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

时间:2022-07-26 04:10:37

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的产生意味着符合社会的需求及对教育的调整和变革。语文作为基础课程的核心之一,在面对教育现实时该如何继续承担母语教育的责任,该怎么样定位值得深思。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边缘化 定位

语文学科是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但是,近两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高职学院,与之不成正比的是,生源质量却下降不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大,许多高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感触颇深。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难以缩小,再加上专业课的“围攻”,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已然岌岌可危。但是,语文除其人文性而外,其工具性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语文还是顺利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桥梁。可以说,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专业技术的学习就是空中楼阁。可惜的是,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被学生、家长、社会有意无意地“边缘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首先究其个体原因。大部分学生及家长简单地把语文教育当做能识字、会读书的教育,认为只要认识字、能看懂书就行了,学不学都没有什么关系,语文水平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尤其是学生,虽然经历了中考,但对学了九年的课程的价值意义依然模糊。对他们而言,语数外就是升学的工具,认为进入职业院校以后,语数外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专业课。由于认识不到学科的价值,语文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抛之脑后。

其次,社会大环境从不曾对求职者有语文修养方面的要求。各种各样的证书满天飞,校里校外的人们都忙着考证,几乎没有人会静下心来着力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这种风气影响到学校,表现从教职工到学生都有意无意地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再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这个什么都提倡“速食”的社会的尴尬地位。考一个证书也许突击一两个月就可以过关了。但是语文却不是这样,语文能力的提升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漫长而不容易显现的。这也造成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达到明显的学习效果。而高职语文教材的混杂,更是让学校、教师们莫衷一是。自身尚且没有理顺,又谈何确定语文学科的地位呢?长此以往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推进的。

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语文学科如今在职业教育中的“边缘化”现象。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边缘化现象,我们不禁要思考,高职语文教育到底该如何定位?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高职语文的关键问题是要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这需要从语文的功能角度,弄清楚高职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架构等问题。

首先,我们来认识语文的功能。对语文的功能,普遍认同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他就“语文是什么”进行了鲜明的论断。“语文是工具”,而且是人人都能运用得得心应手的“工具”。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叶圣陶先生又进一步明确语文素质应包含的内容: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又能准确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要学会做人,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实质上是对语文工具性的超越,发挥了人文性的作用。

但是,受前苏联教育研究的影响,对着语文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而片面强调语文人文性的思想也有很大比例。这样人为地把语文课程进行夸大和缩小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文化的人文性,以语文文化的人文素质或人文精神为基础,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不载负文化、思想、感情的语文。语文虽然是一门课程,但它绝不是由单纯的几篇课文承载了全部内容,要认识到语文的教育性和人文性作用超越了课程本身。这是对语文学科功能的定位。

其次,由于高职教育更加侧重专业性的学习,而在众多的专业当中以人文学科为主的专业寥寥无几,大部分专业都是理科、工科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强调技术的专门运用。高职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各有侧重。听、读是基础,而说、写则是重中之重。“说”主要强调学生职业口语表达技能训练和交际沟通能力。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如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就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即使有再高的水平和能力,也不能充分展现。此外,学生应用文体写作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文字水平存在不足。而说和写等能力对于学生走上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无论学生将来要从事何种工作,变换多少个工种,表达和交流、文字书写是伴随他们一生的、极其有用的才能和本领。而语文正是这些才能和本领成长的土壤。

此外,新兴的高职教育要充分了解和认识高职学生。高职学生既不同于高中生,又不同于大学生。前者是以继续升学为目的,平时学习起点高,学习习惯和能力都处于高层次,后者依托高中的学习基础,有能力在更高层次的院校提升自己。而高职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应付基础学科的学习尚且应接不暇,加上专业课的学习无异于“雪上加霸”,这就增加了高职文化课的教学难度。与前两类学生相同的是,他们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但是对未来所可能从事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可能造成缺乏学习动力,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高职在有的学生看来不过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并不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这些思想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当中,高职语文教学该如何应对?这就需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立足于课本与专业,通过感悟领会人生的各种情感,激发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生重新审视,在教育中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一篇好的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动人情节和优美景色,会在不同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有的甚至会带来终身的影响。高职语文要善于利用学科特征帮助他们找回成才信心,坚定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体系分析,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化的要求。因为语文知识是任何专业、任何学生都必须是备的基础知识。从价值取向分析,高职语文是高职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必要条件,因为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语文教学,高职也就难言有和谐的高职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不可缺失的。我们应给予高职语文正确的定位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往高职生拥有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基础能力的掌握也成为竞争的资本,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定位应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姜太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上一篇:如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对话平台 下一篇:无机化学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