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的积极干预

时间:2022-07-26 02:36:26

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的积极干预

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关注新闻媒体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刚踏入职场社会的年轻人表现出一种无法适应的心理状态,甚至产生了一些消极悲观的行为。这种现象说明了当今青年人心理素质的不稳定性和心理成熟的滞后性。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在各阶段的实际教育中仍然没有真正重视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建立及发展。学龄时期儿童的健康心理会对今后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小学美术教育是促进人格心理健康形成发展的科学教育,而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它不仅是要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结合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成为建立健全人格心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每个儿童在美术上的天赋和兴趣是不同的,要求每个孩子都热爱美术,要求所有学生都学好美术都是不现实的。学龄儿童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对心理情绪和事物理解更愿意用绘画来表达,而绘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无疑扮演了主要角色。美术教师应当通过与儿童绘画结合的模式尽早发现儿童的负面情绪及心理状态,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正确引导。

一、儿童绘画的心理特点和分析依据

1、儿童时期基本是在小学阶段,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学校团体的作用开始体现出来,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增加,相反父母的影响力慢慢开始减弱。直到大约9岁以后,孩子的自我现象开始减弱,逐渐能够客观对待事物,能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想法。同时这个时期的儿童记忆力提高很快,能迅速吸收和接受新知识,并逐渐能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能够对周围新鲜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疑问,并能自己借助适当的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儿童热爱绘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且这一时期孩子没有太多分散的兴趣。幼儿时的孩子处在“涂鸦期”,这种最初的原动力是以动觉的为主。慢慢地孩子接受外界的信息逐渐增多,知识面也在不断扩大,过渡到了描绘生活或想象中形象的“象征期”。进入学龄后的儿童各方面能力也有了更大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象征性符号和色彩的涂鸦,而更多的去注意细节。这就形成了儿童绘画的“图式期”。其特点是多以不同角度平面的图式去描绘事物,没有立体空间和透视的绘画技巧,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将不同事物的特征以儿童的视角去组合。大约在9岁时孩子则开始进入“写实期”,去竭力去表现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3、通过绘画去分析孩子的心理是有科学依据的。①从精神层面上的意识和潜意识来讲,一个人的情感埋的越深,则离意识越远,就越难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而绘画则可以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将绘画者的情绪、态度等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投射到图画当中去。②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分析,人类的绘画艺术活动受到右脑半球的控制,同时右脑还掌握着其他艺术能力以及人类的情绪和无意识信息。因此,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进行了解和影响。国外关于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是非常系统且深入的。外国学者在19世纪就编制了一系列的儿童绘画测验题目,来研究儿童的绘画与其智力心理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

二、通过儿童的绘画对不良心理早期发现与干预

儿童进入校园后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从而对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早期发现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并加以干预可以避免不良心理的形成。

1、害羞与胆小。我在担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时遇到一个学生,每天早上家长送她到学校就常会出现莫名的腹痛。尤其是到了周一的早上,经常会闹得家长打电话过来请假。课堂和课间活动时她都表现的很害羞胆小,不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嬉戏。而到了下午放学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一般这种现象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往往较易出现于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的因素,更多进入小学的儿童身上出现了这种现象。这样的孩子生活范围很小,平素很少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外人也少,一见到陌生人就躲藏,遇到新老师和同学也很胆小,不能独立地适应新环境。观察这类儿童的画就会发现画面的布局比较小,且常位于画纸的下方。画面的色彩单一,内容上很琐碎,联系性不强。这些通常见于有害羞、胆小、拘谨倾向,或者是有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退缩倾向的儿童绘画作品。

2、厌学与逃避。我曾经教过有一位四年级的同学许某。他的成绩一直良好,可近一学期不论是测试还是考试成绩总是不很理想。班主任每次与他谈心时他也总是闷不做声。美术课上我常常留意他的画。以某次自由创作为例,他在纸正下方用蜡笔画了波浪型的大海,右下角的海上有一艘房子式的轮船。而在很远的左边的小岛,上面站着一个男孩。试着去分析该幅画:重复强调波浪表明可能心理厌恶一种固定模式,而且用笔力度很大说明带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房子画得很简单并且在海上,可能说明没有安全感。房间的门窗很小可能表示缺乏沟通。整个画面布局都在画纸的底部表明情绪很低落,或者很悲观。我耐心地围绕绘画的内容与他沟通,孩子慢慢开始敞开心扉。原来家长对他的期望值过高,平日里整天反复地对他说教,并禁止他进行学习以外的活动。如果成绩有所下降父母就会大声训斥。因此,长期的压抑使许同学产生了厌恶学习的情绪。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和班主任一起与其父母进行了多次交谈,共同为孩子创造出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自尊与挫折。有一次在高年级的班级上课时,一名女生举手表示自己胸口憋闷感觉不舒服,出现大汗淋漓、呼吸加快等症状。去附近医院做了常规检验也查不出任何问题。回办公室打听其班主任才得知,原来是女孩一直都是班级干部,但是在最近的选举中却落选了。这件事对她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挫败感,并让其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无法在同学中间抬起头来。在长期的课堂中我也特别观察这类“好学生”的绘画:色彩绚丽,用笔有力,画面往往在纸的上方,往往说明孩子心理有较高的目标或者理想,会努力去达到。当然也可能说明一种乐观,但有时则是一种不合理的盲目的乐观。

4、“坏孩子”与“捣蛋鬼”。三年级的吴某一直是班上的“小霸王”,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他经常会无故去招惹别的同学,在课堂上捣乱不遵守纪律。甚至还欺负低年级的小朋友。如果别人不听他的意见就会拳脚相加。但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很有绘画天赋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吴某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加之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所以对他十分溺爱。从小任何事情都必须千依百顺,也很少与其他小朋友接触,这才使得上学以后不能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他经常会用红色绘画,这说明孩子个性活泼、热情、有活力,充满了希望。画得布局很大且处于画纸中央,同时用笔流畅有力,尤其强调竖的线条,这几点也充分说明孩子很自信、果断。但是,如果这些特点过于强烈也可能代表一种固执或者攻击的倾向。课堂上我会让他和其他小朋友去共同自由地完成同一幅画,然后对整幅图画加以肯定。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融洽多了。

三、美术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儿童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的发展程度有快有慢不尽相同。以上仅是教学过程中几个典型的例子。美术教师应当多加强自身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总结和归类。

1、教师首先要取得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烦恼。信任是心理干预疏导的基础,在没有取得信任就与孩子沟通,往往分析也会得到不正确的结果,孩子也不会真正的敞开心扉。

2、教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绘画时画面的大小、画笔的种类、色彩的选择等等不应当过于苛刻。这样,才能真正的透过孩子的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地通过绘画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读懂了孩子的画,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培养和提高。

3、仅仅依靠孩子的一幅绘画作品去判定孩子心理状态是不可取的。美术教师仍然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状态,结合其多次多幅绘画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才能得出比较真实的孩子想法。分析儿童绘画时还应当注重从局部与整体结合,色彩与线条相结合,内容与布局结合等多角度出发。任何单一元素作为依据得出结论都是不科学的。

卢梭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美术教师应当结合运用美术和心理学的知识,调动孩子本身积极的内心感受,给孩子树立健康的信心,并给予孩子正确而又适当的鼓励和赞扬。以孩子内心的正能量去重塑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样孩子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作者单位:宝应县城中小学 江苏】

上一篇: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下一篇:银行系PE模式