同起草、制定和修改规则,并公之于众。这样,“粉丝”们的共同参与和行动,构建了一个想象共同体,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特征。

“粉丝”的商品化

在这些媒介景观下,“粉丝”群体合纵连横,运用商业手段制造明星。与此同时,面对盛大的造星运动,“职业粉丝”应运而生。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消费社会里,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都以消费为中心,人们的一切都受到消费的制约。在这里,明星或制造明星公司出钱,“职业粉丝”通过追星或托星来赚钱。“职业粉丝”大多来自13岁~25岁的年轻人,身强力壮,有饱满的精力、洪亮的嗓门,并且热爱“粉丝”这个职业。他们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揣好某个明星的照片,认准模样以后,在他(她)每次公开亮相的时候,忘我投入、歇斯底里地呼喊对方的名字。“职粉”有多种级别――最普通一级的只要挥挥荧光棒、举举海报、喊喊名字,在现场为选手造人气、壮声势。中间一级的则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经常要去各大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精美博客,以及挑起各种争议话题引人关注。顶级的“职粉”,与选手和主办方保持紧密联系,负责组建“粉丝团”,并指挥其他“粉丝”拉票,制作宣传品,或者负责写书、出书等。作为“职业粉丝”,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超级女声》比赛时流传的“职粉价目表”,就赫然写着“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如果选手晋级,再加奖金”。

在这样一个明星制造的新兴产业中,“粉丝”正在成为造星的重要一环,“粉丝经济”的财富链条得以不断开发。首先,“粉丝”是重要的消费者,会购买礼物赠送给偶像,奔赴现场参加偶像的演唱会或见面会,购买偶像的作品以及相关杂志,付费下载图片、彩铃、视频、音频等。另外,“粉丝”本身就是商品,“职业粉丝”的人气和热情是有价格的,甚至通过与唱片公司、经纪公司合作,可以把个别“粉丝”包装成“明星粉丝”,充分开发利用其资源。而网站经营者、电信运营商、内容制作商、衍生产品开发商、各类经纪公司和“粉丝团”等都是这一经济产业链的构成。

西蒙・弗瑞茨曾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商品”的概念对流行音乐产业进行了批判:“某种属于人类的东西被从我们身上抽出,又以商品的形式归还给我们。流行歌曲和歌手都变得神乎其神,被‘物化’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而我们只能通过市场上的现金交易把它们占为己有,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拥有它们。”②“职业粉丝”已成为一种商品,是娱乐和商业合谋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异化”的一个经典案例。

偏离了方向的狂欢

在“不限年龄,不限地域,不限职业”零门槛的平民化和个性化的娱乐时代中,“粉丝”文化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八卦话语的泛滥。网络虚拟社区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但这种自由很不幸地被“粉丝”们无约束、无节制地使用,他们经常随心所欲地“吐痰”,发表一些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没有根据的八卦言论。“粉丝”身上表现出来的对明星的狂热,往往是缺乏反思精神、缺乏理性思考的表征。一旦成了某个人的“粉丝”之后,那人的一言一行就在他心中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一切对自己偶像的负面批评,即使是明显的善意,在狂热Fans眼里都是有预谋的、不怀好意的,是一种出于不可告人目的的蓄意攻击和诽谤。偶像与偶像之间必然存在着商业和利益竞争,表现在不同“粉丝团”之间则是激烈的口水战,甚至出现合纵连横与暗战纠纷的场面,言辞激烈的骂战不断升级,八卦话语泛滥成灾,在各个“粉丝”论坛上形成谩骂之风和不理智的氛围,一时间口水变成洪水淹没了整个网络世界。

“粉丝”中有一群人被称作“粽子”,是指那些挑拨离间的人。在“超女”选秀期间,“粽子”经常会跑到“玉米”网络社区那里装作“凉粉”说些李宇春的坏话,或者跑到“凉粉”百度贴吧那里装作“玉米”说些张靓颖的坏话,挑拨两个“粉丝团”在网络论坛上打起“口水嘴”,打得越凶,“粽子”们显得越高兴。

“粉丝”往往是一群信仰暂时缺失,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青少年,这样一种八卦话语泛滥的“粉丝”文化,会导致青少年的身心被污染、网络文化畸形发展的恶果。

