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认识误区与心理健康

时间:2022-07-26 08:21:50

【前言】现代人的认识误区与心理健康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误区之二:心理健康就是追求完美,正常人难以做到 关于心理健康,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有些人对照检查,发现自己很多方面达不到要求,从而认为心理健康高不可攀,对心理健康失去信心,这种完美化倾向也是不足取的。其实,心理健康所描述的只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

现代人的认识误区与心理健康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心理健康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话题和精神追求。但与此极不相称的是,相当多的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还不清楚,甚至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就必然影响对心理健康的态度,影响健康心理活动的开展。

心理健康一方面是指人心理的表现状态、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是指为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发展水平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人是什么样子、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称得上心理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虽然有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作出了这样那样的解释,也提出了很多标准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尽一致,对心理健康解释和评判标准的出入也就在所难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对心理健康如何定义,而是如何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如何认识、面对心理健康。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与心理健康精神相抵的认识或观念进行分析,使人们澄清一些错误、模糊的认识,期望能够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加强心理健康运动有一定帮助。

误区之一:只有精神异常的人才应该关注心理健康,自己心理没毛病,无须考虑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人们的共同需求,并不仅仅是某些人的问题。诚然,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因心理问题,正常生活已经受到严重的影响,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如社交恐怖症、焦虑症、精神病等),心理健康需要更为迫切,但这只是低层次的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作为一种活动,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一些人克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而是帮助人们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处于完满康宁状态。所以无论何人、何时,都不应该忽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它同生理健康、生理保健一样相伴我们每个人的终生。健康的心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心理健康的要求将更为迫切。

误区之二:心理健康就是追求完美,正常人难以做到

关于心理健康,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有些人对照检查,发现自己很多方面达不到要求,从而认为心理健康高不可攀,对心理健康失去信心,这种完美化倾向也是不足取的。其实,心理健康所描述的只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表现状态或发展水平,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且,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是与时俱进、因地而异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应有不同的心理健康尺度。在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环境中,大多数人的心理应该都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毕竟只是少数。只要我们能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与他人融洽相处,具有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和生活目标,就应该是健康的心理,而这些通过努力是不难做到的。

有些人虚荣心、好胜心强,在生活、学习、事业等各个方面为自己设定了许多无形框框,一旦不能如愿,产生挫折感,就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进而否定自己,自怨自卑。生活固然要有一定的追求,它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但过于苛刻的目标则是不现实的,因为目标的实现不只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受社会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况且,有些标准也许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我一定要找一个比某某更漂亮的女朋友,让她后悔终生)。因此,我们与其被这些自制的“框框”所束缚,痛苦、失望、烦恼,不如放飞自我,轻松自由,笑对人生。事实上,如果放下心理包袱,全身心投入愉快的生活,反而会减少许多前进的障碍,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误区之三: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没理由乐观

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健康心理的标志。生活中,有人列举种种理由,诸如经济条件差、容貌不漂亮、婚姻不如意、事业无成就等等,为自己的消极、悲观寻找借口,整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条件、挫折虽然为我们的目标实现增加了一些困难,但可以磨炼意志,更具挑战性,能使我们体会到更大的追求乐趣,积累精神财富。因此,无论顺境与逆境、成就大小、地位高低、富裕贫穷,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心理健康的障碍,人人都可以选择快乐,人人都有权追求快乐。另外,人的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影响的,焦虑、忧愁的情绪不但摧残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对身体健康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早已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如消化系统的溃疡、呼吸系统的支气管哮喘、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和心脏病以及糖尿病、障碍等,都与人的心理因素、不良情绪有关。

误区之四:心理障碍者是另类,很可怕

根据心理健康的状态、水平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健康、亚健康、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不同的状态,每个人的心理在一定时期必然处于其中的一种状态,并且可以在这些状态之间转换。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遭受连续的挫折或生活不顺利时,如果不注意心理调试,就可能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过渡到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同样,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恢复到健康状态,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否则,我们的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可知心理障碍只不过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又是可以改变的,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既不能歧视心理障碍患者,更不能因自己的心理疾病而悲观失望,丧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另外,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者的整体人格协调、积极、乐观,但也不是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其个别方面也可能有不适应,人格方面也会有一些弱点。同样,对一个所谓的心理障碍患者而言,他往往也只是人格的某一方面(如社交、情绪等)不适乃至偏离正常,但其仍有某些积极的人格特征,或者说,在其他方面还可能表现得“很健康”,比如一个社交困难的学生成绩可能很优秀。

忽视、逃避、歧视心理障碍,对其讳莫如深、讳疾忌医,既是一种无知,也会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加重心理疾病。

误区之五:心理平衡就是心理健康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整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嫉贤妒能,他的心理一定有问题,而“知足者常乐”、“与世无争”等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心理健康。同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样,人的心理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追求平衡――打破平衡――追求新的平衡”过程中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并不是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两极中的中间位置,如果仅停留于平衡、满足状态,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心理就不能发展,只能停留在一个“健康”水平上。

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健康”显然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宽宏地包容他人的缺点,豁达地对待是是非非,自然就少了许多牢骚和怨气。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蓬勃的朝气,自信、勇敢地追求美好未来,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开发,人生就会绚丽多彩,这才是健康心理的真谛。

上一篇:左宗棠家书选刊(五) 下一篇:性疗中的健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