弱智低俗的盛行。“粉丝”们在网络社区上,经常交流各自搜集来的资讯,从影视剧的剧情发展,比赛的最新动态,到偶像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等。不过,这种言论日趋低俗化、弱智化,比如热衷于关注偶像的隐私图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各类绯闻,或者在具有竞争关系的“粉丝团”论坛上大放厥词,张贴恶搞图片,搞些恶作剧来取笑对方,并获取一种对心仪偶像忠诚而带来的所谓“崇高感”。

在“粉丝”们追求弱智低俗所带来的时,自身不断被娱乐化、被弱智化。面对偶像大喊大叫,处于迷狂中的“粉丝”情绪很容易失控,经常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非常举动”。疯狂的“粉丝”会理一个与偶像一样的发型,穿戴与偶像相同的服饰,不远千里赶去为偶像呐喊助威,为了偶像而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甚至跟踪、威胁、伤害自己喜爱的明星或选手,或者酿成自杀身亡的社会悲剧。杨丽娟事件的悲剧性后果就是不可争辩的证明。“粉丝”文化的集体迷狂在于抓住了人性的软肋,利用盲从心理,让大众失去对于娱乐、艺术、明星的最基本判断,而陷入所谓人气的陷阱中,人云亦云。可见,这样一种“粉丝”文化格局和娱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强烈的弱智低俗的作用,必将造就千千万万缺乏健康审美观和艺术鉴赏力的“粉丝”。

由于对偶像的过分崇拜,使许多“粉丝”成了追星迷狂症候群,他们不由自主地要将癫狂行动进行到底。这种集体狂欢是对娱乐文化的一种弱智化、低俗化的表达。在这种文化环境的熏陶下,其他青少年进一步被娱乐化和弱智化。

泛娱乐化的趋向。在这个完全以“娱乐”为价值标尺的媒介环境中,“粉丝”们通过共享与偶像有关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进行着一种仪式,并获得了符号狂欢的。但是这样的娱乐化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时,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等领域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娱乐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全部。所有关于偶像的话语和符号,狗仔队偷拍的各种照片,都成了“粉丝”们生存生活的营养来源。“粉丝”们在娱乐中最大限度地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同陷入了深不可测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正是在泛娱乐化的趋向下,“职业粉丝”粉墨登场。但是在这个时代,“人气成为假象和欺骗的代名词。职业粉丝在欺骗了媒体、欺骗了公众的眼睛的同时,也欺骗了艺术人才选拔的公平和公正,突破了娱乐艺术的道德底线,致使娱乐更加金钱化、潜规则化”。③网络、电视、报纸、八卦杂志等媒体有意无意地卷入、放大,甚或折射、扭曲,煽风点火地加以炒作,制造了一个个娱乐漩涡。值得警惕的是,被泛娱乐化轻易俘虏的“粉丝”,往往是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

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经典论断:“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⑤在这样一种泛娱乐化的趋向下,“粉丝”们将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他们正活生生地感受着“娱乐至死”的残酷,却全然不知。

结语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可能会有自己崇拜和仰慕的对象。在这个娱乐时代,“粉丝”对娱乐偶像的崇拜和仰慕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如果“粉丝”们沉溺于不可控制的追星狂热中,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左右并不自知,因此迷失自我是必然的后果。大众传播具有娱乐功能,我们也的确需要娱乐,但过度娱乐化的势头不断膨胀而不加以有力约束的话,那么娱乐所滋生的负功能也是相当可怕的,比如鼓励逃避主义,纵情享乐,败坏精致艺术。“粉丝”们身陷娱乐文化的集体狂欢,不但会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降低文化品位,并且还会阻碍媒介文化的健康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对于电视而言,以“绿色收视率”为方向构建娱乐文化显得极其重要。各类媒体应当具有自觉抵制过度娱乐化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运用教育、审美、监督等功能,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荣辱,并致力于报道明星和选手的优秀道德品质,以及勤奋、乐观、坚强、热衷公益事业的榜样形象,来引导“粉丝”们树立一种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有效地提升“粉丝”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注 释:

①尚香钰:《网络时代的“粉丝”狂欢――对后现代大众文化fans群体的症候式分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第105页。

②格雷姆・伯顿[英]著,史安斌主译:《媒介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166页。

③东方尔:《职业粉丝:娱乐低智时代的星托》,《中国质量万里行》,2007(12),第33页。

④⑤尼尔・波兹曼[美]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第4页。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编校:郑 艳

上一篇:“亚洲意识”的文化论述和历史渊源 下一篇:农村数字电视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